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陆  黄晓钟 《今传媒》2013,(11):56-58
赵超构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除了在办报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外,赵超构在自己富有特色的“小言论”式的新闻评论也是其新闻生涯中重要的一笔。本文以赵超构在成都《新民报》开设的“未晚谭”栏目为例,对其“小言论”所体现出的平民立场进行了考察、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赵超构与毛泽东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现存文字记载,在长达半个世纪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接见、约见赵超构先生(或单独或多人)不下六七次,赵超构与毛泽东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在当代新闻工作者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3.
报道视角的偏失对媒体亲和力的损害 新闻报道在进行主题的表达时,首先要选择好一个新闻的报道视角.新闻视角是记者报道新闻的价值观定位的出发点,记者要从不同的方向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使之更好地将真正的新闻价值显示出来,当记者剖析新闻事实、寻找或提炼主题时,不仅要研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深刻意义,而且要寻求表现这种意义的最佳角度和基调.  相似文献   

4.
成放 《新闻实践》2012,(3):75-76
今年2月,是新闻界巨子赵超构逝世20周年。捧读《报界宗师——赵超构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一种敬畏之情。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12日,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原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先生逝世16周年纪念日。据文字记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接见、约见赵超构先生(或单独或多人)不下六七次,赵超构与毛泽东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在当代新闻工作者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6.
蒋嵩 《新闻世界》2009,(2):35-3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经常要与人进行交流。产生质疑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提问”就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交流手段。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和决策者们的战略构想。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记者自己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代表受众去获知,让他们从我们的提问中去感受去判断。  相似文献   

7.
贾岳 《新闻传播》2007,(10):25-25
不久前,燕赵都市报总编辑李炳庠在“民生立报”改版动员会上提出:“新闻学也应该倡扬‘穷人的新闻学’,那就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命运为己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由此,我想到了燕赵都市报备受读者好评的“三小”(做小记者、做小编辑、为小老百姓服务)的“平视”视角,以及媒体的另外三种视角:俯视、仰视和斜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9.
万小初 《声屏世界》2011,(11):21-23
近些年,新闻界悄然流行着一种“还原论”。它认为“还原现场是新闻的极致”“还原真相是新闻的生命”。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对此作更深入的思考。就会触及新闻的本质与规律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不闻、旧闻"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对外部宣传的一种策略思想。他认为,新闻报道要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要根据政治需要而不是新闻价值来进行取舍。有些新闻需要抢时间,及时报道;有些新闻要暂时放一放,有了发表的好时机,再放出去;还有一些新闻,则是不能发表的。毛泽东要求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报纸、通讯社要对新闻要有所选择地报道,根据斗争需要或急、或缓、或舍。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新闻界经常自我标榜说 ,西方的新闻报道如何如何“客观” ,如何如何“不偏不倚”。西方的新闻报道果真是“不偏不倚”、不存在任何主观倾向性的“纯客观报道”吗?对此 ,江泽民主席曾于2000年8月15日在北戴河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麦克·华莱士的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论是中国的新闻界还是西方的新闻界 ,它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但是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中国的新闻 ,特别是对我们的《人民日报》 ,人们非常重视。如果它把某一个事实报道错误了 ,老百姓会信以为真。不像你们那儿 ,反正随便报…  相似文献   

13.
14.
当下正蓬勃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新闻界展示的最为壮观的传播图景。尽管这个活动目前还在进行之中,但将它确立为新闻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之一,已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了。  相似文献   

15.
林华维 《传媒观察》2004,(10):47-48
为报道雅典奥运会,国内各级媒体派出了规模前所未有的报道队伍,不过,与中国奥运军团的精彩表现相反,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却常常出现前后矛盾、急速“变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罗莉 《新闻窗》2007,(2):48-49
追求“平民视角”已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成为媒体抓住受众的有效手段。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也应该从“平民视角”上去进行新闻报道,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为群众所爱看,才能更好地让党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才能让党报经受得住市场的洗礼,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申志清 《兰台世界》2016,(24):138-141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逝世,之后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长时间、集中的报道。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介绍主流媒体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报道情况,对报道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并对其报道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历史和现实政治发展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新闻实践的重要时期,也是毛泽东新闻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的新闻实践工作给身处绝境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我党积累了丰富的新闻传播历史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在今天看来对我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进行的“走转改”活动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虹 《青年记者》2000,(1):36-37
世界政治、经济日趋一体化,国家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再也不是几百年前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了。这样,舆论现象的跨国界也变得十分正常,甚至不可避免。国际舆论群体包含的是构成极其复杂、数量极其庞大的舆论个体,这个群体是各国新闻媒体争相影响的对象。哪个国家都不可能放弃这块阵地。一旦国家间发生利益冲突,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媒体间的冲突。在目前的国际利益冲突中,在政治上强度最大的就是社会制度之间的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