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胡光墉,字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短短十几年间,他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发展成显赫一时的富商巨贾,他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收复新疆.他创建了名扬中外的胡庆余堂药店,造福了一方百姓.  相似文献   

2.
郭凯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开始写博客,很快受到青年学生的追捧。几年下来,结集为《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出版,成为畅销书。这次他再接再厉,把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取名《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王二是虚构的人物,在郭凯的故事里,他一会儿是佃农,一会儿是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又摇身一变成了小企业老板或写字楼里的小白领。总之,他是中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透过王二时而平淡、时而光怪陆离的故事,郭凯把中国重大的经济问题信手拈来,把本来深奥枯涩的经济学原理活灵活现地呈现给普通读者。  相似文献   

3.
这本<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发生"于今天,我以为是王一川教授学术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事件.十余年前,作者丢给读者们一本<意义的瞬间生成>便迈进牛津,迎来了他自己所说的"语言论震惊".之后,他倡导"修辞论美学",以一种告别的姿态,将此前的研究称为"体验论美学".从美学理论的形上建构移向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由关注生命体验转而关注文本修辞,他的理论视野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也就同时有了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4.
刘诚龙 《职业圈》2013,(13):108-108
“不虚美,不隐恶”,这是史家的胆力。如司马迁著史,既给古代大人作传,又给当代皇家盖棺,给古代的好说,只要不是影谤,随你怎么写,不关他屑事;给正当政的,那就不同了,老虎屁股谁摸得?给他搽脂抹粉,他高兴;打他回原形,心狠的,夷你九族,心厚道些的,也会削你脑袋(后朝给前朝作史,也是如此,前朝多是后朝的敌人,怎么落笔?你看着办。),司马迁确定的这作史六字律,尤其是“不隐恶”,那确是需要超常胆力的。  相似文献   

5.
如果回顾一下外国人的中国文化观,那么利玛窦的观点很值得重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恐怕这对认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有一定补益。 利玛窦1552年10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1571年在罗马加入耶稣会。后来他自愿到远东传教,1577年参加了耶稣会派往印度传教的教团,在印度果阿居留了四年后随赴中国传教团于1582年到达澳门。利玛窦从澳门进入中国大陆,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传教,直至1610年去世,在中国居留了近28年。  相似文献   

6.
一、“重绘”的文化想象杨义先生这本讲演集由 50多篇文章构成。从文章的形成方式上看 ,既有他到国内各地高校和国外著名学府的讲演 ,也有参加国内国际会议的主题发言 ;既有记者的访谈 ,也有坐客网站论坛与网友的交流。以讲演的内容而言 ,几乎涵盖他的学术研究领域 ,并且有一种强烈的介入现实和引导人们走出文化困境的当下意识。初看时 ,这些文章好像是一盘散落的珍珠 ,但你一旦读进去 ,就会发觉杨义先生其实用了一条红线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 ,那就是他提出了一个具有深刻价值的学理命题 :在汇编近十年间断断续续发表的这些学术讲演、学术答…  相似文献   

7.
杨琳 《文化学刊》2009,(6):175-177
复旦大学汪少华教授最近将他多年来训释古代诗文词义的成果汇集为《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下文简称《训释》),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训诂学在古代学术体系中是一门显学,古代学术名家无不长于此道。进入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体系传人我国,它将语言学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块,取代了我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三分的体系,这使得训诂学在现代学科领域中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大大地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8.
王水 《职业圈》2012,(25):91-91
从“知青三部曲”和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看,梁晓声的文学创作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知青”就是最明显的标签。每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内心情怀所关注的总是整个人文社会,绝非一个刚刚结束的特定时期,即使这个时期给他的身心留下永恒的印记,他仍然想用那个时代来思索这个时代,或者用这个时代来解读那个时代。在一个充满敏感词的奇怪社会中,文学的创作可以记录时代的表象,而不能对背后的原因深剖。  相似文献   

