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离不开生动传神的描写;而细腻准确的描写,也是读者阅读后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二泉映月》中,对整首乐曲声音的描绘,仿佛让我们听到了这动人的乐声,可谓当代“琵琶行”。《钱学森》中开篇的环境描写,读后让人入情入境,同时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文中对钱学森两处语言的描写,又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领悟人物品格。《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对柳树形态的直接描绘,对柳树生存环境之恶劣的刻画,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株柳树不  相似文献   

2.
近日,听了一节六年级的阅读课,执教者所上的课文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描写这株柳外形的语句,让学生说一说外形神奇在什么地方。接着,让学生尝试角色扮演干旱与寒冷,想象说一说自己会怎样来对待这株柳树,这株柳树又是怎样挺过来的,相机学习文中重点段落,  相似文献   

3.
《咏柳》这首诗是通过对柳树的描绘来歌颂春天的。教学时,我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辨柳。在释题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过的各种柳树,要求能说出名称和作简要描述。在初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出诗中写的是什么柳树,哪个词告诉了你。这样学生可以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学习诗文,新旧知识得到联系,初步建立柳树的整体形象。二.识柳。这一步实际上是理解诗中描写柳树的句子,通过对具体词语的理解,全面认识柳树的形  相似文献   

4.
徐小英 《考试周刊》2014,(18):50-51
针对中学生对人物不会描写的现象,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注重细节描写,但对如何进一步用细节描写彰显人物的特征却很少涉及。作者结合《我家的男子汉》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尝试:具体描绘,让细节生动化;巧用修辞,让细节形象化;恰当表达,让细节深刻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一株柳》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高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散文。这些散文与中低年级相比,结构设置更加精妙严谨,语言描写更加富有质感,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中第五自然段对这株柳树的直接描写,将这一特点展现得尤为明显。如何紧扣这  相似文献   

7.
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描写为主,常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展开描写,反映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结合写人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引领学生走近人物,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品读人物形象,同时能让孩子们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真正达到读写结合。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是描写人物的单元,包含《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等课文。下面,我将以这一单元为例,谈一谈如何依据文本的特点,指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场面描写在课文中常常能真实、形象、直观地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精神面貌,深化文章中心。通过人物在场景环境中的言行来表白自己的心声,让文章更生动更具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场面描写。一、战斗场面——英勇顽强《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夺桥的经过即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它着重描绘了22位英雄,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战斗的激烈与残酷,突出表现了红四团官兵奋不顾身,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大无畏  相似文献   

9.
心理活动描写,是写人记事文章中所不可缺少的,通过写心理活动,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金色的鱼钩》、《我的战友邱少云》、《小英雄雨来》等—些文章中,有些片断就是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以这些心理活动描写为例,给学生讲述了怎样写人物的心理。我分别用二节课训练学生写心理活动片断。 第一节课,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写心理活动。 上课了,我说“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今天,我们作文内容是写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相似文献   

10.
邱勤江 《广西教育》2013,(33):54-54
文本细读强调抓住细节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地解读。这种解读不是没有目标和重点的探究,而应该是一种正确、深入、富有创意的细读,以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深刻内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对文本细读呢?一、抓住细节描写,领悟人物形象在课文中,细节描写是指对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具体描绘和生动地刻画,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最后的姿势》时,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讨厌作文,怕作文,见到作文题目就愁眉苦脸,拿起笔就感到没什么可写;有的学生废话连篇,言之无序,病句、错字繁多……这些都是作文能力低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地抓住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激励求异,启迪创新,培养学生作文各方面的创新能力。针对上述情况,下面我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一、阅读教学要善于捕捉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写法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锤炼而成的,都是学生习作的范文。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写作特点。例如,《故乡》一文中抓住人物特点的描写,《最后一课》一文中的"细  相似文献   

12.
<正>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或是描绘人物外貌,或是揭示事件发展,或是刻画自然景物,或是凸显社会环境。真实而精当的细节描写对一篇作品展现环境、刻画人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准确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细节,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阅读文本,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让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论述了《围城》中人物肖像描写的三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人物的肖像直描,展现人物性格的外化形态;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化动态神情的描绘,映现出人物的肖像神采;侧重对人物肖像的美感描绘,突出人物的外貌神韵。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些肖像描写枝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肖像描写上的独到匠心。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子《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七自然段,描写了柳树与恶劣的生存环境的顽强抗争,表现了它坚强不屈的可贵精神。听过不少教师的执教,总感觉"柳树"的根基扎得不那么深厚。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课堂基本上分三步走:先对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进行渲染,再引导学生想象"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对柳树的种种摧毁,最后试图提炼出柳树的精神。诚然,学生最后似乎也能说出类似于"坚强不屈"之类的词语。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充其量是贴贴标签而已。学生过多地关注了环境之恶劣,摧残之残酷,淡化了对柳树本身形象的感悟,难以触及柳树的精神层面,又何谈对柳树精神的  相似文献   

15.
正优秀的外貌描写能让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富有神采,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等,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精彩的外貌描写,让人物栩栩如生,彰显人物个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用各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促使学生更好地写出人物之魂。  相似文献   

16.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依据】人教版语文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思路】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以组为单位,每一组都有一个训练重点,讲读、阅读、独立阅读课文都紧紧围绕这个训练重点。而基础训练上的作文练习也是紧扣这个训练重点,使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围绕重点,在阅读中学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而且更重要的应该使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在一组课文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每篇课文是怎样体现训练重点的。从中学会方法。如第十一册第七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讲读课文《少年闰土》;阅读课文《一分试验田》。独立阅读课文《我的心事》。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让学生读通课文后,划出描写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抓住这些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从外貌描写的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第二次考试》是农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渎课文。这学期的讲读训练,要求在前三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培养记叙能力。第二单元作为重点单元,以记人叙事为主,记叙中又运用了议论、描写、抒情的方法。因此,这也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还应结合单元后面知识短文《谈谈散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提高他们阅读和欣赏的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首先要从这个全局考虑。其次,要考虑这篇课文的实际。(1)《第二次考试》一文中,尽管陈伊玲和苏林教授都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中心人物是苏林教授。让学生明确中心人物与中心思想的关系,这对指导学生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确定中心人物,确定文章的主线是很重要的。(2)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文章对陈伊玲的描写,有些是直接描写,有些是通过苏林教授(也有其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而间接描写的。对陈伊玲作间接描写,既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又是刻画中心人物苏林教授的需要。让学生明确这种间接描写的作用和方法,可使学生写作记叙文时,除注意运用直接描写外,还能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思想。关于散文知识的教学,可以通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比较教学去完成。鉴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可以确定为: (一)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根据中心思想确定中心人物和文章主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为读者展现了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神奇"在哪里?一是生长环境恶劣,二是在恶劣环境中却生长得奇高奇大、奇坚奇硬、奇绿奇深。它令"我""生畏"的是什么?是精神和品格。我认为本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领略这株奇柳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中感悟到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