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参考相关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以及张旭昆的制度演化理论,联系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实际,本文建构起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媒介制度环境"、"媒介制度变迁的主体"、"媒介制度变迁的内源性变量"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外源性变量",四者构成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媒介制度变迁可以从这四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维度开始演化。四个维度中的变量可能单独作用于媒介制度系统的某一层面,也可能同时作用于媒介制度系统的三个层面,这个过程呈现动态性。四维模型可以分析具体的媒介制度变迁的情境与案例,揭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2.
当代档案利用服务动力机制研究之动力方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利用服务动力机制,其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运作过程。笔者在动力源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又分别从档案内容、档案产品、档案服务方式、档案利用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档案利用服务的动力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3.
机构知识库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动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不同学者对机构知识库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机构知识库是对机构内成员智力产品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并提供开放利用的知识传播与知识服务系统,探讨了机构知识库发展的六大动力因素,即长期保管与存取数字资产的需求、开放获取运动、科学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及创新、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标准、机构主体以及理论与实践进展,并分析了机构知识库发展动力因素互动机理,构建了机构知识库发展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4.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可能性的评估,是档案安全风险防范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文化、制度、组织、权力、舆论等一系列动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强有力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动力机制,从而有效地推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展开深度对谈。三位对谈人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学术背景,就近年来主题出版取得的成就、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如下共识:主题出版从宏观到微观、从选题到市场、从国内到国际,以及从内容到形式四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题出版的理论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目前主题出版工作需在解决公益性和市场性、时效性和长久性等方面努力;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来自出版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出版单位的主动作为、编辑个人的成长需要、读者和市场的驱动四个方面,其根本动力是以人民为中心;制约主题出版动力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出版单位、作者和市场,出版单位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最大化发挥出版单位的作用;主题出版动力机制优化要强调目标导向,在策划方面转变观念,形成政府推动、出版单位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格局;目前主题出版缺乏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主题出版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为实现主题出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政府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评价有机统一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情报学的发展动力提供和传输着情报学发展的能量。当前对情报学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发掘不够,对情报学发展动力的研究缺乏,因此,有必要对情报学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情报学的发展动力分为外动力与内动力,在分析了外动力和内动力的基础上,构建出情报学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分析了情报学发展动力机制的运行过程,并提出动力机制适度发展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构建书香社会,促进阅读活动顺利开展,应建立一套有效推动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即通过个体内驱力的个人需求与自我效能和外在动力包括规制拉力、组织张力、宣传引力、保障助力、创新活力以及绩效管理推力六大要素协同激发全民阅读的动力,加快推进我国迈向书香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牛静  胡文韬 《新闻界》2023,(11):23-32
流动的现代性社会打破了线性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稳定的时空坐标,导致既有的秩序与规范加速液化。在此社会现实下,新闻业也呈现出流动性特征,表现为衣帽间式共同体建构复合型新闻生产场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再塑新闻生产流程、时空压缩形成全球性的流动新闻实践。这些变化带来了复杂而又多变的伦理道德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新闻伦理以职业封闭性、条例规则性和标准普适性为建构逻辑,在多重流变的传播语境下缺乏实践的解释力和规制的约束力。所以可以将建构开放的、动态的、可对话的新闻伦理视为伦理建构的一个思考路径,以此来协调流动的现代性社会中新闻实践的主体、技术与多元文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肖平  杨佩 《现代传播》2014,(4):79-83
所谓节目改造与对抗的动力机制,是指构成节目的人物与事件,其构建要旨是力求探讨一种电视节目材料选择与构成要点的基本规律。本文认为一个好的节目需要建立在节目材料有一个好的发展要点上,关涉选择怎样的要点,如何进行有效描述,怎样分层次地罗列事件并建立其结构,给这一事件建立怎样的因果逻辑关系,最后是怎样导入节目运动的方向,从而完成电视节目从局部到整体的构建。本文围绕这些问题,结合一些成功节目的做法,探讨了节目改造与对抗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档案学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档案学人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天然好奇心和满足于成果认同的好利心,构成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微观动力基础.档案学科自身的内在逻辑、上位学科的整体推动与相关学科的开放式学习,共同在理论上驱动中国档案学的繁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档案职业的需要,在实践上为中国档案学提供发展的环境与土壤.而由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和企业联合形成的档案学科学共同体,则从制度层面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的视野观察不同国家传媒的变迁,会发现具有类似的规律.文章认为可将传媒的分化过程区分为社会性分化、市场性分化和政治性分化三种方式或阶段.社会性分化必然产生负面效果,中西方的传媒治理实践证明,政治整合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何天平 《青年记者》2021,(21):33-36
在当前的语境中,“流量”已经从一种技术话语转向社会话语的建构,其内涵与外延的表意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阐释面向。近一阶段集中暴露于娱乐文化领域的流量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并形成了来自主流社会较为严肃的审视。本文基于流量逻辑在娱乐文化实践中的作用,对其典型表现和社会影响进行反思,并进一步挖掘嵌入在上述流量效应背后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从观念定位、评价体系、治理手段、目标落实等方面建构引导策略的核心思路,以期能对相关议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的状况及其传播效果,并在动力机制的层面上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外动力。SARS与汶川地震这两大公共危机促成了信息公开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公开是公民制度化参与民主的新渠道及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可促成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更是政府危机管理中话语权的所在;信息公开制度是能满足个体理性并最终达成集体理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身处"信息化时代"和"媒介化社会",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的媒介化"和"媒介化的风险"。新媒体的普及和蔓延更增添了危机传播发生的机会,而媒介融合则将这一局面搅动得更为复杂和多变,许多传统的危机传播管理经验和观念遭遇空前的困难。当"危机传播"遭遇"媒介融合",我们需要全方位地重新思考"危机传播管理"这一命题。从本期开始,本刊邀请两位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青年学者王朋进和来向武,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危机传播管理"从理念到操作的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字村镇建设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字村镇建设动力机制的演进入手,根据各建设主体和使用主体在数字村镇中的位势和作用,借助经典力学的理论,从引力、压力和推力角度探讨数字村镇建设的动力机制,并构建模型,以寻找适合的村镇数字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图书馆发展规律的阶段性出发,探讨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动力机制的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宏观环境,并分析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认为图书馆员的价值观对应于动力机制的微观层次,利益导向机制、知识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服务效益评价机制对应于动力机制的中观机制,尊重知识的政治文化氛围、信息化程度、信息市场的发展对应于动力机制的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9.
信息服务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其产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本文立足于对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的深度透析,系统分析了信息服务业的瓶颈问题及其产业链演化的动力机制,探讨了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盘敏 《新闻世界》2014,(1):81-83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趋显著,它影响政府决策、司法公正、社会文化风气及社会治理,成为社会深度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深度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根源、高度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动因及网络群体心理规制下的受众心理渊源,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动力机制,需要深入分析,以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