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701——761)和李白(701——762)都是盛唐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以下简称《山居》)和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以下简称《秋登》)这两首五言律,都以秋天傍晚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借景抒情富于画意诗情,写  相似文献   

2.
小Q填字     
横向一、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中“双桥落彩虹”的前句。二、周杰伦的一首歌,收录在《十一月的萧邦》专辑中。三、陈逸飞导演的一部电影,梁家辉主演。四、日本语的组成部分,根据汉字楷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我们最为熟知的唐代大诗人。他的诗“逸气凌云,天然秀丽”,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为众多的诗评家所赞美。他的诗风,热情奔放,雄奇豪迈。但也有的诗却写得恬静自然,纤巧明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就是具有这种艺术特色的名篇之一。  相似文献   

4.
天凉好个秋     
1.空军作战兵种,又称伞兵。
  2.李白诗《秋登宣城谢胜兆北楼》中的最后一句。3.成语,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巧妙办法。4.由冯小刚导演,刘德华、刘若英、王宝强主演的一部电影。  相似文献   

5.
“江城如画里,山晚(沈德潜《唐诗别裁》作“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据黄锡珪《李太白年谱》,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八月.其时,诗人已五十四岁,因遭杨玉环、高力士、张垍等谮  相似文献   

6.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是李白写的一首景丽情浓,触景抒怀的五言律诗。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八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李白诗选注》说天宝十二年秋作。虽说法不一,但都肯定是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时的作品。天宝元年,“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  相似文献   

7.
一、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课本对“柚”字的注释是:“柚,常绿乔木,果实冬季成熟,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见《语文教学》1981年第1期高翔《柚子何时熟》)说:“从前在我们家乡到了中秋节,柚子是和月饼一道上供桌的,……课本注释说‘冬季成熟’,真使人百思而不得其解。”这两种解释,各有所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柚you常绿乔木……果实大,冬季成熟……产于我国南部地区”。《辞海》解释说:“柚,又名‘文旦’。果实大,球形、扁球形或阔倒卵形;成熟时呈淡柠檬色或橙色。果味甜酸适口,秋末成熟,耐贮藏。”看来,柚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的首联为“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其中的“晓”字在配套的教参中解释为“早晨”,课后练习也从“晓”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题解注释指出这首诗选自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全唐诗》一百八十卷.其实,这一联中的“山晓望晴空”应为“山晚望晴空”,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9.
《江畔独步寻花》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所见。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从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动静相应,意境优美。  相似文献   

10.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秋天,李白自金陵再度来到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县),重游旧地。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独自登上了宣城城外陵阳山上的谢北楼,放眼远眺,江城如画,凝思积虑,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谢胱  相似文献   

11.
【课例简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前两句写日落后的愁思,后两句写原野空旷,只有江中明月陪伴,更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教学本课,应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语文三册21课《梅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全诗四句,每句五字,是首五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是这样的:“在那偏僻窄小的墙角里有着数枝梅花,/独自冒着严寒在含苞怒放。/远远看去仿佛是点点积雪,但我知道那不是积雪,/因为它有阵阵的清香不时地飘溢过来。”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两方面来谈,前两句是写墙梅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后两句是写梅花纯白如雪,暗香袭人。如果把四句诗所表现的意境联系起来看,诗中的梅花不正是诗人自己的画像么?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含义却又相当含蓄和深刻。诗的首句“墙角数枝梅”,就很令人细究。梅花历来以色秀味香著称,被人们置于庭院楼阁之中,而诗中的梅花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选入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这首诗写的是边防雪天的奇寒之景和朋友远别的惆怅之情。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在全诗意境和语境下显得颇不协调,大相径庭,甚至产生组接上的某种畸形。读到这两句虽不由心生暖意和美感,但前面描写的肃杀荒凉不能为此铺垫和反衬,而是煞此风景。尽管如此,“春风万里,梨花千树”这异常美丽的景象还是冲破压抑而令人惊喜、愉悦,但终不能尽情、畅怀。接下来这种奇趣和喜悦未能得到烘托、保持和延续,而一连串描写苦寒奇冷和铺  相似文献   

14.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感觉到浓浓的春意。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诗意、读通全诗的基础上激疑品词,使他们感受意境。我抓住“苍苔”、“关”、“出”三词而提问:古人写春,多写春雨、柳色、杏花,这首诗写春雨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以引导学生细读全诗,体会到苍苔定是春雨绵绵所致,也许诗人游园那天就下着蒙蒙细雨呢!接着再问“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体会出来?从“关”、“出”二词体会出什么?再想象吟诵,体验意境,利用…  相似文献   

15.
“白露为霜”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二句,是历代所称道的写景名句。对其中“白露为霜”一句的如何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蒹葭》全诗的正确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夜间白花花的露水变成了霜”,对此,笔者根据气象科学知识,结合全诗内容意境,参考训诂有关资料,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上著文《“白露为霜”新解》,提出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这句诗应解作“白露似霜”。此解引起了  相似文献   

16.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狄花秋瑟瑟”,这是自居易《琵琶行》开头的两句,这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令、地点和景色。其中,对“瑟瑟”二字含义的理解十分重要,可以说,它对决定全诗的意境和感情基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春夜细雨》,出题者给出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唐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然后是一段说明文字:"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金贝翎 《学语文》2005,(5):6-36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见卷首)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戴天山,与李白的居处青莲乡同在四川省江油县。两处相距不远。在这首五律中,诗人通过描述访友未遇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幽丽;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相似文献   

20.
《蜀相》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杜甫颠沛流离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短短八句五十六字,文字简约,但意蕴丰厚。教学中应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和诗意的领悟,引导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笔者认为下面几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一、为何题为《蜀相》为方便研究,特录《蜀相》全诗: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题目往往提示着全诗的立意,反映诗人的思想。《蜀相》题为“蜀相”,大有讲究。全诗八句虽然有四句是直接写武侯祠的,但作者的立意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