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叩访档案,就是叩访历史与未来,叩访曲折与成功,叩访苦难与幸福。叩访档案,是与历史的对接,是和文化的对话,是对心灵的拷问。叩访档案,让人深沉,给人睿智,使人真诚。  相似文献   

2.
<叩访档案>是以档案"局内人"的视角,将作者平日所发现的与档案有关的现象,分析和综台的随笔集.也是作者从"局外人"的视角,剖析档案现象及解决档案事业发展所遇困境的思想火花.城市记忆是作者寄托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情况,将"局内人"的研究思路融合到档案事业发展的研究中来,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了一种...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线性形态决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承继关系,因此,了解过去就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浏鉴或消闲,明确的目的性甚至使每一次对历史的叩访都泛化为人类有意识的功利行为。档案正是为适应这样的叩访而未雨绸缪、特立于世的。一个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空间是美妙的。已经流逝的岁月在这里静止并储存、保持着它的原生态、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扫除视觉中的盲区,化为混沌为清晰;进而鉴史资政,避免因失忆而引发的偏执或盲动。可见,档案的存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以自身的无限丰富性奠定品味,而且为后来者把握现实、预见未来提供原始落脚点与…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退休未退岗的档案工作者,今年60岁,转眼间我已退休5个年头了,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热爱的档案工作。1983年,我开始从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当我刚接手这项工作时,面临诸多的困难,文革结束后,干部人事档案从没有进行过整理,每个人的档案材料里装的五花八门,按着省委组织部的要求,要对全校的干部人事档案进行全面的清理,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我克服了各种困难,利用1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1996年9月,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距今已整整五年了.这次大会给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和中国留给世界各国档案界的美好印象,使参与过大会活动的人们记忆犹新.当时我是《中国档案报》社特派驻会记者,有幸与众多国内外代表结识,其中和第12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及夫人便有过一段有趣的交往.  相似文献   

6.
正2004年,《档案与建设》创刊20周年时,我写过一篇文章表示祝贺。转眼《档案与建设》已到了"而立之年",时间过得真快,它前进的步伐铿锵有力,出彩的谋略使刊物越办越好。一、从栏目设置上,可以看出《档案与建设》办刊的一个指导思想: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档案特性,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既设置主要反映本省的"要  相似文献   

7.
<正>《档案与建设》开设“强档论坛”,我首先想到的强档之路,就是建设智慧档案。因为在内外条件都已具备的条件下,建设智慧档案,无疑是做强档案工作、提高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地位的现成捷径、不二法门、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8.
廖建晚 《档案时空》2015,(10):43-44
2008年,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公共交通治安管理分局,被安排在办公室从事档案工作,有幸与档案结缘.一晃七年过去,在这三尺之间的档案室,我有过迷茫、沮丧和寂寥,也有过辛苦的坚持和成功的欢笑,这些种种让我坚定了对岗位的忠诚,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档案工作. 我工作 我快乐 档案工作对在部队当护士的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档案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其中的滋味,没做过档案工作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可谓是“风雨飘雪匆忙去,艰辛甘苦一路尝.”  相似文献   

9.
聚散之间     
那个秋日的上午,我在烟台机场候机大厅。两天前,我来威海参加中国档案报通联会。曲终人散,朋友们都各奔东西了。烟台空港进出航班不多,候机的旅客寥寥无几。与刚才握别时的热闹场景相比,此刻更显得清寂落寞。在我从档二十年的经历中,这样匆匆的聚散已体验过几十回了,唯独这次有点多愁善感。也许,我的从档之旅已到了可以收获的季节。二十年间,在我心中储满了朋友们的真诚和友情。二十年间,觥筹交错的场面经历过不少,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十七年前哈尔滨太阳岛上的一次野餐。东道主是《黑龙江档案》的同行。那是新时期全国档案…  相似文献   

10.
我的志愿     
1979年5月,即全军大裁军的第二年,我接到命令,离开战斗了近20年的岗位,脱下军装,转业到地方。当组织股长征求我到地方愿从事哪种工作时,我豪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做个档案资料员,希望组织尽量满足我的请求”。之所以如此肯定地表态,只因为当时在我心中搞档案工作就是把文件材料收进、登记、管好,不遗失就足矣。工作轻松,对我这种动过大手术,身患多种疾病且已进不惑之年的女同志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11.
大概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在科技档案专业中具有许多优势,工作起来或进行业务研究感到得心应手,成果也较多;之后,也就是最近五、六年由于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感到优势逐渐减少,而不足越来越加明显,几乎成为一个不大称职的老档案人员。 一、我的优势 我于1960年大学毕业后即分配于情报档案部门,不久便专职从事科技档案工作。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业,我虽没进过档案院校,也没参加过档案工作的专门培训,凭借自己的科技基础知识边工作边学习,也较好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科技档案工作任务,而且还积累了不少经验。80年代以后开始  相似文献   

