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公平与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正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在讨论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时,不可忽略教育政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既有的教育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调节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本文提出应通过教育政策来实现对弱势群体补偿的观点,具体阐述了教育政策对弱势群体补偿的必要性,讨论了教育政策弱势补偿的范围与对象、途径与方式,并对如何评价教育政策弱势补偿的效应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应能够促进分配的正义,推动公平的实现,公平的实现又与弱势群体关怀密不可分。罗尔斯差别理论揭示了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实现关怀的途径。教育政策上的弱势群体补偿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政策的作用,推动教育公平。论文以北京市"异地高考"政策为分析样本,探究了"异地高考"政策与弱势群体关怀理念之间的矛盾,以期促进"异地高考"政策实现弱势群体关怀,达到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对教育公平的讨论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现有教育不公平下的弱势群体、乃至对过去不公平教育政策下的利益受损者进行必要补偿。对弱势群体进行“积极补偿”是教育公平自身的必然要求,是公共行政的应有责任,并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参照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积极补偿的教育政策,我们可以对积极补偿的对象、范围和方式做出清晰认定。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提高美国教育质量和兑现教育平等,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提高学生学业标准、提供择校机会和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政策。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从机会平等转向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发展到经济补偿和提供额外教育辅助并行的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对教育公平的讨论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现有教育不公平下的弱势群体、乃至对过去不公平教育政策下的利益受损者进行必要补偿。对弱势群体进行"积极补偿"是教育公平自身的必然要求,是公共行政的应有责任,并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参照美国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积极补偿的教育政策,我们可以对积极补偿的对象、范围和方式做出清晰认定。  相似文献   

6.
孙凯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32-137,140
教育补偿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利所采取的教育补偿制度和各种补偿措施。在教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实施乡村教育补偿是社会公平的理性诉求,是政府的权责复位,是现实社会的强烈吁求。乡村教育及城乡特殊弱势群体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中教育补偿的对象,教育投入和教师资源补偿是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我国民办高校整体上处于弱势。我国公办、民办高校公平竞争环境的建立,在教育资源分配和落实上坚持教育公平的差异性原则,强调对弱势群体的补偿,给予教育弱势群体以优待,以保证和正常群体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涉及民办高校的设置、招生、学费、办学层次提升等诸方面,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应用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遵循和体现了教育弱势群体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教育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考试公平权是弱势群体应该拥有的重要权利之一。目前弱势群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较大差距,经济落后与贫困环境是决定性原因,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基础性原因,弱势群体救助政策失真是根本性原因,家庭出身和生理因素制约是内生性原因。从根本上遏制转轨中弱势群体教育考试公平差距,政府应承担起对弱势群体教育支持的主要责任,建立弱势群体教育救助制度和救助管理体系,从"弱势补偿"战略高度完善和调整考试招生政策,构建弱势群体教育支持和考试公平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终身教育视野下,教育领域内弱势群体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将在社会对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劣势群体纳入到其中,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补偿的对象的范围也扩大了.本文从社会角色、个体差异、年龄特征和时空环境造成在公共教育资源享有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四种群体情况结合社区教育内在属性对应分析,说明了社区教育在实现对弱势群体教育补偿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之所以关注,正因为它重要;之所以倡导,正因为它缺失。为了使公平的教育不再缺失,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在这些措施中,针对弱势群体实施补偿教育是各国追求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美国历来有重视自由、民主、平等的传统,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教育领域之中。对弱势群体实施补偿教育以达到教育结果公平的理论和实践,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开放入学政策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从公平、绩效、自由选择三个维度审视明州开放入学政策的价值合理性,可以发现,该举措不仅在拓展家庭选择、鼓励家长参与、增进民族融合、补偿弱势群体等方面,基本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而且在提高公共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方面也逐步显示出卓越的绩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加州为案例,综合美国学者的有关研究从公平、绩效、自由选择三个维度对特许学校进行价值分析,发现在提供特色教育服务、促进种族融合等方面,特许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差异不明显;但在拓展家庭选择、鼓励家长参与、补偿弱势群体、增进边缘学生的学习机会与经验等方面,加州特许学校基本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并逐步显示出超越传统公立学校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政策的公平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招生优先保障工农子女受教育权利,强调对考生的政治质量的考查;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校招生强调效率优先、择优录取,高考政策的公平性更多体现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程序公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公平公正成为我国高校招生的首要价值导向,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基础上多渠道促进实质公平,重视对弱势群体的补偿。高考政策公平性的价值变迁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变迁、党和国家的政治策略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新时期的高考改革应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共享发展为导向促进学生入学机会的城乡、区域公平,构建多元利益群体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保障程序公平。  相似文献   

14.
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市场化是运用市场的理念、原则和方式,对作为公共事业的教育,进行运营的一种手段,它追求教育效率的最大化。教育凭证、择校制度、学费和贷款等教育市场化的形式,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公正关系。但教育市场不是完全的市场,而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它需要政府的规制和引导。政府要确保教育市场的非营利性,建立弱势群体的补偿制度,克服市场对公正的不利影响,使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正构成一种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支持的理念,经历了从宗教慈善到国家福利、从追求入学机会均等到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从关注公平到公平、效率、自由兼顾的过程.当前我国政府应承担起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支持的主要责任,注重效率,从关注入学机会均等("一个不能少")到逐步追求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不让一个掉队").  相似文献   

16.
印度代课教师:概况、争议及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酬金招聘志愿者做代课教师,扩大了印度偏远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表列部落地区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但是,由于代课教师来源复杂、构成多元、专业化程度低下,招聘代课教师的做法引起印度社会各界的争议。提升待遇、给予专业发展支持、把表现出色者逐步纳入正式教师行列,是印度代课教师政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关于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数是宏观的政策理论研究,缺乏深入的微观实证研究。批判民族志主要是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理解和诠释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并着手改造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为我国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促进该项研究的深入发展。让研究者以"局内人"的身份理解弱势群体,深度描述和诠释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现状;反思与批判背后的意识形态霸权与权力结构;在宏观与微观的视野中,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从而达到教育研究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补偿的政策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贫困家庭子女成为教育弱势群体的现象凸现出来。对于受条件限制的弱势群体,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其弱势群体的应有责任。不是歧视和排斥,也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并成为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基础。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进行补偿不仅在理论上有可行性,而且在现实中也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举办和产出除了达到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目的外,还会给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带来经济、非经济的影响,但教育却不能向受影响社会固体和个人给予直接补偿或不必要补偿。教育的外部性具有正向性、多样性、持续性、不易量化性等特性。对教育的外部性进行界定、分类、归纳,可以更好地为解决教育外部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学业失败和初中生辍学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大突出问题。经费短缺、师资素质低下、教师管理制度的激励性缺失、教学方式简单划一、文化观念落后是主要原因。建立和完善转移支付的投资制度、激励竞争的教师管理制度、灵活多样的教学制度、弱者教育补偿制度和文化改造机制是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