9.
尼古拉斯·卡尔教授经过多年调研写成并在2008年出版的《冷战和美国新闻署——1945年至1989年的美国宣传和公共外交》一书为研究美国的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他的这一著作既展现了美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也披露了同一个时期美国公共外交连续不断出现的失误。卡尔一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导致美新署昔日的辉煌不再,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的公共外交落入低潮。恰恰相反,这正说明,美国将调整手段和方式,采用新的技术,调动更多的民众,以更加新颖有效的形式开展新时期的新型公共外交。而这,是值得我们跟踪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0.
在海内外众多的唐代文学研究者中,傅璇琮先生素以善于开拓创新而备受瞩目。二十余年来,他的每一部学术著作,都以其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引导方向的示范意义而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和赞誉。而他向学界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2004年10月大象出版社出版,60万字),则是与他以往任何书都不同的一种兼具多重性质的著作。这部书系著者的第四本论文集,是著者研究论文和各类文章的汇编。全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六编,共收文一百零二篇(著者前此出版的《唐诗论学丛稿》、《濡沫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傅璇琮卷》三种论文集中已收…  相似文献   

11.
周树智先生在《文化学刊》连续发表讨论"以人为本"的文章。但他的基本观点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周先生把"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看作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观根本原则"的观点,之所以令人难以接受是因为,这种认识一是误解了马克思,二是有以点代面以偏赅全之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祭孔活动自改革开放后恢复以来,年年都举行。正如英国《卫报》在今年9月28日孔子2561岁诞辰当天所发的报道中说,“当一个人诞辰2561周年时,人们已经难以区别他的上一次诞辰与这次有什么不同。”的确,报道这样一个已成为程式的活动,如何挖掘新角度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刊夏之卷发表了李婷婷的文章《周代乡乐考论》,秋之卷又发表了彭林的文章《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乐——评〈周代乡乐考论〉》,由此引发了对周代乡乐问题的讨论。本期我们在"学术争鸣"专栏同时发表李婷婷的《评彭林教授的〈周代乡乐考论〉》和罗艺峰的《关于〈周代乡乐考论〉和彭林先生的批评》两文,以期将讨论引向深入。本刊热诚欢迎对此感兴趣的学界同仁撰写文章,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短信评刊     
短信评刊具体参与方式如下:读者朋友通过手机直接编辑短信内容(感想 文章标题 作者)发送至0339989,如果发送成功,会收到系统下发的一条回复短信,同时扣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春晚之后,“小沈阳”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他的一夜成名,却跟师傅赵本山对他的鼎力提携分不开…… 赵本山礼贤下士收他当徒弟 2006年6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二人转演员刚刚表演完,在如雷的掌声中走下后台卸妆,这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电话接通后,对方却久久不出声,当他对着手机“喂”了半天后,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个学生叫威廉,是个黑人学生,很有礼貌,也很聪明,一年前选过我的逻辑课,可上了几节就不来了。后来他说他爸爸死了,所以缺了很多课。我谅解了他。威廉依然缺课,一直缺到期末考试。他请我不要给他不及格,给他一个"课目未结业"。他说他的部队要到前线去打仗了,因为他是现役军人。我一听立刻同意。这天,我突然接到军人驻校办公室的电话。一个军人问我:"为什么威廉一年前的课到现在都没有结业?"我说:"威廉到前线去啦。"那边立刻提高了嗓门:"他到什么前线?他撒谎。他知道在他读书期间,部队不送他去前线!"我一听很生气,立刻给了他一个不及格,送到成绩部去了。没想到,部队三番五次打电  相似文献   

17.
一个年轻人考上了大学,第一次从山里走到山外。那天,他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坐了许久,他感觉到有点饿,于是从包里拿出亲戚送给他的一碗方便面。他还是第一次吃这样的方便面。他打开它,看了又看,心想:这么一小块面怎么能吃饱?是不是就这样拿在手上吃呢?他拿不准,再看看盒上的说明,才明白,原来是要加开水泡的。可是年轻人又犹豫了:这火车上哪有开水啊?这也不能怪他,他头一次乘火车。终于,他还是放弃了吃泡面的念头,  相似文献   

18.
    
“哇”的一声啼哭,他降临在人世间。他还只是混混沌沌的一个人。理想对他来说,不知为何物,不过是虚无。他没有理想,他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婴儿对理想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但是,他会有的。 他,一天天长大了,理想对他来说,从一个泡沫似的幻想,渐渐地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有了实际的意义。他觉得天空很美,很蓝,那么多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云呢? 他跳着,蹦着,想要摘下一片属于自己的云。可他却总够不到:云,太高了,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9.
给自己减刑     
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60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  相似文献   

20.
"文革"前一年,一个农村少女,暗恋上了县剧团的一名男演员.一次看他演出,在他卸妆后偷走了他的戏靴.这当然引起了非议,也使他大为恼火.她父亲问她为什么要那样做?她说爱上他了,今后非他不嫁,而她那时才1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