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威威 《大观周刊》2012,(43):20-20
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周边的社会相互联系又彼此作用的。在与艺术相互影响的诸多社会因素中, 宗教与艺术的联系尤为紧密。它们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阶段的成就,又是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宗教与艺术便是人类心灵最得意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元帝国是多民族国家,奉行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元代统治者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亲近、利用不同的宗教不仅巩固了政权、缓和了民族矛盾,也促成了元代宗教造像艺术的长足发展,并对后世雕塑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任娟莉 《兰台世界》2013,(10):88-89
元帝国是多民族国家,奉行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元代统治者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亲近、利用不同的宗教不仅巩固了政权、缓和了民族矛盾,也促成了元代宗教造像艺术的长足发展,并对后世雕塑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先民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是当时人们神话思维的精神载体,思想愿望的象征形式,巫术意志的意象符号。红山文化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典型形式,因而,红山文化玉器就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文化符号。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采取变形的艺术造型方式,也就是红山先民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通过文化符号的方式强加给现实,以此达到改变现实的目的的行为。红山文化玉器最典型地体现了红山人的神话意志。通过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类型的总结,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山先民的神话意志及其表现方式,也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神话意象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杜洁莉 《文化遗产》2016,(6):123-129
慈善从产生之初,便不可避免地与宗教、艺术发生联系,换言之,宗教、艺术都具有"慈善精神"。潮汕善堂作为人类"小社会"个体式、家庭式的救济性慈善向"大社会"公益性慈善过渡的一种中间形式,是融合宗教、慈善、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系统。潮汕不同区域在其民间故事传说与扶乩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又以宗教信仰为依托形成不同善堂丛。善堂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其文化集儒释道与潮汕本土民俗于一体,其建筑融合祭祀、慈善与殡葬功能,其慈善精神渗透入地方文化体系中,形成具有"真、善、美"慈善精神的宗教与艺术,更成为潮汕人族群认同的重要部分。潮汕善堂是岭南民间独特的宗教艺术瑰宝,其成为文化类型学的区域表达。  相似文献   

6.
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先民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是当时人们神话思维的精神载体,思想愿望的象征形式,巫术意志的意象符号.红山文化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典型形式,因而,红山文化玉器就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文化符号.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采取变形的艺术造型方式,也就是红山先民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通过文化符号的方式强加给现实,以此达到改变现实的目的的行为.红山文化玉器最典型地体现了红山人的神话意志.通过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类型的总结,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山先民的神话意志及其表现方式,也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神话意象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艺术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最早的舞蹈起源学说中便可以找到宗教说的踪迹。本文通过对唐代代表性乐舞及其形象的研究,挖掘舞蹈语汇所表达的宗教意图,总结宗教思想对乐舞形式及内容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体在构造愈加完整化、多元化且结构化的数字记忆的同时,却也逐渐忽略了文本世界中潜在的人类情感、审美趣味和符号价值。档案艺术主张从真实的历史中构建可用于人类解读的记忆,以社交游戏Second Life为例,从观感、文本和记忆出发,分析档案艺术的主要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如下启示:一是利用复制技术,认可记忆无序所固有的历史价值;二是利用符号价值,建立基于情感联系的文本世界;三是协调技术与艺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数字媒体与档案艺术之间的关系,挖掘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可以参与的构造知识分子话语权、激发公众情感等其他活动。  相似文献   

9.
电视能不能称为艺术,电影、电视能不能合称“影视”,长期以来一直在业界存有争议。对此本文提出“影视是艺术”的判断,并且论证了这个判断的成立是由影视共用的一套符号系统所决定的。本文提出“符号”是各门类艺术的基本通性,影视艺术所具备的符号性具有多元化、复杂化、通感化、隐喻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曹琳 《大观周刊》2012,(45):39-39
艺术语言是因情而生的语言,它突破语法常态,用情感逻辑来代替理性逻辑,创造出极具情感表现的“活”的语言,是发话人情感形象化的符号形式,是情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影视艺术是人类古老的审美愿望与科技高度融合的结晶,它们共同开辟了迥异于传统艺术的现代艺术的新天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而广的影响。影视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是以直观的画面影像表现事物运动的艺术,借助科学的手段,采用动态的画面与声音的组合使物质现实复原来反映生活,其艺术语言符号可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而影视艺术的现代性特质则在于以技术性的影像为媒介,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审美联系,实现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绘画没用继承希腊罗马客观写实、典雅肃穆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围绕格列高尼大主教所倡导的原则,即以宣传教义为第一原则,用艺术来表达对上帝的无限崇敬。本文从中世纪绘画特征入手,结合中世纪宗教背景,继而分析中世纪宗教绘画特征。以中世纪宗教绘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基督为使徒洗足》《圣马太像》为例,浅谈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赏析。  相似文献   

