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从这则歌谣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同时也有一些疑问,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人越多越吃不上水?咱们不是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嘛,那为什么和尚多了水反而吃不着了呢?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国情。”冯军继续说:“在国外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你知道为什么吗,跟和尚们是一个道理——人心不齐。咱们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是爱‘窝里斗’。勾心斗角、相互拆台、损人不利己,这些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  相似文献   

2.
鲁迅所语“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这句话,一是鲁迅在说自己发现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部实有的食人史,另一种理解是鲁迅“所悟”,既指发现了实有的食人史,又指发现了“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吃人史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肉被当做商品的商业性吃人;一类是人肉被当做食粮和美食的非商业性吃人。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 黑木耳有什么作用?现在一到过年时心肌梗死一个挨一个,年龄越来越小,已经到30岁了。为什么过年时多?两个原因,一个是高凝体质血稠,就是脂肪高。大家记住,血稠的人叫高凝体质。高凝体质的人加上高凝食物,所以过年时心肌梗死的人特别多,年龄不限。心肌梗死虽然无法治,但完全可以预防。有的大夫告诉你吃阿司匹林,为什么?可以使血不黏稠,不得心肌梗死。但后果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开展学习研究型组织创建。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对我们有用吗?我想答案首先应该是肯定的。俗话说:“开卷有益、学有所成”、“学习使人明智,学习使人进步”。这些前人智慧的总结无不向人阐释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学习,就是有用的。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看,“学习有用论”已成为无人反驳的真理。  相似文献   

5.
街头汉字     
首先,我想提三个问题:一,当西方人一踏上中国国土时,最吸引他们注意的是什么东西?二,什么和中国烹饪一样最具有中国的民族认同性?三,为什么西方人会觉得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何处?  相似文献   

6.
酷6 CEO李善友说:“酷6人内心要充满激情梦想,修身要坚韧不拔,做人要与人为善,做事能扭转乾坤。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酷6就要这样的人。” 核心——激情梦想有一句话叫“梦想有多高,就能飞多高”,那么酷6的梦想是什么?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上面写了一句话,“我们发誓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比肩凤凰卫视影响力的互动网络电视台”,这就是酷6的梦想,这也是这个时代给酷6的机会所在。  相似文献   

7.
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转播的春节晚会,逐渐成为中国人春节期间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此称之为新的民俗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种新的春节守夜形式。人们已经改变过去的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剥瓜子的习俗,而增加新的守夜内容,那就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相似文献   

8.
寻丢自己     
两个同学,大学毕业一起采广州闯天下。甲很快做成了一单大生意,升为部门经理,乙业绩很差,还是一个业务员,并且是甲的手下.乙心理不平衡,就去庙里着急地找和尚,求神明相助。和尚说:你过三年再看.三年后,他找到和尚,很沮丧地说:“甲现在是总经理了.”和尚说:再过三年你再看。三年又过.他又见到和尚,气急败坏地说:甲已经自己当老板了.和尚说:我也从普通和尚成为方丈了.我们都是自  相似文献   

9.
网上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帖子,叫做“一个浙商立下的22条规矩”。第一条规矩是坚持看新闻联播。这句话我不止一次听到过。一位从商已久的企业家朋友替我给这句话做了一个解释:“任何新政策的出台我们都可以从新闻联播中最早得到最正式的通知。所以,想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新闻是不能不看的。”政策决定了创业者的前途,这句话浙商最有资格说。政策能给创业者带来什么?至少有三条。第一条:浙江衢州市红五环集团老总告诉我们:“永远走在政策的前沿,挣观望政策人的钱”。最早熟悉政策的人成功最快,这是铁律;第二条:别跟政策“扳手腕”,政策没有…  相似文献   

