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报道中,一个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其新闻价值由前者引发或提升,被称为新闻的多个落点。有时,当我们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去追踪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经常能挖掘出深层次、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实际,指出,深度是新闻写作的"制胜之道"。作者结合自身新闻实践,着重探讨提升纸媒的新闻价值问题。作者认为,新闻易碎,但思想不朽,在重特大新闻事件中,要在关注新闻信息"第一落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而更大满足读者的信息渴求,延长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3.
重大的独家新闻,始终是报纸的紧俏物.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今报业市场,挖掘独家新闻,争夺新闻的"第一落点",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第二落点"新闻也同样不容忽视. 关于"第二落点"报道,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儿年来已被媒体同仁广泛注意、研究并应用.一般说来,在新闻传播中,一个关注率很高的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出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但其新闻价值是由前者引发而提升的,这些新闻事件相对来说就是新闻的"第二落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做出报道,应该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谁都不能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线索。那么当事件已然变为“过去时”,我们就不仅要重视新闻的第一落点,而且要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  相似文献   

5.
许杰  杨云亮 《新闻传播》2006,(11):64-64,66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是就事件新闻的时效性而言的。同样的,谁以最快速度传播给受众,谁就会赢得主动,赢得市场。这也是任何一家媒体必须花大力气争取的。但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大舞台。某一家媒体即使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占据社会上发生的全部有价值信息。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原因,新闻的传播速度有时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导致我们会错过新闻的“第一落点”。因而,抓好“非第一落点”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对于众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的第一落点”早已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第一落点某种意义上是抢快出新,并以此类推出有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等等。但在我看来,仅仅将第一落点理解为抢快出新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当下几乎所有的新闻形式,都因这个落点而定。无论后面如何发展,如何深度解释,第一落点始终是基础,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瓶颈。这就好比世界杯足球赛,角球罚入禁区,化解问题的最关键处就是足球进入禁  相似文献   

7.
深度体会寻找新闻“第二落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谁做得出新出彩技高一筹,谁就能赢得竞争.如何做到同城同题不同质,拼抢到闪光的新闻"第二落点"? 新闻竞争新动向 先从本地的一次新闻竞争说起.2009年4月,广西南宁发生一起三姐妹失踪案.由于整个事件比较离奇罕见,在当地引起轰动,"三姐妹事件"成为热门话题,一时间出现各种猜测.4月30日,警方宣布案件告破,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本地煤体蜂拥而至,新闻大战随之展开.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人们每天面临着海量信息,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不同媒体在报道时所持有的立场、选取的角度、侧重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让受众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比较。要想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让自己的报道能够引起更多的共鸣,报道中对新闻落点的选取就变得十分重要,因为不同的落点传递和表达出不同的观点,这些  相似文献   

9.
赵鹏 《青年记者》2016,(21):16-17
在今天的新闻传播领域,有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经常会出现反转新闻.本文探讨的反转新闻主要是指由于新闻采访、报道的不完整、不严谨而造成的在事实传播过程偏离事实主流的现象. 从抢“第一落点”到当“第一定义者” 新闻竞争既要速度、时效,也要准确、恰当.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过分看重新闻的速度和时效,认为事实可以不断被修正.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何时,准确与恰当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第一落点”本就不该是我们的目标. 把“第一落点”放给新媒体,把“第一定义”攥在自己手.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做的.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一层次报道延伸至新闻的"第二个落点"新闻的第一层次报道是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力求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最有价值的新闻。多年来,新闻媒体不惜代价,以快制胜,力求在时效上争抢新闻,第一层次报道成为各媒体竞相争抢的新闻传播制高点。但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媒多元化的形势下,网络媒体以其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相似文献   

