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族群理论出发,通过解剖历史纵面,探索了闽西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古闽族群、百越族群、多元族群融合、汉族群入主、河老与客家族群共处。在这历史发展进程中,闽西文化形成了它丰富性、开拓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闽西文化族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族群理论出发,通过解剖历史纵面,探索了闽西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古闽族群、百越族群、多元族群融合、汉族群入主、河老与客家族群共处。在这历史发展进程中,闽西化形成了它丰富性、开拓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族群认同中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在新时期的族群认同中将日益凸显。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文化属性、交际工具三种属性出发,语言与族群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语言作为族群认同核心要素的根本原因。只有促进族群认同,才能为族群的语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我们以白族语言为例说明了语言的族群认同作用通常因为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苟利武 《历史教学问题》2020,(1):113-122,167,168
乌克兰独立以来,族群冲突与分离长期存在。通过对乌克兰族群结构最为复杂的敖德萨地区族群历史变迁和当前族群结构分析发现,敖德萨地区族群冲突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俄帝国和苏联因领土和文化的扩张对敖德萨产生的影响至今存在;而乌克兰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和治理失效等因素使少数族群对乌克兰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族群对乌克兰政府的认同,在此背景下,任何动荡都有可能成为族群冲突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贺州位于南岭山脉萌渚岭和都庞岭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族群北上南下东进西迁的重要通道。古代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基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目前有20多个拥有不同语言和方言的族群活态存在。多样性族群文化之间的长期互动与交流,形成了今日互补互适、和谐共生的族群文化生态。族群文化问的交往交流、互动互制和互补互适,对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介绍贺州主要族群及多样性文化共生条件,探讨了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共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民主改革以前,云南省宁蒗县宜底主要的家庭形式是父系大家庭,但与母系大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处在一个从母系大家庭向父系大家庭过渡的漫长时期。体现在民主改革前后宜底的婚姻家庭形态,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各种原因,形成具有浓厚母系文化的父系大家庭。在父系大家庭的背后反映出男性与女性权利地位的冲突中,男性的权利地位的不断巩固,女性为曾经拥有的地位在最终的抵抗,形成宜底父系大家庭和谐而又充满矛盾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人文化模式体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趋势,其文化历史反复迂回的螺旋上升实践过程表征现实世界宽容与对话的重要性;主亚文化的内在关联与族群关系的不确定,不同文化心理层与族群交往的深度、广度,族群文化认同关键词的困扰与整体族群社会历史命运走向,外在批判性重构与内在创造性转化建构逻辑,都已成当前海外华人文化模式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9.
历史语言学跟民族学、历史学一样都关注族群历史起源研究。历史语言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先后建立起两种解释语言历史演变的模型——裂变模型和聚变模型。这两种模型反映了历史语言学家对族群历史起源研究的思考。它们的先后建立反映出历史语言学族群史观的一次重要嬗变。  相似文献   

10.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是我国族群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壮族作为该地区历史较为悠久的土著族群之一,自古就存在着较为强烈的族群观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伴随大量流民涌入,壮族与迁入族群矛盾与融合加剧,族群观念逐渐弱化。近代以来壮族的国家观念受到西方列强技术器物入侵、政治制度输入、殖民文化渗透等,由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转化为民族国家观念。在此过程中,壮族族群观念与国家观念产生了两种互动形态:强族群观念与弱国家观念的冲突形态,弱族群观念与强国家观念的互助形态。  相似文献   

12.
<正>金荣权教授获批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先秦淮河流域族群演化与文化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6BZS035)。本课题以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族群迁移及其融合为研究对象,从族群考察、史前文化梳理和这一区域所存在的古老方国和诸侯国的历史考辨入手,总体把握淮河流域族群的生存环境、迁移过程,以及族群的融合历史、融合方  相似文献   

13.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多族群、多方言杂居区域内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情况入手,分析族群语言融合的条件与形式.通过对桂东区域族群语言融合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探讨语言融合对各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语言融合是族群内部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变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多族群、多方言杂居区域内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情况入手,分析族群语言融合的条件与形式.通过对桂东区域族群语言融合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探讨语言融合对各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语言融合是族群内部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变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文献参考的基础上,首先简要回顾了旅游人类学理论,然后介绍了东巴文化的概念与内容,进而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面对旅游业发展中的各种影响,旅游目的地社会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关键是提升少数民族内部的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政策下,纳西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应该保留发挥东巴文化的特质,吸纳外来文化,与旅游发展机制进行有效对接,促进纳西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8,(1):21-25
梅县人谢树新,是跟随国民党移民台湾的平民百姓,他赤手空拳在苗栗闯出新闻事业的一片天,但终究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是政治、文化边缘人的身份。他不甘于边缘人的处境,独立创办客家文化杂志《中原》,组织迁台的梅县客家硕儒俊彦将原乡(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学说传播给台湾读者。让台湾客家人去"日本化",找回祖源,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重建族群自信。小人物干大事,书写了一曲客家族群文化传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多族群、多方言杂居区域内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情况入手,分析族群语言融合的条件与形式。通过对桂东区域族群语言融合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探讨语言融合对各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语言融合是族群内部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变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时间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藉由比较新界与六堆两地客家族群与认同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已有白马人研究成果反思的同时对族群认同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运用,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族群认同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同时发生传承与变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白马人与其他族群的认同边界是清晰的,同时白马人内部认同具有层次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