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他一生致力于访书、藏书、著书和刻书事业,同时又在版本、校勘、目录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传统文献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章拟从文献学角度,对杨守敬一生的学术研究和文献实践活动作一简要描述,从而展现其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是我国晚清时代的一位著名学者。他不但通金石文字,擅长书法,平生热衷于搜集祖国的文化典籍,刻印各种古钞卷书和珍本名薯,于我国文化事业贡献良多,而且学问通博,著作宏富,对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则尤为精通。时罗振玉有雷:“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杨守敬的地理学,为本朝三绝学。”如果说,王念孙、段玉裁是我国清代的二位国学大师,那末,杨守敬就是我国晚清时代的一位历史地理学大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杨守敬在历史地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论述,并试图根据这些成就的影响和作用,对它们在我国文化史上应当享有的地位作一恰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张协状元》是宋末元初的重要南戏作品,它的曲韵韵部系统对于廓清近代汉语语音史的问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张协状元》全剧韵脚字进行勾稽系联、归纳韵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灰皆通押""支鱼通押"和"阳声韵韵尾混并"三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详尽展示了《张协状元》曲韵系统背后蕴含的丰富语音史信息。  相似文献   

4.
以宋元明清的农业文献为主要依据,结合近代汉语词汇、文字方面的规律,对《种树书》及康成懿校注本中存在的讹误之处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5.
文喆 《中国德育》2010,(6):95-96
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是一本有趣的书,正像甘子钊院士撰写的推荐词所说,这本书会带给你“一次富于智慧、风趣幽默而又大开眼界的科学之旅”。  相似文献   

6.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学问家的章太炎先生,他的论著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表述上的古奥.这种特点在<訄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集中,可谓淋漓尽致.一般读者接触<訄书>时往往望而生畏、望而却步.首先会被书名吓倒,笔者也不例外.这古奥的"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章氏三言两语的<叙>是理解书名涵义的最好注解,但要读懂它却谈何容易!现在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出版了,为"深入深出"的章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详尽注解(顺便说一句,目前不乏"浅入深出"的论著,热衷于急功近利而故作深奥,读起来最为痛苦).  相似文献   

7.
骈文起源于汉魏。由于社会的动乱,老庄思想的流行以及对唯美文学的提倡,这种追求形式华美、讲究词藻堆砌的文体,在南北朝时形成了畸形繁荣的局面。骈文大多内容空虚贫乏,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有少数作家,由于在不同程度上摆脱了宫庭生活的束缚和浮艳文风的影响,用骈体写出了一些风格清新简淡,文笔秀丽流畅的好作品。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就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篇。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家张嘉骅是一位怪怪的叔叔,怪叔叔的童话的第一大妙处,就是总能让你忍不住哈哈大笑。他在怪怪的童话里,加入了许多戏仿、谐音、双关语之类的东西,故事的讲法十分突兀、夸张,人物常常被极端地变形,这样常常会产生令人爆笑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994年6月,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赵生群的学术论集《太史公书研究》.论集围绕一个专题,集中探讨《史记》的文献问题,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力.单篇论文容易制作,而对一个大课题作深入研究,写出系列论文就不容易了.赵生群同志不仅写出  相似文献   

10.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似文献   

11.
总想给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读一读 ,于是在书店、书摊前花了不少时间。前几天 ,不经意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式的书店里的一个书架前驻足。一本书 ,使我眼睛一亮。它就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作家小作文》。我急不可待地抽下书 ,翻开目录一看 ,太好了 !正和我长期的盼望吻合 !里面收的全是中外名家的小文章 ,且大多数是未读过的。当时我浏览了其中的一组文章 ,题为《母鸡》 ,作者分别是中国的老舍和法国的于·列那尔。老舍是这样写的 :我一向讨厌母鸡 ,它受一点惊吓就前院、后院叫个不停 ;有时它不乱叫 ,会顺着墙根、沿着田坝 ,扯长了声如怨如…  相似文献   