12.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心里一盘算已快10个月了,说来也巧,我是在南方遭受罕见冰冻灾害的特殊时期被组织派到档案局任局长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短短10个月,我却经过"春夏秋冬"四季,顶住严冬,感受了春花烂漫,渡过了酷暑,迎来了秋的厚重.10个月,我也经历了人生的大转折,融入了档案新天地,实现了亲近档案、深入档案、感悟档案的新跨越,经历了档案人生的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13.
<正>时光的脚步从未停留,掐指算来,我已在兰台工作了近十年。十年的光阴对于老档案工作者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它却承载了我事业的全部。十年前,我正风华正茂,从未想过这辈子会和档案结缘,也就在临近毕业时的一念之间,我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从此,档案局(馆)成为我心中依恋的家园,兰台成为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踏入兰台的第一天,我翻阅史料了解究竟什么是档案。"档案"一词从起源到今天,  相似文献   

14.
访香港历史档案处王国华中国档案学会代表团访问台湾之后,回程路过香港,于11月13日顺便访问了香港历史档案处,受到热情的接待。馆长朱福强先生和高级助理档案主任温伟国先生出席过9月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大家是老朋友,今日重逢,倍感亲切。历史...  相似文献   

15.
外公的档案     
刘平 《湖北档案》2023,(10):21-23
<正>我的外公名叫邓国鼎,是当时川鄂边区的地下党员,1956年3月,他因地主身份带来的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抓走,同年10月病故于监狱里,在他去世了28年之后,他的党员身份才得以确认。也许是一直忙于生计,也许是外公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陌生,我从未真正去了解过我的外公,我对外公的了解仅限于隐隐约约的只言片语的传闻。这一次,我想真正地去了解外公短暂的一生,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查阅档案。外公的档案啊,就是没有档案。  相似文献   

16.
<正>2009年4月,我因编写教育志去南京市江宁区档案馆查阅档案,无意中发现馆藏目录中有1932年陈独秀被羁押在江宁地方法院时的司法档案,陈独秀被押时的档案可是珍贵的史料。5月初,我再访档案馆受到热情接待。当我打开这批原始档案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17.
张筱蕾 《档案时空》2016,(12):43-44
我与档案结缘,还得从我的母亲说起,我母亲是一位老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战线上耕耘了二十多年,是母亲牵起了我与档案之间的红线。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档案。大一那年暑假,我不知如何打发漫长的假期,整日在家里玩电脑。母亲见我打字快,就要我去她办公室帮忙,由此,我开始真正接触档案。母亲将收集好的部分档案资料交给我,要我学习整理档案,并指导我从学习档案分类开始,到档案的整理、排序、编目、打印等。几个暑假对档案工作学习和实践,使我从不熟悉档案工作,到逐渐掌握了档案整理的各个环节;使我从对档案的一窍不通,到对档案业务的逐步了解;使我闲暇的假期变得充实,漫长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文化交流计划,应朝鲜国家文献局邀请,以国家档案局局长韩毓虎为团长的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于1988年5月间对朝鲜进行了友好访问。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访问,现就所见所闻作一简介。 这次访朝,既是回访,也是对朝鲜国家档案工作的一次业务性考察。 朝鲜政府和新闻单位很重视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的访问。朝鲜中央新闻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劳动新闻》先后三次报道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访朝活动情况。代表团在朝鲜国家文献局局长韩律模等同志的亲自陪同下,参观访问了香山郡文书库(县档案馆)、人民大学习堂(全国图书资料中心),与国家文献局等档案部门进行了业务交流。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盛情接待和欢迎。  相似文献   

19.
正我与《档案与建设》相识于1986年。那年,我怀着对档案工作的向往,从无锡市属企业步入无锡市档案局(馆)工作,从此开始我的档案人生之旅。弹指一挥间,已过20多年,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虽然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印记可言,但长期从事期刊发行工作,在我心中所刻划的那份情感值得回味与珍惜。在《档案与建设》创刊30年之际,有回忆也有感受……  相似文献   

20.
新年伊始,一个不幸消息传来——陈赓将军夫人傅涯老人已驾鹤西去,享年92岁。多年来,由于职业使然,我结交了许多与档案有关的老朋友。无论她们曾经经历过何等辉煌、有过何种荣耀,但她们却淡泊名利,心静如水。傅涯大姐是我熟识的、从事过档案工作的资深的老同志,北京西城区灵境胡同一个有着两层楼的普通小院,是傅涯大姐生前住了20多年的地方。我也曾几次叩响这个大门,享受大姐珍藏多年的回忆。如今大姐离我们而去,凄然之中一些往事浮现在眼前。谨以此文表达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