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互联网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至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E-mail、聊天系统、BBS、网上论坛、同学录、在线游戏……人们越来越喜爱并依赖于通过网络提供的这些新方式进行交流,网络为人际传播活动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李科 《东南传播》2012,(11):85-8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谣言疯狂的传播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网络监管者的主要措施。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谣言的裂变式传播等使得单一的法制手段在网络谣言治理上显得鞭长莫及。从网络实名制的视角来关照和推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具有重要意义,既实现了网络虚拟参与主体与现实主体的链接可以有效进行法律究责,也可以对网络谣言传播源、传播途径实行追踪监管,起到有效控制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中,互联网深入我们生活的各方面,舆论的传播也逐渐由现实世界转移到了虚拟世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起来。本文主要先阐述了什么是网络舆论,进而分析它传播的特点和途径,最后对网络舆论传播进行心理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4.
杨寅红  赵婧 《新闻世界》2011,(8):114-1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传播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决定了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仍然需要把关人,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新型的传播方式的需要,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把关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就当下网络传播的现状、网络传播把关人理论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研究。  相似文献   

5.
《今传媒》2002,(5)
随 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国内 Cernet和chinaNet的逐渐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跃跃欲试,希望上网漫游获取信息。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全球网民数量至1999年已超过1亿,我国2000年已经突破2000万人,并以迅猛的势头发展。因此,如何将网络更好地应用到编辑工作中,是各期刊社(编辑部)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的特点 传播速度快,形式灵活多样。网络的传播可瞬时到达网络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既有文字,又可加入动画、视频图像等动态信息,可做到图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传播已经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强化互联网思维,科学引导网络舆论尤为重要。通过以具体社会事件为例,论述了如何应对网络热点社会事件,把握网络舆论主导权,从而有效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7.
江坪 《新闻实践》2008,(11):56-56
清醒认识"两重性"当今,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越来越显示它的"两重性"。它既可以是重要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还可以是不良有害新闻信息的扩散途径。网络以迅速、便利、廉价等优点,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但同时,网络污染已经直接危及到社会的安定。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赌博、网络欺诈等丑恶现象屡禁  相似文献   

8.
现在网络以其空前强大的力量渗入人们的生活,整个世界都被网络一网打尽。在新闻传播效果上,网络显现出的与以往传播媒介不同的特质,也造就了经典传播效果理论在网络传播背景下出现变革的局面。所以,在网络传播时代旧的传播理论及其假设已经不适用时,  相似文献   

9.
<正>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舆论传播的方式已经逐渐由传统方式向新兴方式转化,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猎奇类的社会新闻的影响力、传播力已经远远超过时政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采写以及表达上传播时政新闻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传播时代,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内容呈现方面,都充满了情绪与观点的倾向。互联网带给信息传播业的不仅仅是传播工具和渠道的变化,更是对以客观、中立、事实为追求的新闻专业精神的冲击。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了以“情感化”为诉求的传播特征,观点、情绪、立场等情感化诉求已经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重要传播手段和诉求点,甚至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11.
李晓晔 《传媒》2009,(2):50-51
20世纪9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数字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数字化期刊已经进入到人们的阅读生活之中,并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其表现为:一是大部分传统期刊已经分别加入不同的网络传播平台,以网络期刊的形式满足日益增强的网上阅读需求。二是新的网络原创版期刊以多媒体形式向众多读者传播信息。三是市场规模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日常生活,微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尽管微博的规模化成长才仅仅2年的时间,但它已经迅速拥有超过2亿的用户,并且在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主持的“网络舆情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的监测:在2010年,刚刚成长了不到1年的微博已经在各种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排位中位列第三.按照相关的数据推演,2011年微博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和信息交换的传播平台,一定能成为影响力排位的第二,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  相似文献   

14.
赵海霞  王刚 《今传媒》2007,(10):44-45
在全民都在谈网络、用网络的时代,快捷的生活让人们期待高效的信息和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网络、移动传播的"手机报"等新兴媒体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是很猛,甚至有人曾预言"新旧媒体已经到了'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境地,传统媒体必将在这场博弈中惨淡收场".  相似文献   

15.
姚必鲜 《新闻爱好者》2011,(10):110-111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介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思维领域。麦克卢汉就此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念,这对于把媒介理解为传递讯息的载体的观点来说,无疑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传播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整个世界都被小小的电脑芯片和细细的网线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信息领域,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给予的巨大便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其副作用带来的灾害。本文介绍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定义及其特征,分析了网络对信息传播的影响,研究了网络中信息传播涉及的安全问题,提出了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9.
范艳芹 《青年记者》2008,(12):53-54
一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网络受众作为网络传播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其伦理问题也成为网络生态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亚全  张静然  刘婷 《采.写.编》2017,(5):108-109,20
动画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载体,作为影视的一个分支,动画产业已经广泛涉足到了电视,网络,智能终端等众多领域,发展成了强大的动漫产业链,动画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象征,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精神层面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