12.
诉肺腑——陷入重围的苦恋流过了无数对宝玉情感的困惑、误解之泪,也经过了无数次貌似斗脾气、耍小性儿的试探与证明,在《诉肺腑》这一回里两人才第一次正面互明心迹,才彻底廓清了黛玉心头“金玉良缘”的疑云,才正式确立了向“仕途经济”价值观挑战的同盟者的身分。然而,也同样在这一回里,宝黛爱情之航中的险滩暗礁,在茫茫迷雾中偶露峥嵘。  相似文献   

13.
《雪》是《野草》的第八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语丝》周刊十一期。当时“五四”落潮已经过去。在南方,新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革命运动重新走向高涨。在北京,封建军阀建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临时执政府,整个北方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此时身居北京的鲁迅,一方面在与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正人君子”之流激战,一方面也时时产生一种“苦闷彷徨”之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首诗,正是鲁迅当时思想情绪的反映。不过,鲁迅当时虽感“寂寞”,但并不悲观;虽然“彷徨”,但仍然在“荷戟”;虽然感到道路“修远”,但仍在不断地“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14.
什么才是真正的会阅读?笔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自己要会阅读,还要带领学生们去阅读,在其中不乏面对许多困惑。美国作家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极其细腻地介绍了如何去阅读一本书,读后若有所感,我将从如何选择书籍、阅读技巧、主动阅读去和大家探讨阅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正>浪漫的英雄传奇讨论《西游记》是本什么样的书,少不了对主角孙悟空的分析。这个形象桀骜不驯、变化万千、踢天弄日,充满了魅力和光辉。然而,他真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这个形象诞生的现实土壤又是什么呢?首先,孙悟空的本事离不开一个"偷"字。当年大闹天宫时,他就以善偷出名;此后到五庄观,偷吃人参果;经火焰山,骗去芭蕉扇;遇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又连偷带骗,弄走了他们的宝葫  相似文献   

16.
当我第一次从幼儿园老师手中拿到《少年儿童研究》这本杂志时,我并没有在意,原因是在现在汗牛充栋的杂志中要想找到一本想看的还真不容易。有一天,在我送儿子上幼儿园时,儿子的老师告诉我要写一篇读后感。老师的话,在儿子的眼里是圣旨。儿子一天三遍紧锣密鼓地督促,使我不得不耐着性子一本一本地翻看。不料就那么随手一翻,竟使我对书中的部分内容产生了兴趣,细细地研读,觉得很有些道理。特别是“好习惯·好人生”栏目中的文章,挺有哲理性。记得有一篇叫《好习惯是人生的财富》,且不说文章的内容如何,单就这个题目,就可以作为警…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关于“文”和“道”本文在论述为文之道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和“道”的关系,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韩愈对李翊说:“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意思说:你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你有才干而又能谦虚地向别人请教作文章的道理,那末)道德的归于你就快了,何况道德之外的作文章的道理呢?很显然,韩愈认为,道德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国际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指出:卜筮只是易海之一粟!一部绵延数千年的易学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内容和精深的思想体系,其作者人更四圣,世历三古。其中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周公、近古的孔子都为其编纂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易经》以其历史形成的理论优势和特殊地位而被历代知识分子推崇备至,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对民  相似文献   

19.
读《知堂书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知堂其人 ,是一件颇费神思的事情 ,因为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 ;读知堂的文章 ,则令人心旷神怡 ,往往启人思绪 ,发人之覆 ,使人于散淡中领略一种深刻和睿智。灯下漫阅《知堂书话》 ,偶有所感 ,录之如下。其《陶庵梦忆序》说到 :“《梦忆》所记的多是江南风物 ,绍兴事也居其一部分 ,而这又是与我所知道的是多么不同的一个绍兴。”“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 ,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 ,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说到这一层 ,我记起《梦忆》的一二则 ,对于绍兴实在不胜今昔之感。”“明朝人即使别无足取 ,他们的狂至少总是值得佩服的 ,…  相似文献   

20.
吴秀凤 《教育文汇》2007,(10):58-59
唐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其艺术成就真正达到顶峰是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766年)。在这53年里,诗坛活跃,不同流派,相异诗体,竞相脱颖而出,不仅产生了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还涌现出像张九龄、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一批杰出诗人。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就是这批杰出诗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