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中央电视台在举办了28年传统春晚之后首次尝试推出了"网络春晚",该晚会共包括6场,分为"大拜年"、"点击幸福"、"下载快乐"、"上传创意"、"共享奋斗"等六大主题,从大年初一到初六分别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车载公交电视等平台上播出.  相似文献   

2.
陈宏坤 《传媒》2008,(3):43-44
春晚,无论是在中央台还是省级台,都被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建设、重要的形象建设、重要的产业建设而根植到当前的电视竞争态势当中。春晚的较量既是理念上的较量,又是创意的较量,更是实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3.
高菲 《当代传播》2021,(2):66-67
春晚是中国电视的老品牌.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观众心理以及收视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春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审美的新要求,如何不断创新攸关其可持续发展甚至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孙明 《视听界》2014,(2):62-65
一条构思巧妙、拍摄精美、意蕴深刻的电视宣传片,不仅向观众传达主题信息,还体现着一种人文意蕴,表达着审美情趣,这种意蕴与审美通常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艺术创意来传达的。创意的表达可以技巧性地突出主题,但很多时候,艺术创意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农业部等部门主办,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中播出的《全国农民春节晚会》已经连续举办8年了。农民春晚已成为亿万农民过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广大农民观众对于这个品牌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其规格高,规模大;主题准,农味足;创意好,立意高等几个方面。随着收视争夺战的不断加剧,很多晚会都在寻找着各种各样的突破和创新,对于农民春晚而言,更应该注意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播出时段、播出编排上的突破创新。其次,表现形式、新媒体互动上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6.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7.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2年法国戛纳春季电视节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击败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和美国超级碗橄榄球赛,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电视晚会”,这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晚会,以这样的独特方式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与认可.从1983年至今,每年除夕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中国人欢庆春节的一个隆重的仪式.2012年的龙年“春晚”,正好是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三十周年.在这个契机下,由央视纪录频道摄制的5集纪录片《春晚》,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春晚”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艺术形态.作为这次纪录片创作的参与者,从选题策划到节目播出,其中经历的点点滴滴,使我们感受到了“春晚”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张力.  相似文献   

8.
骆志伟 《新闻世界》2012,(8):224-225
伴随着纪录片以网络形式的传播,国产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与美感,赋予纪录影像更多的个性与立体感,表现出了更贴近受众、更灵活互动和更细化分流的特点,并在阐述中渗入到更普遍与具体的主题,使纪录与交流更加直接与坦诚。本文将新媒介因素纳入到纪录影像的审美分析中,以便从新的传播环境中找到国产电视纪录片的不同影像表达,探究其在新环境下的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传统电视媒体面对媒体融合还没有太多既具有现实操作性又符合新媒体运行逻辑的破解之道。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对北京电视台2015年春晚新媒体运作的突破性创新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解剖,发现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实现融合的可行路径。文章认为,北京电视台2015年春晚成功构建了一个新传播生态下传受双方全方位互动的春晚空间,将电视内容的传播过程扩展为一种线上线下并行的全息生活场景,使得电视品牌的影响力不是单向强推而是跨媒体的全方位渗透,实现了春晚的历史性突破,构建了互联网逻辑下的春晚互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创意,这是个在电视圈里因为使用率太高而变得泛滥了的字眼,它成了一块被磨起了毛的新潮时装。然而任谁都无法否认,在很大程度上,电视又确确实实在呼唤着新颖特异、蹊径独辟的奇思妙想——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创意。小到一条广告,一首 MTV.大到宏篇巨制、春节晚会,其成功得益于创意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天南地北山东人》这个专栏如果说还赢得了电视圈外行家与观众的几许喝彩赞赏,还能磕磕绊绊但终于走到今天的话,我想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的创意。  相似文献   

