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电视剧《大浦东》塑造了一群"小人物"形象,创新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展现新时代青年人的追梦与圆梦的人生轨迹,让青年人看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电视剧选择"小人物"作为叙事主体,突出日常生活叙事,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是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一种深受社会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巧妙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从而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刘畅 《今传媒》2020,(4):132-133
谢晋导演的《牧马人》是根据当代著名小说家张贤亮的《灵与肉》改编而来。在改编的过程中对主人公许灵均的形象既有沿习,又有所扩充,体现了导演既忠于作品又超越作品的改编原则。许灵均这一知识分子经由作家和导演的二重创造,主要在弃儿形象、劳动者形象以及爱国形象三方面进行了改编,在多方面的取舍下完成对许灵均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我的奥林匹克》是中央电视台全力打造的一档以“人物与奥运的关系”为关注点的电视人物专题节目,每期节目时长10分钟。《我的奥林匹克》自开播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奥运主题电视栏目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别样的魅力与内涵。  相似文献   

6.
刘悦 《中国广播》2008,(12):44-46
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它是通过对人的听觉刺激,让受众进行艺术体验的审美过程。一部优秀的听觉艺术作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节奏鲜明的故事结构,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声音是有效的塑造形象的手段,我们把声音分为四大类,音乐、人物对白、生活中的自然背景音和无声的声音四种,与听众达成共鸣,让听众深刻了解剧情、让人物与听众进行心灵碰撞。  相似文献   

7.
程文倩 《今传媒》2022,30(2):40-42
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信息繁杂的世界,主流媒体积极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牢牢把握社会舆论方向,传播社会正能量,大力宣传报道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尤其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她)们所发挥的时代影响力。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文献调查法研究分析我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的人物通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并探究穆青人物通讯对现代传媒彰显新闻人物形象及其精神的启示,用新闻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樊卓婧 《新闻世界》2013,(7):113-114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贴近与还原视角下进行“走转改”报道的必要性,从“走转改”报道的内涵入手,着重探讨了“非典型”小人物报道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植入式广告因其隐秘性、主动性备受业界关注。本文以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植入式广告为实验对象,从记忆、情感、意动三个层面,对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效果进行研究。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性别的受众对植入信息的回忆度、好感度、购买意向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受众对植入式广告的记忆度与接受度较好,广告的植入方式、植入表现形式、受众的个人差异都在不同层次上影响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十全九美》等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以"现代荒诞剧"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类电影是在新世纪咄咄逼人的商业大片和小制作的艺术电影遭遇美学和市场危机的背景下开启的一条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在肯定其文化意义的同时,年轻的电影导演还必须面对和解决电影产业化态势下这类小制作影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工厂是我常去的地方。每每翻看在那里拍摄的照片,画面里有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也有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一张张面孔的背后是再苦再难也要在一起的人间真情。与平日里车间内埋头忙碌、面无表情的场景不同,当你真正走近这些为生活负重前行的人们,你会发现另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些"小人物"们认真用力地生活着,正如你我。在即将告别2019年、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用镜头记录他们,正如记录这个时代下的每一个人,希望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不被生活所负,用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丝涟漪。  相似文献   

12.
盘点中国的电影演员,葛优不能不提.他所塑造的银幕形象,深入人心.葛优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其演出实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一个好的演员之所以能成功,是与好剧本、好导演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与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刘三姐》和《阿诗玛》两部电影向人们呈现出了既代表少数民族价值追求,又符合大众文化审美和精神诉求的艺术形象。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推广在文化融合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共性,即崇尚勤劳勇敢,强调独立意识,歌颂美好爱情,追求自由理想。  相似文献   

14.
刘波维 《出版广角》2016,(23):72-73
迪士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在中国和北美市场收获高票房,这与其传播竞争策略分不开.影片改走大而全的全年龄段受众定位;角色设置观照社会现实,制造出成人式幽默的同时实现议程的设置;在内容上改变脸谱化解读,创新动画故事,从自身的维度加强实力,增强媒介竞争实力;模仿标杆,创新受众体验,从而做到超越同类动画和真人版电影.  相似文献   

15.
徐子翔 《视听》2018,(6):86-87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香港黑帮电影中,形成了以出身低微的小人物依靠暴力打拼获得权力上位的经典模式。到九十年代,以《五亿探长雷洛传》《跛豪》《古惑仔》为代表的系列影片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类香港黑帮电影的主角都是平民阶层,出身草根,他们真实存在,他们的形象塑造离不开暴力、权力等元素,这类草根人物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遵循着自身的一套规矩,或维持正义,或为朋友两肋插刀,个性鲜明,这种形象恰恰是对千百年来国人推崇的侠义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刘镇伟是位有争议的导演.一方面,业界很多人对他的电影不屑;一方面,他又拥有极多的拥趸.在他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似曾相识的片断,有时是一两句熟悉的台词,有时是熟悉的场景,有时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但是这些不同时空的片断拼贴在一起却组合出了全新的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17.
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曾经火热荧屏,其扎实的剧本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戏剧性的情节设计、生动的人物形象、精良的制作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显然,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北平无战事》并未拘泥于传统历史剧对严肃的主旋律主题表现与概念符号化的“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另辟蹊径,将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相结合,做到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共振。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该剧最大的亮点,桀骜不驯又满身正义的方孟敖、严谨精细又忍辱负重的崔中石、满腔理想又悲观犹疑的梁经纶、兢兢业业又传统严厉的方步亭、正直果敢又忠于信仰的曾可达、见风使舵但又真性情的马汉山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位老者虽然戏份不多但足够抢眼,他就是焦晃扮演的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具有民国知识分子典型的两面性,集东方的传统性与西方的现代性于一身。  相似文献   

18.
赵慕妍 《今传媒》2016,(4):94-95
由于叙事元素相似,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但改编后的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在叙事上还会有差别.文学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誉为"最难镜像化的小说",但是李安运用巧妙的叙事技巧对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票房.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在叙事方面的规则和技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文基于对1996-2010年间15部好莱坞电影中的50个中国人物形象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物为中性偏正面的形象框架,这与之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美国人对中国形象的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大汉风》系列高清数字电视电影为例,总结电视电影的特点,思考电视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