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倔强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6课)一文的命题,可谓巧妙、简练。该课文原为《马背上的小红军》,现改为《倔强的小红军》,与原题截然不同,其作用是: 一、提示人物性格课文主要叙述了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陈赓同志见到了一位掉队的小红军。陈赓同志要他骑马,和他同行,却被小红军说  相似文献   

2.
一、从题目的变动看编撰者的匠心 新学期翻开教材目录一看,发现老教材第八册中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被改成《倔强的小红军》,这引起我的思索,原来是和本组课文后的基础训练中的作文题相关联。这次作文要求写一个熟悉的人,要抓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第八册16课《倔强的小红军》,描写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一件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细读课文重点段落的人物对话和叙述,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小红军的“倔强”,其表现就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之中。陈赓对小红军称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从“小红军——小家伙——小鬼——小兄弟”。 故事开头,陈赓“忽然看见前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长征路上的一个小故事。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呢?笔者认为,抓住一个“骗”字,能起到牵一宇而动全篇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讲的是陈赓同志回忆长征途中 ,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过度的饥饿、疲惫 ,却不肯接受他人的照顾而牺牲在马背上的感人事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红军是怎样的一个人。教师教学时 ,要依据本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来设计教学。一、抓词句间的联系大纲指出 :“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如本文第二段是重点段 ,对第二段的教学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小红…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动人事迹;充分反映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可贵精神。文章叙事完整,线索清楚,对人物刻画犹为突出。语言朴实无华,字里引间饱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细读细思,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讲授这篇课文,可在前三年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引  相似文献   

7.
《倔强的小红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小战士形象,同时也表现了陈赓同志对小战士的深切关怀,反映出红军将士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舍己为人的革命深情。在教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围绕陈赓和小红军之间的“深情”,紧扣一个“悟”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悟“小”的倔强。“倔强”是题眼,要体会老小之间的深情,理解小红军的“倔强”是关键。在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要用问题强化“倔强”: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梆梆的,装的是什么东西呢?”这句话中的“梆”字应该用“梆”还是用“邦”? 在六年制小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1996年11月山东第1次印刷)第八册本课中用的是“梆”字。在以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1997年9月山东第2次印刷,1998年9月山东第3次印刷)第八册本课中均用了“邦”字,到底该用哪个字呢? “邦”字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国,友邦,盟邦。还有…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本中《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在说到陈赓被小红军说服、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以后,有这样一段话,“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许多教师教到此处,为了引导学生读进去、想开去,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总要设问:陈赓为什么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在学生讨论之后,大多数教师往往依据教学参考书的说法进行这样的概括——“陈赓同志自从见到这个小鬼,就有担心他支持不了的感觉,一直放心不下”。笔者认为这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研究》199O年第四期刊登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欠妥》(六年制小语第八册19课),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不符合,与作者本意不符合,宜将原题《马背上的小红军》改为“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就是好。歌德有句赞颂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是值得深究的。我认为出色的题目能引人入胜,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好题目就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马背上的小红军》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作者提出改成“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此题只突  相似文献   

11.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中“不对,我受骗了”(陈赓语)一句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笔。教学时,可扣紧一个“骗”字,指导小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一、分析“骗”的原因。 1.课文写谁“骗”?谁“受骗”2.“骗”陈赓同志的小红军是个怎样的孩子(“十一、二岁”说明年龄很小;“黄黄的小脸”是说十分消瘦、面无血色;“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这是个聪明伶俐、工于心计的机灵鬼。这里的描写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同时也为下文表现小红军的心灵之美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语八册第19课),似觉课题不太准确。 (一)与课文内容不符合。这是一篇革命战争回忆录,讲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红军在过草地时宁愿掉队而死,也不拖累部队的感人故事。课文着重写了这位小红军如何不上马。如何把陈赓“骗”上马,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光荣牺牲的经过。他在知觉尚存  相似文献   

13.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第八册《西门豹》中有这样一句话: “西门豹到了那里,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另一篇《马背上的小红军》又有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15.
语文第八册第24课《猫》一课后面的第一个练习是这样的:“猫的性格有些古怪,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这种性格的?”小学第八册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和中等师范学校新编《阅读和写作》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单元练习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全都照搬课文第一句,认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并且从课文  相似文献   

16.
小改见深意     
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比较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与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  相似文献   

17.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着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照顾,后来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塑造了一个宁肯自己受苦挨饿,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连累别人的小红军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所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19.
(一)《马背上的小红军》是部编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课文中的讲读课文。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怎样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读得细一些,想得深一些,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人物的形象呢?我抓了三个方面:一、想词语,抓主线,初步感知内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思维,是边读边想的好方法。教学时,当学生明确了陈赓同志是:“深情”地谈起往事时,我点拨提示:什么叫深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讲述的是长征途中发生在一个小红军和陈庚首长之间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教学时,如果能体现“读是明理、同频共振、赏读悟情”这一思想,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不难达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