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社会性别制度同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样,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性别制度的价值定位是"男尊女卑",性别分工模式是"男外女内"。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遭到质疑,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争取女性权利更是成了有识之士的主张,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逐步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歧视通常是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对女性在人格尊严、权利分配、角色评价及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不公正态度和限制性行为。当前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既表现在个体的偏见和行为上,也表现在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特殊规范和限制上还表现在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定型化虚拟塑造和对女性价值权利的漠视及性别观念导向的错误。本文试图从性别视角,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即在承认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对男女具有同样的人格、同样的尊严、均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的认识)对大众传媒中性别歧视的一些表现及其危害作些分析。一、大众传媒中最常见…  相似文献   

3.
当下传媒类大学生的“性别”成为影响就业质量的显在问题。调查显示,高校传媒类大学生中男性就业优势明显,而女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就业“不平等”,大量女性大学生被迫放弃媒体工作而转投其他行业。研究发现,先入为主的“男强女弱”等刻板成见,放大了就业观念、工作强度、国家政策与社会观点等因素对传媒工作“性别选择”的影响。本研究从性别视角切入,立足女性立场,探寻女性就业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女性媒体在国内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在女性群体中形成较大影响力,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媒体力量.然而,绝大部分女性媒体仍处于政治宣传喉舌或市场消费主导的两个极端,在社会性别立场上存在种种缺失.《东方女性周刊》以其鲜明的女性新闻议题设置、崭新的社会性别国际视野、严肃的女性启蒙主义思想,尝试了一种以女性媒体构造性别话语空间的可能性,对当下女性媒体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当前的贫困决策中存在的性别盲视现象。研究表明,以"家庭"和"户"为单位的贫困决策无视了家庭内部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并将其置于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之外;在贫困决策中存在着对性别平等的误读,将性别平等诠释为绝对的一致性;贫困决策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仍处于从属地位;贫困决策中未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实现两性平等,要求我们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贫困决策,应当体现因男女的性别差异造成的差别,充分考虑贫困决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经先静 《兰台世界》2017,(3):109-113
纵观整个20世纪30年代,尽管受到战争与工业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资本对女工的需求仍然平稳发展。这一情形既受到整体上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经济尤其是女工相对集中的棉纺业的发展影响,还受到长期存在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对女工的性别偏好是社会性别建构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张小莉 《兰台世界》2014,(11):34-35
社会性别制度同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样,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性别制度的价值定位是"男尊女卑",性别分工模式是"男外女内"。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遭到质疑,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争取女性权利更是成了有识之士的主张,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制度逐步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3)
本研究旨在考察2001年至2015年间,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日报》反映的人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转变和这种转变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日报》话语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折射出当代女性的一些特质,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即在社会中能肯定和实现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性别认知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新的社会性别认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别分工。男性和女性应超越性别二元对立,使男女双方都能获得全面发展,这也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李卓 《新闻传播》2012,(3):186+188
本文借用社会心理学的"角色冲突"理论分析当下中国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别意识,阐释媒体(特别是女性媒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探索媒体推动和促进女性人才发展的做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韩风 《东南传播》2012,(7):134-135
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的定位与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核心层面是社会对于性别及其相应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内在渗透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文化作为陶杯孕育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和加固了人们的性别认知,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社会文化关于女性角色与身份的解释和规定对于女性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袁妙彧 《大观周刊》2012,(15):108-109
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性别理论对二元对立的生物决定论的瓦解,两性的媒介性别形象发展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而附着于社会背景之中的流行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本文将在"女性与媒介"的研究视角下对台湾流行乐中的性别角色进行解构,期待有助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唤醒,并尽可能把握台湾流行乐所呈现出的性别角色和蕴含在性别符号中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的女性形象模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人们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直接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则指出,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表现  相似文献   

17.
已占"半边天"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依然未能挣脱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学术期刊女性编辑形象表现为:惯常定势的按部就班者、敏感脆弱的自信缺乏者和自我发展遭遇瓶颈的职业倦怠者.在探析其成因后,提出重塑女性编辑形象的路径:普及社会性别观念,真正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性编辑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做到自我认可和自我平衡;挖掘女性编辑气质特征,发挥独特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8.
犯罪女性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形象被高度类型化,媒体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受难者"、"牺牲者"以及"不良行为者"等形象,从而制造出关于该类群体的刻板印象。而在报道的语词使用方面,则力图突出犯罪女性"柔弱"的特质,并将其违反传统角色的行为进一步夸大渲染,凸显出其与理想女性角色的距离感,通过污名化、色情化和贬损化的描写,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框定,体现出了媒体报道鲜明的性别偏向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女性期刊经历了繁荣发展后,现已进入焦虑的转型期,内容的定型化、同质化和引领功能的蜕化,使其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女性刊物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而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则是造成这种缺失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相雯 《新闻世界》2014,(6):249-250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现今追求社会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伦理剧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基础,分析当代家庭伦理剧反映的女性形象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