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分析的基础上,以上海市静安区"现代戏剧谷"为例,研究了创新模式整合资源提升城市域文化软实力,提出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创意创业集聚城市,"文化创意创业"品牌形成创新新动能,是城市文化创意创业集聚城市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创意城市汇聚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创意资源,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发展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城市建设的重点从物质设施的建设转移到创意的发挥.创意城市下文化园区的集群式发展消解了最初的地理空间集聚概念.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并赋予文化园区新的发展特征,即创新聚合化、社区联结化和社会正效应.通过文化创造力的发挥,文化园区促进了文化资源的流动、融合,促进了创意城市文化生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北京市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从2004年的5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9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2%,现价增速13.9%;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达7442.3亿元,而2011年,这个数字预计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流淌千百年,产生了一批沿运城市,造就了璀璨的运河文化。沿运城市由于自身蕴含的运河历史文化因素和品质,在实施文化与旅游融合战略以及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战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使沿运城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沿运城市可以依托运河文化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园区,选择特色鲜明的门类优先开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航母,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逐渐实现城市经济转换,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影响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本文以淮安市为例,提出依托运河文化开发创意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7):309-310
【摘要】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妥善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与各种文化比肩、平等交流并长久立于荣耀之地。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发展方式从过去依靠规模的粗放型、增量扩充型、环境资源依赖型向质量集约型、存量调整型、知识文化主导型转变,是一轮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文化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武汉文化有着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也有着文化瑕疵,武汉文化的现代转型应以革新和融合为核心理念,以进取、创新、开放、包容为方向,进而对武汉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意义,即提升武汉市生活、生产品质,形成革新与融合的现代城市场景,形成武汉市的整合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7.
汪永辉 《视听界》2011,(2):32-33
城市文化是伴随着城市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城市人生产生活的物质实体、制度性规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精神层面的文化,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城市电视台在传播中应积极总结、发现和呈现城市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唤起城市群体对城市文化的感知、价值的认同和行为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闫莉 《大观周刊》2012,(27):96-96
随着近年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社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为了满足这种文化参与需求,必须做好社区文化工作。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群众生活,融洽各种关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汤劲 《新闻界》2007,(1):97-98
一视觉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它“指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晓云 《新闻界》2012,(11):52-55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河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等问题。本文认为,考虑到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产业的完善程度,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选择以城市品牌为依托和以产业集聚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开发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品牌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数字媒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结合笔者的研究与经验,分析了数字媒体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周媛 《新闻与写作》2013,(10):32-34
做好城市文化遗存的报道,能有效拾遗补缺城市人文历史。以大连晚报新闻周刊策划推出的"大连老建筑"系列报道为例,提出要讲好老建筑中"人"的故事、收录建设性的意见等观点,实现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目标,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我国档案部门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开展.同时,国外档案部门将发源于美国档案学界的档案多元论应用到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开发中.档案多元论视域下,档案馆应立足档案来源主体多元,吸纳多门类档案资源;立足档案本质属性多元,引导档案馆、社会与公众共同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立足档案价值实现方式多元,提供多元化用户需求导向文化创意服务.论文以我国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开发为例,制定尊重少数民族档案来源主体身份的档案资源建设战略,建立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创意服务的开发模式,设计满足多元用户需求的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创意服务方式成为新时期我国档案文化创意服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赵平喜  殷俊 《新闻界》2007,(2):65-66
市民文化是我国转型期社会中城市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交往方式,是一种社会生存样式,它以经济政治生活为主旋律,以“市民”个体的需求和发展为导向。城市传媒给城市市民文化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传媒日益强大和优化的信息功能和服务功能,使市民文化具有开放、交  相似文献   

15.
在注意力经济下,出版物的文化创意显得至关重要,而出版物营销作为出版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其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更显得必要。本文通过对出版物营销活动特点的分析,结合文化创意的特征,总结出注意力经济下文化创意与出版物营销的4P原则,并指出文化创意对出版物营销工作的影响。文化创意与出版物营销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出版企业开展营销活动,促进出版物的销售,更有利于创新出版物的营销方式,为加速我国出版业的进化过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其发展转型及社会价值一直是文化建设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以读者出版集团的“读者小站”为例,从文化场景的塑造分析“读者小站”的美育作用及其对人们心理的疗愈,从生活方式的引领分析“读者小站”如何改变和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文化价值的生产分析“读者小站”对于读者品牌的创新及对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以期探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文化创意发展的规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5,(5):111-115
以广东茂名市为例,对欠发达地区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认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民众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团体、文化服务等方面的认知程度,把握民众的文化信息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从而为针对性地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提供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高梦媛  郑欣 《新闻界》2013,(16):40-46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他们在生活方式、心理态度等方面与老一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娱乐消费上主要表现为内容趋向多元,观念愈加开放。而精神文化生活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考察,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娱乐消费的相关因素进行呈现,在探讨两代农民工世代差异的基础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面对城乡跨文化传播的冲突,凭借更为敏锐的文化自觉,正在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新的路径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9.
高天成  王坤 《青年记者》2017,(5):122-123
民俗文化是民众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积累、传承的文化遗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陕西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的形成,与陕西密切相关.周秦汉唐等文化的传承,形成独特的地域色彩,这是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城市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类图书选题优化的本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跨国资本的兴盛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浪潮似乎已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跨国媒介为主导的大众文化传媒影响力日益扩张,极易重构一般民众的审美兴趣和基本经验,而这些恰恰是认同和肯定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支撑.传统文化的形式是百姓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知和感受,也一直是民众认同的重要途径.当外来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增强,民众接受的信息中,有关传统的以及足以支撑传统文化与美学价值的信息部分变得稀薄,这成为导致传统文化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