11.
春晚30年的发展已经使其成为中国人的一项"公共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主持人通过情感传播,将春晚的主题和意志得以体现,并为观众建立共同的情感空间。由于春晚主持人的特殊角色和功能,使他们有着特别的情感传播策略。借助电视媒介,给观众建构同一时空;真诚面对观众,寻找共同话语;理智与感性并用;适当的客串小品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些都是春晚主持人的情感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事关民生根本和电视服务属性的美食节目一直在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经过一系列发展历程之后,形成了重服务、重文化审美和重娱乐的几种不同美食节目类型。在短视频平台上,多种风格迥异的美食内容也吸引着广泛的新媒体用户,体现出当下受众对美食内容的全新需求,与电视美食节目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电视机构制作的美食内容不仅要服务电视观众,更要在各新媒体平台获得传播和影响力,也正因此,应该从全新的立场和角度进行美食内容的策划和生产。  相似文献   

13.
明星阵容是春晚中除节目内容以外最吸引受众的元素,它反映出电视工业生产语境下大众文化的时尚审美趣味。本文选取30余年的央视春晚为样本,以符号学的视角对春晚明星生产机制(塑造、复制、再造、自生)进行分析,并针对2015春晚出现的互联网造星途径进行解析,彰显出其复杂多义的基本特性和多重表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4.
成锦艳 《今传媒》2013,(4):88-90
《正大综艺》是中央电视台最富生命力、最具国际化的节目.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它伴随着中国电视文艺由综艺向娱乐的进程,经历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嬗变,完成了其作为综艺节目由审美到娱乐的流变,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从审美走向娱乐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15.
经过32年的发展,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国家在场、人民联欢等成为了春晚仪式性质的主要表现主题。近些年,节目形式固定、内容雷同等渐渐被人们所诟病。卫视春晚崛起、其他媒体和观众角色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春晚的仪式性质。2014年春晚升格为国家项目,采取了外聘导演的举措,开场短片体现了创造者们的思考和改变,这预示着央视春晚开始了自身的救赎,春晚的仪式性质将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6.
卢平 《记者摇篮》2006,(4):44-45
电视传播事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并与时间赛跑的事业。伴随着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也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节目改版,新节目创意就成为各级电视台经久的话题。但许多电视人往往就节目改版谈改版,就节目创意谈创意的多,而对电视节目创意做深层次文化思考的少。创意是一个节目的灵魂,能赋予节目新颖、深刻的内涵,本文就电视节目的创意谈几点认识与看法。一、电视节目创意的社会基础电视作为最新的大众传播媒介总共也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其发展速度之快,器材更新换代之迅猛,制作手段的丰富与多样是其它任何传播媒介所无法比肩的。电…  相似文献   

17.
创意是城市电视台春晚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春晚的整体基调与节目效果。本文以具体个案为基础,从春晚的形式、特色和亮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未来城市电视台春晚的策划有一些新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栋  沈金萍 《传媒》2023,(5):9-12
<正>春晚,作为中国电视荧屏独特的文艺创造,凝聚了中国人对传统民俗的创新延承和对美好生活的擘画抒写,它是团圆喜庆的集体记忆,也是全球华人的情感寄托。从1983到2023四十载,春晚这顿年夜饭,拥有着时光不改、名副其实的“全民收看”的传播量级。一年一度为14亿人烹制,这无出其右的影响力决定了春晚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也带来了众所周知的巨大创作难度。从早期为春晚撰稿到副总导演,再到以总导演身份执导2023年总台春晚,于蕾始终认为春晚“是一件非常难却充满理想和情怀的事情,她让一代一代的电视人愿意为之前赴后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真人秀”已成为推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乃至制作理念转变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便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直通春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目特点,探讨“真人秀”元素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0.
自电视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86年,电视技术在不断进步,技术作为电视艺术表现的一种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电视技术的进步说起,简要论述技术对电视艺术的作用,同时技术本身也因蕴含着某种特殊的意义,而具有了审美价值。所以,技术从单纯技术可以发展为技术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