11.
花宇 《青年记者》2009,(14):42-42
报道新闻,类似于足球运动员在球.门前抢点破门,谁找准了球的落点,谁抢占了先机,谁在落点上恰当地发力,便意味着破门,意味着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因此,众多“强势媒体”纷纷在最典型的事件上(时间与空间)严阵以待,争取率先发出准确的报道,也就是在“第一落点”上发力。对于很多缺乏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弱势媒体”来说,往往在“第一落点”上缺乏优势,需要在“第二落点”上发力,将其他媒体错过的线索塑造成新闻事件,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在报道经济新闻的实践中,笔者多次在“第二落点”发力,形成了操作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新闻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的无界性,用户在获取网络新闻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复杂的新闻信息所迷惑。借助于网络新闻中的"新闻标签",用户可以借助于关键词来准确及时地获取新闻信息,同时还能够提升新闻阅读的速度。但同时网络热点事件中的"新闻标签"也会滋生负面问题,一些不符新闻事件的主题立意等虚假、低俗的标签的产生,存在着欺诈、诱导用户的行为,不利于网络空间的净化,不利于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改革的浪潮正席卷全国,抓住时机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已是举国共识。在这种喜人的形势下,新闻的时效性对构成它的新闻价值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科技报本身的局限性,在新闻的时效性上,不能与日报同日而语。那末,作为新闻媒介一员的科技报,究竟如何去抓新闻的时效性呢?我认为,从科技报的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去抢抓新闻的“第二落点”不失为一种途径。“第二落点”本是足球赛中的一个术语。足球在对方禁区附近的落点,称之为“第一落点”,由于“第一落点”的位置关系到攻破守方球门的球的控制权,所以攻守双方争抢的非常激烈。当球又传至适当的位置,称“第二落点”,是攻方破门得分、守方门前解危的关键时刻,故“第二落点”是双方势在必夺的。可见,抢“第二落点”与抢“第一落点”是同样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蓬勃发展,党刊由于自身出版周期的局限和采编特点,是无法和新媒体抢占新闻传播的"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的。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党刊报道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困局,必须挖掘新闻报道的价值、做"厚"新闻,做"活"党刊报道,提高党刊品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新闻信息日趋同质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受到媒体规格、地域、财力、新闻敏感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媒体可能既无法获得新闻来源又无法亲历事件现场,这对于媒体而言实属憾事,长此以往还会无形削弱媒体的竞争力。因此,在难以抢夺第一落点、以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发生的现场,是各媒体记者云集的场合。在各种新闻发布会上,往往是“长枪短炮”林林总总,照相机“咔嚓”声此起彼伏,各媒体都在各显其能,力争把最新鲜的信息、最重要的场面在第一时间通过自己的渠道传递给受众。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抢到一条重要新闻的时效之后,不应该就此打住,还应跟上后续报道;对某一新闻事件如果我们输了时效,没有抢到“第一点”,应该马上下功夫捕捉“第二落点”,以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17.
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令全球瞩目。事件发生后,有优先调查权的马来西亚政府召开多次新闻发布会通报飞机搜索情况,然而这些消息却自相矛盾,错漏百出。因为缺少官方的说法和可靠的新闻源,各家媒体为了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和"定义新闻事件",纷纷原创发布或转载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使得信息传播陷入极度混乱。对于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失实现象。  相似文献   

18.
民生新闻在制作时,往往因为时效性.在了解新闻的第一落点后就播了出来。这个时候的民生新闻通常只是单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在民生新闻的体裁中.最常见的就是老百姓投诉的各类选题.这种新闻的拍摄,记者们通常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19.
严瑶 《新闻记者》2012,(6):83-86
新闻的全球化竞争加剧,使以"第一落点"为特征的"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稀缺,各家媒体似乎很难挖到自己的"独家报道"。如何通过新闻采集和编辑加工的流程再造,对新闻资源进行二度开发,使有限的新闻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赢得媒体竞争的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关注‘熟悉事件中的陌生视角’"、"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建一个能够呼来唤去的数据库"、"以充分版面空间提供新闻背景"等几个方面,尝试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深潜,新闻业同样受其影响。专业媒体借互联网获得新闻信息,普罗大众也利用互联网进行事件摄拍。基于时空局限,专业新闻媒体无法到达每个第一现场,但"用户"却时时事事在场。"用户"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群体,他们用手机记录现场,成为该事件"第一目击证人",记录的"信物"经专业媒体传播,成为每次新闻事件中"目击媒体"的一部分。本文讨论"目击媒体"下用户使用的原因,并总结用户使用该媒体方式的三种"使用与满足":"信物""遥控器""圆桌会议";并借由"新制度辐射型模式"探讨未来新闻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