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靖 《新闻传播》2014,(3):98-99
西方"公共领域"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意涵。一般认为,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是研究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三位理论家。基于此,旨在对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嬗变进行梳理,分析"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特殊意涵,并试图探讨不同的公共领域观念对传媒的不同论述。  相似文献   

2.
公共性是大众媒体的主要特性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研究的三大代表人物:阿伦特、桑内特、哈贝马斯对于公共性的不同阐述,以思考现代传播媒介如何实现公共讨论和社会交流。  相似文献   

3.
公共人的衰落,[美]理查德·桑内特著,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从西方到中国,"公共性"始终是社会科学研究者讨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于尔根·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理查德·桑内特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不同学派。阿伦特相信曾有一个超越必然性的纯粹公共领域的存在,其中所有市民都能够平等对话。在哈贝马斯那里,公共领域是超越个体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4.
陶东风  吕鹤颖 《现代传播》2022,(9):89-96+112
作为一种新的记忆形式,“假肢记忆”是由现代传播技术支撑的媒介化记忆,其生成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密不可分。假肢记忆极大地挑战了本质主义的记忆理论,超越了生物学的有机记忆、私有记忆观念。假肢记忆尽管是一种被大众传播所中介的记忆,但却依然建立于身体化的、感性的经验之上,具有激发人的同感、激励人的行动的能力,对人的主体性和身份认同产生深刻影响。假肢记忆也拓展了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的“公共领域”概念,使得公共领域的建构摆脱了对共享物理空间和共同体生活的依赖。  相似文献   

5.
马静 《当代传播》2006,(5):69-7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兴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哈贝马斯非常重视人类传播的重要性。目前,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研究的论述非常之多,但将广告这一具体的社会活动与公共领域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的人却很少,所以本文结合广告史和媒介发展过程,对广告的发展如何影响“公共领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7.
传媒、公共领域与公众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公共哲学角度研究传媒、公共领域、公共性原则、公众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传播学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采取不同的研究路线、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遵循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的研究路线,借助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传媒、公共领域、公共性和公众舆论之间的关系,透视现代传媒的本质与功能。一、公共领域与传媒“公共领域”一词并非哈贝马斯所创。在他之前,德语世界的众多学者如熊彼特和布鲁纳都研究过同一主题。在英语世界,美国哲…  相似文献   

8.
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直接导致网络媒体的崛起,网络媒体公共领域业已成型并且对公众生活方式和认知思维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基础对网络媒体公共领域基本内涵和网络媒体公共领域构建与治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程细雨 《新闻世界》2013,(7):176-177
【摘要】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公共领域”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著名概念,是指一个独立于政府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可以自行监督的领域,在这种公共领域中,民意得以形成。哈贝马斯进而论述了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从18世纪的产生到20世纪的消亡过程,而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大众媒介“日趋被意识形态操纵”。尽管该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诸多的争议和质疑,但笔者认为,至少,公共领域将传媒的影响力和民众的力量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中的民主潜力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广宁 《新闻世界》2011,(12):140-141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当中一个领域,其间能够形成公众舆论一类的事物。”这一空间是对所有公民开放的,能够保证他们自由地集会和聚会,表述开口发表观点。张季鸾先生早在1931年就提出了“报纸应为公共论坛”。这一观点似乎与哈贝马斯的公共舆论领域不谋而合。张先生重视舆论,《大公报》以他的言论而著称。本文试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观点的基础上对(《大公报》如何建构公共论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郑珮 《新闻知识》2012,(8):55-57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平台,在赋予普通人话语权方面具有比传统媒体明显的优势。许多学者看到微博的井喷式发展,都对其推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表示乐观。本文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入手,结合哈贝马斯等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叙述,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多个方面简要分析微博在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络共在”.村民通过网络公共参与重建乡土舆论,重构乡约民规,重兴乡土精神,达成“舆论共识”.村民通过网络动员、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共同行动”.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新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和机制,经由传播实现了村民从“共”到“公”的转化,在讨论和行动中拓展了“公”的边界,再生产了乡土公共性.传播构成了网络公共交往,传播生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促成了网络公共行动,因此传播生成公共性.  相似文献   

14.
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媒体传播中,自由、开放的媒介环境给公共领域带来了很多变化,它使公共领域本质上已与哈贝马斯时代迥然不同.正视这些不同,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传播环境的正确认知,并为合理的公共领域的建立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公共领域的理念应该说自古就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来指称这一领域。”但是真正对公共领域概念形成较完整论述的是美籍德裔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和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  相似文献   

16.
石成城 《青年记者》2017,(15):33-34
公共领域:定义、性质与评价 1.公共领域的定义与性质 对于划分公共领域与个人领域的方法,学术界存在多个版本,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进行了界定,“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①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个体公民的代言人和国家官僚的监督者,公共领域不受国家和市场的控制.在公共领域,公民可平等地获得信息,拥有集会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公共领域内的任何讨论与协商都应以理性为原则,并服务于社群的共同利益.由此看来,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应被定义为“笛卡尔式主体”,他们能够明确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并充分理解他人的诉求.通过有意识地修正与让步,最终所有公民都能够就相关利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刘晓红 《新闻界》2005,(3):75-76
关于大众媒介与公共领域的问题的研究很早就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这部著作中,哈贝马斯分析了大众媒介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大众传播的商业化(市场化)使大众传媒丧失了批判功能。成为政党制造舆论气氛的工具,成为操纵人为的公共领域的工具。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大众传播私有化、市场化是以牺牲公共领域为代价的,它所带来的媒介所有权集中、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也作公共空间,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民主政治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意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公众对公共权威、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可以形成某种公共意见。随着大众传媒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凭借其在空间上的延展广度和传播中的易受性,拥  相似文献   

19.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