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神圣使得人们对教师有着更多的赞美,同时也有着更高的期望。这从对教师的称谓上能够看出某种的反映。比如人们经常将教师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等等。但是细想一下,这些称谓都有一些与现代教育思想不太贴切之处。在这里,我试图解读几个教师的别称,也许有失偏颇,仅仅是“望文生义”而已。先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将教师上升到上帝的高度。这一称谓认为受教育者的灵魂、精神、思想可以被外力所塑造,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提起这一称谓,我头脑中禁…  相似文献   

2.
以前,人们都喜欢称语文老师为夫子,“夫子”在这里似乎成了个亦褒亦贬的中性词。说褒,他好像与孔夫子有关,自然是有学问的称谓;说贬,他好像又与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说吗?不过,我总认为“夫子”这个称谓不错,夫子者,学者老师之谓也,我多把“夫子”与儒雅等同起来,我觉得语文老师就应该儒雅一些(虽然我这个半路出家的语文老师并不儒雅)。当然,时过境迁,语文老师也在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语文教师应该“文”起来。  相似文献   

3.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作业新形式。一、改换称谓,贴近学生开放式的作业在称谓上能贴近学生。如,将“组词”改变为“找朋友”,“改错”改变为“我是医生”,“连线”改变为“拉拉手”。这些新颖别致的语言洋溢着童真,流淌着温馨,改变了以往的冷面孔。在布置作业上同样也能改换称谓。如将传统的(1)预习;(2)读书;(3)听写等硬性的安排,改变为:我今天预习(),读()遍后,我又学会了()这几个字,懂得了()。这样的作业不仅调动…  相似文献   

4.
学生发言要先举手,不举手擅自发言,教师历来持否定态度。对这种“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市杜会科学院上官子木先生有如下见解。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学生在“接茬”扰乱了以老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局面的固有秩序。其实,学生的“接下茬”是课堂上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殊不知,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是极其有益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能按教师的“下茬”,这本身就说明他注意听讲了,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5.
孔祥立 《课外阅读》2011,(9):331-331
最近几年我一直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一次班会过后,我听见几个学生在私下里议论:“咱们的事怎么老师都知道,他真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啊!”这个称谓虽然不雅,但我听了后并不反感。这表明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蛮神通的。作为班主任要想把班级工作做好,就必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放下包袱,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批评的艺术     
古春笋 《师道》2005,(5):37-38
批评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对教师而言并不新鲜。若批评学生的方法不恰当,采用“压服”、“训服”式,往往是压而不服,而且会引发新的思想问题,造成师生对立.不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今天重提“批评”这话题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这种沉重源于我偶然翻阅学生的一篇周记:  相似文献   

7.
有人一听说艺术生,直接反映于大脑的就是那些桀骜不驯、有个性、身穿奇装异服的学生。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但当我真正和他们相处之后,我才发现,艺术生并不“奇异”,他们也是一群可爱又可气的学生。但怎样与他们相处,这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知识相对比较庞杂,不少内容要去记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头疼。如果讲究一些记忆方法,不仅记忆起来轻松容易了,而且能给学习带来一些乐趣。下面介绍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的知识记忆方法。1施莱登与施旺的称谓的区别在讲细胞学说时,学生常将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动物学家施旺的称谓混淆。我就告诉学生施莱登的“莱”字上有一草头,“草”乃植物也,故其为植物学家。这样学生就马上把两者的称谓记住了。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我就对他…  相似文献   

9.
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总是涌现出一些“教不好”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这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学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可是,学生一茬又一茬,每一茬总有些“差生”“教不好”,不知有多少教育者面对这一难题而苦恼不已,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0.
从教7年来,所教的学生不算太多.而被界定为“差”的学生却不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学生基础本身较薄弱,“优生”实在太少。如果都这样非得划一条明晰的线,那教师只能悲观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称谓.或许效果会不一样。我把他们称作“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某学科成绩不太好,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操行评语,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曾几何时,操行评语中对学生的称谓普遍为“该生”、“该同学”,这个“该”字真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值得欣慰的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把“该”字换成了“你”字,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温暖感。随着称谓的变  相似文献   

12.
智慧酌教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学生的一篇日记作文:“……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老师吗!每次批评总是会说:我是为了你好!我是为了这个班好!为我好?我才不稀罕呢!……”在这篇作文里,老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辛勤培育的学生竟来指责老师。很显然,对老师这样的批评,学生并不接受,也不领情。  相似文献   

13.
礼物     
“那个男的”早死了,这是我妈妈对我说的。其实,我也挺想“那个男的”,总想起他用胡子茬扎我脸的那股痒痒劲儿。  相似文献   

14.
张忠芹 《班主任》2008,(1):26-27
当班主任好多年了,每天孩子们都围着我说这说那,开始我并不在意,觉得孩子说的不过是鸡毛蒜皮的事,没什么要紧的;有时心情不好还觉得烦。一次看到“言为心声”一词,忽然想,孩子们的“言”也应该连着“心”,当老师的应该关注学生的“心”。后来我便留意孩子们说的话,发现孩子的话其实并不简单。  相似文献   

15.
“讨论” ,在语文课上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什么陌生的实践。所以以往教学中 ,我往往是提醒学生课外自己阅读了解一下教材要求即可 ,并不作为重点进行训练。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上好这节“讨论”课呢 ?我不想让学生感到是老生常谈 ,从而失掉训练兴趣 ,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有一节语文自习辅导课 ,无意中我忽然发现有个学生正埋头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卡通书。我轻轻拍了他一下 ,顺手拿起这本书翻看起来 ,是日本卡通画。我一下联想到女儿对此类作品爱不释手 ,甚至背着…  相似文献   

16.
一个留守儿童的背后是一个打工外出的家庭,是一根思念相隔的电话线,留守,到底有多少的酸甜苦辣,也只有留守与打工的人才有真正的体会。 当我第一次看到“留守儿童”这个称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班里那群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想到他们的各种心理,想到他们的各种生活现状。然后想到的就是我自己,因为我已“留守”了20多年,我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那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7.
<正>木兰是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诗中木兰的称谓有:木兰、女、将军、壮士、儿、姊、妹、我、女郎。孙光老师在《<木兰诗>称呼里的意境》一文中,从“‘女’中寄深情”“‘儿’里有乾坤”“‘我’方为本真”三个方面谈了“女”“儿”“我”称谓里的意境。笔者想谈谈另外六个称谓:木兰、将军、壮士、姊、妹、女郎,这六个称谓既展现了木兰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本色,又表现出木兰云鬓花黄心系闺阁的女儿情愫。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始终记着《三字经》中的那句“教不严,师之惰”的教诲,恪尽职守,希望严师出高徒。但在和如今的学生的交往中发现,那样的“严”并不总是受欢迎,效果也并不总是很好。这学期,对学生的偶然的两次游戏教育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由此想到,“严”也应有轻松的、可爱的外表。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 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当学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我满怀热情地问学生:“你觉得作者对鸟的描述怎样?你喜欢鸟的天堂吗?”有几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下面咕哝着:“并不怎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挑战”,故意激将他们:“你们能比巴金爷爷写得好吗?”有位学生笑着说:“可以试一试。”以下就是学生写“鸟”的片断,  相似文献   

20.
"差生"不差--多元智能理论与后进生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看待学生成功问题的全新视角,对评估学生素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把学习困难学生称作“后进生”的定义并不准确,其本质是教育歧视;所谓“转化”也有违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取消“后进生”的称谓,改变传统的“转化”观念及做法,尊重差异.建立适应这种差异的多元化的教育制度,才是促进全面发展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