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原理是斐林试剂(主要成份是Cu(OH)2,本实验中由NaOH与CuSO4反应生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从而证实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实验要求隔水加热煮沸2min左右观察颜色的变化,颜色由桔黄色→鲜红色→深棕色→砖红色→红褐色,发生了多次的演变,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1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的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如: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实验改进2.1检验还原性糖教材上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苹果或梨匀浆,在实  相似文献   

3.
淀粉遇碘变色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淀粉的消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面粉糊中滴加革兰氏碘液(I_2—KI溶液),往往不出现蓝色,而出现紫色或黄色。(2)如果出现蓝色,将试管放入水浴中加热,蓝色会慢慢消失;若向热的面粉糊中滴入革兰氏碘液,呈无色或红黄色。(3)面粉糊中加入人造唾液和革兰氏碘液,经水浴加热后,最终还会显现红色或黄色。  相似文献   

4.
张娜  张盼 《中学教学参考》2014,(32):104-105
<正>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热点。如下面的选择题:某人进行有关酶特性的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预计三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分别是()。A.Ⅰ、Ⅱ、Ⅲ均为砖红色B.Ⅰ、Ⅲ为无色;Ⅱ为砖红色C.Ⅰ、Ⅲ为蓝色;Ⅱ为砖红色D.Ⅰ、Ⅲ为砖红色;Ⅱ为无色  相似文献   

5.
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纪英 《生物学教学》2001,26(11):46-46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 ,我们常常用淀粉与碘变成蓝色的反应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淀粉与碘变成蓝色 ,这是淀粉的特性。这种蓝色反应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1 显色反应淀粉与碘呈现颜色反应 ,直链淀粉为蓝色 ,支链淀粉为紫红色。这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螺旋圈内 ,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缘故。其颜色与淀粉糖苷链的长度有关 ,当链长小于 6个葡萄糖基时 ,不能形成一个螺旋圈 ,因而不能呈色。当平均长度为 2 0个葡萄糖基时呈红色 ,大于 6 0个葡萄糖基时呈蓝色 ,支链淀粉的分支长度只有 2 0~ 30个葡萄糖基 ,故与碘呈紫红色 ,…  相似文献   

6.
采用眼动实验方法,对20名大学生阅读不同颜色中、英文材料同时呈现时的眼动特征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不同颜色的中、英文对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趋势是不一致的,对于中文词蓝色成绩最好,黑色最差,对于英文词黑色成绩最好,黄色和蓝色较差。(2)不同颜色对被试阅读眼动指标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注视次数上,对于中文词蓝色最多,红色最少,对于英文词红色最多,紫色最少;在注视时间上,对于中文词黑色最短,蓝色最长,对于英文词红色最短,蓝色最长。  相似文献   

7.
1.(2005年,全国理综卷Ⅰ)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2.(2005年,全国理综卷Ⅲ)取生长状态相同的两组番茄幼苗,置于表中所列A、B两种培养液中,在相同的适宜条…  相似文献   

8.
向碘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蓝色会褪去吗?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4毫升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水,并振荡,溶液变蓝,再加入约3毫升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呈无色.[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1毫升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入3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几乎为无色.以上实验事实充分说明:碘不能从淀粉溶液中被四氯化碳苹取出来,相反,淀粉溶液却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人所承认的那种…  相似文献   

9.
<正>1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1)淀粉——碘液(蓝色)。(2)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现配)或班氏试剂(砖红色沉淀)。(3)CO_2——Ca(OH)_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乳酸——pH试纸。(5)O_2——余烬复然。(6)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红色)。(7)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相似文献   

