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之一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并将"新闻故事化"定义为:"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致达到共鸣等显著优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评论家肯尼斯·伯克说:"故事是人生的设备"。听故事和讲故事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真实的故事就更具有吸引力,故事成就了精彩的电视节目。很多时候,"新闻"的确也具有"故事"的种种特质。我们的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如果尽量按照"新闻故事化"的思路和方式报道新闻,增强新闻的客观性与可视性,用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将使我们的新闻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编导、采访、主持实践,积累了有关电视新闻的几点感想,在此与大家交流分享:  相似文献   

3.
如何满足电视观众不断提高的新闻欣赏口味,真正做到"三贴近",我认为不仅仅是镜头对准谁的问题,而应当从报道的构思、由头的切入和主题的开掘上,尽量实现"四化":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我的体会是:如果做到了"四化",即使是一些重大题材的主旋律报道,也会富有人情味,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闻报道如何才能更加吸引受众,新闻媒体在长期摸索中寻求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新闻故事化。即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具体表现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因为绝大多数受众都喜欢听有跌宕起伏情节的生动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交代事物的来龙去脉,其生动性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应该说新闻成为"找故事的艺术"是对传统新闻传播形态的一种变革,在传达政令、传播信息、教育群  相似文献   

5.
主题报道策划:确定高度,寻找原创元素 地方纸媒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强调"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理念,做到有声有色,新闻集束化,有效引导.一是提前策划,全程跟进.二是突破常规,提升高度.  相似文献   

6.
邱江 《记者摇篮》2006,(7):26-26
新闻故事化,这几乎成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法。曾经枯燥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了,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各大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容易千篇一律的旧貌也由此换了新颜。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阅读和观看的快感,但同时也使一些应该遵循的新闻要素受到挑战。随着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倍受重视,新闻故事化也出现了严重被误读的倾向。误读一:新闻故事化就是找一个人当例子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经对新闻故事化这样注解:“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  相似文献   

7.
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要求新闻宣传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尤其是经济新闻,要想为群众喜闻乐见,就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贴近生活和群众,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新闻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那么经济新闻如何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呢?笔者从多年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摸索到一点粗浅的认识,那就是报道中要尽量做到不要太“玄”,而要多用新闻故事、视觉新闻来反映经济事件。  相似文献   

8.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因此,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9.
让社会新闻故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新闻采制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某一事件、某一问题,具有记录生活的纪实特点。而社会生活就是无数个这样那样的故事组成的,因此,采制好社会新闻,一定要选好故事,抓好故事,写好故事,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这样才能生动地反映新闻事实,才能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也才能生动真实地反映平民百姓的身边事、身边人,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甚至要打动他们,引发他们的关注,从而达到新闻工作者以优秀作品鼓励人、教育人的目的。要使新闻故事化,我们不妨从新闻采编的角度入手,一起探讨新闻的多种手段。一、精心策划选…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  相似文献   

11.
灾难新闻对外报道的五个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难新闻对外报道中,除必须及时准确,外宣媒体尤其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借鉴西方媒体经验,着力增强报道时效性、针对性、多面性、故事性和传播视角的多元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抢占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在具体报道中,对外传播媒体应根据新闻事件发展的特点,分阶段、有计划地增强各个环节的着力点.例如,在灾害事件发生后,应该快速反应,有序组织,努力抢占话语权,着力增强报道时效性.随着灾害事件发展,应该客观准确地报道事件本身,重点围绕国际社会关切,开展针对性报道,并以人物故事入手,用朴实语言、感人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海外受众.  相似文献   

12.
庞颖 《新闻前哨》2010,(3):39-40
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消防新闻报道因其行业特点和突发事件报道多的特点,不免给受众凝重、生硬之感。将新闻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运用到消防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13.
电视现场报道是社会人群求新求真和认识多元化的产物。现今的电视现场报道可以概扩为三种形式:主体式报道、客体式报道和主客体交融式报道。在此基础上的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发展和创新应该是新闻故事化和故事情节化,创造性地运用蒙太奇手段,并尽可能做到一个时空展现一个事件。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是记者们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它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像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类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节目主题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都在5分钟以上。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新闻故事的拍摄,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要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闻的故事化,用美国名记者富兰克林的话说,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简单来讲,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就是深入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并采用故事化的手法加以反映。这种报道方式注重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原生态过程,着力表现新闻中的细节与情节。它甚至还大胆地将一定的艺术手段运用到其中,挖掘新闻事件的人文因素,激发人类的情感,提高新闻的可看性与感染力,从而使之具有了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实现了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齐鲁…  相似文献   

16.
杨继东 《新闻窗》2009,(5):115-116
追求新闻故事化成为新闻发展的趋势 “新闻故事化”是指运用故事化的新闻语言进行新闻报道的方法。以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的定义:“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正>一、什么是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是新闻的一种包装手段。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认为,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报道"事件故事化"模式在突发事件、重大题材报道中,能更准确地展现重大新闻事实,凸现主题,活化报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突出矛盾、制造悬念,让新闻借助"说书"的艺术更加吸引观众;抓住细节,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国内电视界吹来了一股"新闻故事化"的清新之风,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现实生活,在形式上采用讲新闻故事的手段。一、新闻叙事结构上的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就是充分利用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因素,善于制造悬念,挖掘其背后的细节,突出情节  相似文献   

20.
邱志强  王懿 《今传媒》2010,(8):122-125
新闻故事化,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潜在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而具体到"电视新闻故事化"这一说法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即利用电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