13.
符号认知传播作为一种方法论,因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在符号建构与传播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影视作品的形象建构中,从认知的视角对传播本体和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形象表意的建构以及形式符号的表现。符号的本质就是表意,而意义的理解与传播更需要主体认知的主动介入。本文从考察认知科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机制入手,从符号的功能和用途出发,以艺术符号与实用符号为例,探讨不同形态符号的认知传播模式与机制,同时也注意到语境对认知建构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到来,西学东渐的风潮的滚滚而来,宗教的慈善机构不仅仅是传教的工具,而更加富有了社会性,变得世俗化。宗教慈善机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就是宗教慈善事业的大规模、全方位的展开,各界宗教人士从事的社会慈善事业是多方面的。宗教慈善机构主要分为慈善救济与慈善教养两大类。慈善救济主要是赈灾、救灾、济贫、医疗救护等方面,慈善教养主要指对于妇孺进行教养、对于孤儿、贫儿的教养。  相似文献   

15.
郭志杰 《出版参考》2012,(22):29+34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以及各种门类艺术的蓬勃发展,文学期刊面临从未有过的压力,加速了变革的速度。现有文学期刊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符号的范畴,而更讲究吸收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为己所用。这一融合不仅体现在期刊的装帧设计上,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上,同时也体现在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的对应与合作上。我们知道,文学是一种文字符号艺术,它经由文字这一载体,来达到传播文学的目的,文字本身是一种特定的符号,人们一旦接触文字,很快就在大脑区域形成转换,变成一种视像;文字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这一转换。因而,从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70年代后期韩人开始进入上海,但是直到20世纪初在上海定居的韩人并不多,宗教教徒就更少,因而也没有出现韩人的宗教组织。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移住上海的韩人开始逐渐增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宗教教徒。随着韩人的增加,韩人开始组织自己的教会,进行宗教活动。1919年三一运动后,移住上海的韩人激增,20年代初终于在上海形成了韩人社会。随着韩人社会的形成,韩人的宗教组织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基督教、天主教、大宗教和天道教教会先后建立起来。在韩国国内拥有很大影响的佛教虽也曾试图在上海建立组织,如三一运动后,佛教僧侣李钟郁、…  相似文献   

17.
惑受纳西     
之道 《大观周刊》2006,(40):103-103
一提起纳西,人们自然会想到古老的东巴艺术。它是一种宗教文化,同时也是民俗活动,民间舞一直是东巴舞赖以植根的土壤。而“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惟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在丽江,不管客栈还是商店,招牌都很特别,上面的文字除了汉字、英文,往往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符号,这些符号就是东巴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所以被称作“活着的象形文字”。人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去看、去猜这些文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杨军帅 《大观周刊》2012,(23):63-63
冷战结束后,宗教型恐怖主义在俄罗斯与中亚地区活动活跃,甚至向我国新疆等边境地区扩散,危害越发严重,其影响不容忽视。其特征主要表现:1、宗教型恐怖主义大有增加之势;2、宗教型恐怖主义造成的杀伤力更大;3、宗教型恐怖主义的迷惑性。以“东突”为代表的50多个境内外分裂组织再度活跃起来。他们千方百计给自己的分裂活动披上伊斯兰教的合法外衣,竭力煽动宗教狂热,危害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现实两个层面观照,阐析了宗教文化外交作为国家对外传播载体之功能。宗教文化外交作为一种媒介,有其双刃剑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国际交往中,宗教文化可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沟通情感交流、增强友谊的桥梁。善用之,对国家的国际形象也能加分。反之,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宗教文化,也会成为世界和谐发展的一种阻碍和破坏力量。  相似文献   

20.
黎鸣 《现代传播》2007,(5):74-77
将宗教内容进行娱乐化、审美化表现是中国汉民族古典文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在中国电视剧创作中也有一定的体现.本文结合对部分电视剧、电视艺术作品的分析,用哲学、历史视角,探讨了电视剧中对宗教内容表现的几个特点;同时对创作中出现的对宗教内容表现上的失真与疏漏也进行了一定的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