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饮食类纪录片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当代社会饮食习惯及风土人情.文章通过内容分析法,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和《风味人间》第一季第六集《香料歧路》作为研究样本,对两者的叙事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内容特征、叙事技巧及视听表达三个层面分析叙事异同,探索其背后的价值观和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
肖平 《现代传播》2003,(5):73-76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真实是纪录片叙事原则之一。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真实方面来考察《阴阳》和《夏天》两部电视作品。《阴阳》的叙事结构是展示完整的事件和事实 ,《夏天》的叙事结构则是改造并重建材料现场 ,栏目的影响方式是以蒙太奇为基础的叙事方式 ;《夏天》叙事结构体现出的是非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而《阴阳》的叙事结构则充分体现了纪录片语言的叙事原则。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在不同社会形态、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方法。姑且不论学界对纪录片本质的认识差异,事实上各种基于重现生活原生态的纪录片都具备以下特点:直接取材于现实,真实记录人和事件,编导采用跟拍采访的方式,通过蒙太奇技术制作完成。纪录片不允许虚  相似文献   

4.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自媒体的兴起,受众更加追求视觉的享受和娱乐消费,部分媒介为了牟取利益,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抑制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娱乐功能得到强化.在这种形势下,纪录片的创作者为了不失去原来的受众,使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开始从新闻片、专题片向“故事化”的纪录片转型.本文主要从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的必要性来研究人文类纪录片,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从而探究如何才能制作出一部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纪录片,且有助于未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赵一鸣 《视听》2021,(7):113-115
民以食为天,人类探索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时候,食物不仅仅为了饱腹,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和思想传承.基于中西方饮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差异,二者在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上也略有不同.中式的人文情感与西方的自然简朴给予受众不同的审美体验.未来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要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增强自身传播力.  相似文献   

6.
饮食文化和社会人文的碰撞让一部命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系列纪录片在一夜之间红遍中国大地,本文旨在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文章从6个角度梳理了该片带给受众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7.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加工形式,通过结合生活素材将真实事件进行再创作,通过以电影或者电视等媒介进行深度叙事传达出事件内容,进而达到引人深思的目的.文章主要从微纪录片的叙事现状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国微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从开播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除了选材好,配音也是重要的原因,配音在纪录片制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对配音进行合适的处理,使得纪录片的效果大大的增加。本文主要探讨了《舌尖上的中国》配音处理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0.
科学纪录片是一种广受公众欢迎的科学传播载体。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以BBC史前系列科学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听觉叙事语言、视觉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系列使用的科学传播技巧。研究发现,《与恐龙同行》在听觉叙事和视觉叙事效果的双重作用下,从解说、音乐到自然音效,从丰富的镜头语言到电脑动画技术呈现的视觉奇观为观众逼真地重现了恐龙生活的世界。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传播技巧:(1) 对内容进行简化;(2) 使用“讲故事”、戏剧化的叙事手法;(3) 使用模型、CGI等技术进行可视化。这些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使该系列纪录片实现了科学和大众想象的结合、科学和娱乐的结合,增强了其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宋海燕 《新闻战线》2012,(10):85-87
《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国际化的叙事方式——体现冲突、设置悬念。乡土中国逐渐消失的冰冷现实,与人们对纯净食品、传统美食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常用的悬念有两个——时间的紧迫感、成败的不确定性。随着故事的推进,悬念解除,观众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2.
陈涯 《青年记者》2012,(32):64-65
眼下,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还在热议当中,这在当代中国纪录片百花园里,还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不仅观众参与、专家好评,包括对外销售也创下新高。是什么让这部七集纪录片"一炮走红"?本文将从叙事层面进行分析。因为这部纪录片新颖准确的叙事手法,不仅树立了自身的品格与品质,也为类似纪录片甚至语言文学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光影建构独特的地理空间艺术的生命在于寻找,在于寻找背后的选择。《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可谓开宗明义: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到浙江、广西的茫茫竹海;从中原腹地,到北国的冰川、南海边疆,跨越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13.
郝兵 《出版广角》2018,(1):78-80
纪录片《本草中国》以其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题材和诗性叙事的表现方法,为观众呈现了具有浓郁水墨风格与田园气息的中医药文化探寻生命奥义的过程.影片以时空交叠式的叙事结构和寄寓着天人合一哲趣的念白建构出一种具有古典韵味的诗性节奏,并通过图像叙事的力量,以交融互生的精巧工致之匠心和雅致冲和之诗意,实现了对中医药文化的启蒙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经过2012年的热播得到了国内业界如潮的好评,这在近些年的国内电视界实属少见。作为一档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有市场、受众等外部因素的贡献之外,它在节目制作环节中的选题策划、叙事方法以及影像风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与大胆突破,才是它实至名归的真正原因。本文试图从该纪录片叙事策略与风格特点的层面,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像创作注重典型化环境和典型化人物的选择与表现,创造性地运用光影、色彩和构图等造型语言,影像风格呈现恢弘、绚丽、细腻、写意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画面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张丹 《新闻世界》2013,(9):240-241
2009年上映的美国纪录片《海豚湾》运用了大量叙事技巧,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浓厚宣教色彩的纪录片。本文分析了《海豚湾》的主题、叙事结构及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结构是我们在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仔细考虑的问题。因为结构就如同一部纪录片的骨骼,是支撑全片的框架,所以叙事结构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能否打动观众、深入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国威廉.米勒曾经说过:"结构并不是使我们沉浸在作品中的唯一因素,但却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对于一部优秀的、具有良好传播效果的科学纪录片更是能够体现出叙事结构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英国BBC、中国CCTV、日本NHK制作及播出的科学纪录片为影像研究对象,试对中外科学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进行探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9.
试论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漫长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追寻着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追求与人类力图摆脱地球引力的强烈冲动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而其它的艺术门类诸如诗歌、音乐、戏剧、影视作品等跟话语、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一样承担着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的功能。创作主体准确地将自己的思想与映射中的对应载体结合起来。并尽量少失真地传播出去.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过年的画》讲述了多位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结缘者的故事。在全知视角的叙事下,纪录片通过多模态符号的组合运用与故事化的表达,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呈现在观众眼前,彰显了民间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同时,借助对春节与传统年画的重温和呈现,进行记忆的提取与召回,利用情感唤醒使观者对传统民间文化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古今联动,为传统节日与非遗技能的呈现注入新时代元素,达成文化记忆的现时性重构。基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呈现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