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诗经》中的“山有X,隰有X”进行考证,指出“隰”是山脚下低于原的平地,可种树,可种庄稼.同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山有X,隰有X”句式在《诗经》中所起的“兴起婚姻爱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山有X,隰有Y"句式,不仅具备起兴的修辞作用,更蕴含深刻的内涵。立足《诗经》文本,运用"四个世界"理论,全面剖析"山有X,隰有Y"句式的隐喻世界,从而挖掘出《诗经》物理世界间的映射,心理世界中的观照,文化世界里的细节,语言世界上的独创。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桧风·隰有苌楚》的主旨历来备受争议.令人更倾向于认为《隰有苌楚》是一首情诗,但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把《诗经》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律化模式强加到具体的诗歌阐释中,比如对于“山有……隰有……”“苌楚”“乐”等的解释就明显在生搬硬套. 《诗经》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律虽具有普遍性,但并非是万能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特殊性. 《隰有苌楚》不是情诗,而是一首观草木而羡无忧之作.  相似文献   

4.
翻开中国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让人默默地感动。《诗经·郑风》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之佳句,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成为咏荷的千古绝唱。从诗歌源头《诗经》,再到现代散文,莲以清丽的容颜、高洁的情操,深植于中国文1人的血脉中。《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  相似文献   

5.
中国最早的爱情抒情诗歌见于公元前千年左右产生的《诗经》中。《诗经》的第一篇是千秋万代人熟悉的《关雎》,其中生动地描述了热恋、思念的情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中这类的爱情抒情诗很多,如《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隰桑》“中心藏之,何日  相似文献   

6.
闲步屋外,人目尽是繁花盛开,绿茵遍地,正是何处不欣欣的春日佳景,因而念及《诗经》中《隰有苌楚》这首诗。隰,洼地也;苌楚,即大家熟知的俗称奇异果的猕猴桃。  相似文献   

7.
《诗经·卫风·氓》的最后一章中,第二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关于其比喻义,历来的教科书和相关资料中的解释都各不相同,影响了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及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高中第三册语文新教材《〈诗经〉三首》中有几个解释和课前的提示我觉得有点儿不妥,现表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疑一《卫风·氓》中有一条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注释。教材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  相似文献   

9.
在《诗经·唐风》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宝贵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山有枢》就是这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本文将通过对《山有枢》的诗意解读、字词分析来深入讨论这首诗的主旨,以使读者更佳全面深刻地了解《诗经·唐风》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席慕容曾说:莲的心事,无人能懂。荷,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荷,像一位婷婷美人,从远古风姿袅然地渡水而来。"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何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中的爱情总是纤尘不染,极富深情。湖面上有淡淡透明的薄雾,风过,空中有清新荷花荷叶的香。行走在夏日莲叶田田的湖边,你一定会看到荷花。青翠的荷叶,浮在水面上,雨后的荷叶妩媚,每张荷叶都有一团晶莹雨水,闪闪烁烁若珍珠,"湘妃雨后为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相似文献   

11.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思想以至于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作者主要通过对《诗经》中诗歌题目的某一类型来进行分析和考论.意在通过“采X”类诗歌的内容和命题特点的考察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来学习《诗经》中“采x”类诗歌的命题规律。希望能从《诗经》诗歌的命题角度对《诗经》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进展,也希望对有关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2.
《诗经·唐风·山有枢》一诗的题旨。历来被人曲解。从古至今,学者对此诗有两种主要解释:一是劝人及时行乐说;一是讽刺吝惜说。本文采取“以诗证诗”的基本方法,加之以语言文字的考证,一反前人旧说,提出了此诗是一首痛快淋漓的抗婚诗”的新解,并指出抗婚诗是《诗经》中最光彩照人的内容一,它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不羡富贵,反抗强暴,维护妇女人格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3.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中的“词头”这一语言现象,历来有多种解释方法。《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对《诗经》时代民歌的记录整理,具有民歌的特色,从民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诗经》中的“词头”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说苑·善说》载《越人歌》,以楚语译之。歌末二句云:“山有木兮木有技,心说君兮君不知。”古来学者多能指出“山有木兮木有技”乃用兴。今读《越人歌》,觉得此句实乃以谐声隐语之法,抒发“说(悦)君”之意。今按:“山有木”之“木”,盖谐音“慕”,而意同“说(悦)”;“木有技”之“枝”,盖谐音“知”,而意亦同“知”。以此说读《越人双》,则所谓“今夕何夕兮事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告辞耻,心几顿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云云,诗意贯通,而“一榜世越人犹得”与鄂君子…  相似文献   

16.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诗旨之又一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上博简诗论》第26件简文的探讨,结合《诗经·桧风·隰有苌楚》的内容,综合诸家说解,考求诗旨。提出此诗含有"得而媒之"之意,并证之以文献,说明这种诗旨的理解是符合诗意及当时风俗的。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斯”的率较高,共计95次。本文拟对《诗经》中“斯”作虚词的用法进行穷尽式分析,认为《诗经》中“斯”作虚词有50例,可分为副词、连词、助词三类。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绢编)是影响较大的一部教材,成千上万的电大学员使用它,好多省把它作为自学考试的参考书。我曾多次使用它作为课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不妥之处,现选列如下,想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12页(上册)《李寄斩蛇》: 东越闾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 注[2]:隰(xi):指山洞。 按:“隰”有两个意义,一是低湿之地,另一个是新开发的土地。两义与“山洞”之解相差较大。穴不一定是山洞,洼地也可能有穴。“隰”解为洼地、低湿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     
王娜 《教育文汇》2012,(10):59-59
一直以来,对《诗经》的印象是生僻字太多,晦涩难懂。这些年来,虽然读过好几遍,对其中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的名句也能倒背如流,甚至连儿子的小名“都”也取自《诗经》,可始终觉得难解其中之味。不久前,读了安意如的《思无邪》,才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读《诗经》,要用一颗唯美感性的心去体味其中的思语心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