10.
以炉灰脱色剂对还原蓝分散红染料的印染废水进行脱色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炉灰脱色剂在5min左右可使印染废水(pH=4~14)中的红色脱除率达98.673%,蓝色脱除率达91.598%,使废水由深蓝色变为无色,废水CODCr脱除率达56.210%.本脱色剂不仅价廉易得,处理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以废治废,对印染废水无需进行pH值的调整,而且炉灰经焙烧再生后可多次重复利用,减少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糖生物学、糖组学与糖生物工程学的产生及其主要研究内容。糖复合物中的糖链作为生物识别的标志及信息分子,参与了生物体众多的生理、病理过程及其调控。糖组学研究细胞内合成所有糖链(包括糖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破解生命信息的第三条途径。糖生物工程学为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椰肉为原料制作转化糖椰肉果脯,对影响产品品质的关健工艺如渗糖量、渗糖时间等作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果胚在真空杀菌后,0.5%CaCl_2+1%NaCl溶液下硬化2.5 h,95℃下热烫3 min;采用真空渗糖法,渗糖后进行鼓风干燥,可得到外观、口感、品质都较好的转化糖椰肉果脯.  相似文献   

13.
地瓜儿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瓜儿苗的地下部分根茎地瓜儿为材料,研究地瓜儿的可溶性糖、还原糖的含量.采用苯酚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含量,以蔗糖为对照品建立标准曲线,测得地瓜儿可溶性糖的含量是0.553%;采用斐林试剂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以葡萄糖为对照品建立标准曲线,测得地瓜儿还原糖的含量是0.825%.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可溶性单、双糖模拟高浓度蔗糖,并使用糖的吸收代谢抑制剂对氯汞基苯磺酸、根皮苷、葡萄糖胺和糖类衍生物的添加等方法探讨高浓度糖在马铃薯(Solarium tuberosum L.)块茎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浓度蔗糖诱导块茎发生,不是通过其产生的渗透胁迫因子实现,葡萄糖和蔗糖诱导结薯不是因为膜两端的浓度差引起,可能是跨膜运输或胞内代谢引起.对氯汞基苯磺酸能阻断蔗糖诱导结薯作用,但对葡萄糖诱导作用无显著影响.根皮苷能部分阻断蔗糖诱导结薯作用,可完全阻断葡萄糖诱导结薯作用.蔗糖诱导块茎形成主要通过蔗糖本身来实现.葡萄糖胺对蔗糖和葡萄糖诱导结薯作用无显著影响.2-脱氧葡萄糖、3-氧-甲基葡萄糖、L型葡萄糖不能诱导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15.
宋代福建用煮糖法规模化生产液态糖,且初步掌握了制冰糖的结晶技术。到了元代,福建推广加灰凝固法量产固体红沙糖,并发明了黄泥脱色技术将红沙糖加工为白沙糖。福建通过技术变革,在短短几十年内掌握了简易高效的固体白糖制法,对中国制糖技术在亚洲的领先地位作出了贡献。此外,技术的进步还推动制糖产业格局不断演进,时至今日,福建莆田仍是我国冰糖的主要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采用GB/J10786-2006的方法,对不同品种的玉米爆成花后测定其中总糖的含量,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的玉米样品情况,对国标中的方法做了适当的修改:先做简单的预示实验得出玉米总糖含量小于9.00mg/ml时,直接用10ml试样与滴定液反应,得出结果为10ml样品中总糖的含量.为总糖含量测定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餹”又写作“糖”,“糖”最初用于“糟腌”义,后也可指用米或麦芽熬成的糖浆。从甘蔗中提炼出来的结晶物又称为“沙糖”。典籍记载有“糖人儿”、“糖肥皂”等各种各样的糖食。  相似文献   

18.
蔗糖水解反应动力学实验的两点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旋光仪样口管和蔗糖水解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商品相比,中国的蔗糖较早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糖类产品的出口量日渐增大,至鸦片战争前,我国蔗糖的出口范围几乎遍及全球各地。鸦片战争后,中国糖类产品的输出地更广泛,贸易对象更多。总的看来,从明末开始,中国的蔗糖已经成为世界糖业经济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对世界糖业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枣品种含糖量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枣的含糖量是评价一个枣品种是否优良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现详细介绍了鲜枣含糖量的测定方法,并对滨州市21个枣品种的含糖量进行了测定与比较,为广大农民优化种植结构、种植优良枣树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