10.
艾学蛟 《职业圈》2011,(10):14-14
谁说外来的和尚一定会念经?我看未必。百思买就是那个在中国没念好经的外来和尚。在进驻中国5年后,美国也即全球最大电子零售商百思买发布公告,关闭在中国大陆地区的9家门店。这意味着,百思买这个零售品牌正式从中国市场退出。  相似文献   

11.
陈卫 《职业圈》2012,(8):108-108
现在我们都在说一个词,那就是素质。那么什么是素质?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水平。在人、物、管理和技术等企业四个基本要素中,人的素质是重中之重,因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干部员工队伍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素质,也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事在人为,物在人管.财在人用,没有人,也就没有企业。  相似文献   

12.
《职业圈》2008,(25):92-92
“从个人到城市,从企业到国家,这是一个向上的年代,这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彼得定律说,一个人到最后—定会被升、升、升到自己不胜任的位置上去。但如果你的版本不保持升位,只有一种选择一被淘汰。为什么你的上司总能升迁到不能胜任的高位?为什么竞争对手总是比你棋高一着,能够保持品牌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黄河 《职业圈》2008,(4):51-51
编辑:最近,在同一些企业文化工作者的交往中,不少人说:现在大家都说企业文化很重要,我们也出了好多本“体系”、“手册’,也得到不少奖杯。照说,我们的企业文化管理搞得很好了吧?但我们为什么觉得这些对企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呢?也有人谈到企业文化的“两张皮”问题,抱怨说:我们辛辛苦苦搞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为什么还是逃不开“两张皮”的评语呢?  相似文献   

14.
微观点     
《职业圈》2013,(16):10-10
史玉柱 巨人集团创始人 一个企业有一个主打产品,有一个特别人的产品,就够了。产品能少一个就少一个。少的目的是为什么?目的不是为了偷懒,其实就是毛主席说的这个“集中优势兵力”,集中到一点上去,把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全聚焦到一点上去。  相似文献   

15.
《职业圈》2013,(13):39-39
有人曾经问我,中国这么大,企业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乔布斯的苹果”?我知道中国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偏执、挑战、追求卓越的精神其实。点也不输给乔布斯,但是我们能不能在现实的环境中,出现一个“苹果”这样的企业,这个还真的很难说。  相似文献   

16.
一头羊到了天堂对上帝说:“我的头上长着一双角,是攻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武器,但我为什么总是被狼吃掉呢?” 上帝说:“虽然你和狼都是哺乳动物,但你是以草、乔木树叶为生,狼以食肉为生。在地球的陆地上,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野草和乔木遍地都是,你想吃的时候只要张嘴即可,生存比狼容易得多;而狼的生存是寄托在战胜对手,吃掉对手,否则生命不保。换句话说,你身上只具有羊性,而狼具有狼性,这就是差别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09,(4):78-78
洪修平、许颖在《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国学为什么会在当代又热起来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国学热”实际上表达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取得了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之后,开始自觉地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具体地说,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国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二是社会对国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随后,西欧北美迅速实现工业化,人类走向工业文明新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按照老路子发展.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悉心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出著名的“李约琴问题”,或“李约瑟难题”.他提出,公元11世纪,中国(宋代)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顶峰,但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或“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国家早了近1000年,何以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水是生态圈的一部分,生态圈每一个环节都有水的存在。水既是生态圈的基质、材料,又是生态圈的物质、能量转换、循环的媒介和载体。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还是生命之本。这并不是我们的创新。前,是达尔的《进化论》问世以来,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后,是我们老祖宗早有的论断。我国最早的医学作《黄帝内经》中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在这里把水放在谷(即食)之前同列为人生命之本,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讨论“文化之间需要有墙吗”问题的时候,使我想到《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一棵长得奇形怪状的树,由于它不能成材,因此樵夫没有把它砍掉,它保存了下来。也就是说,如果它成材,就会被砍掉,而不能保存。另有一只不会叫的鹅,因为它不会叫,而被杀了请庆子师徒吃,这只鹅没有能保存下来。也就是说,它如果会叫,就会不被杀来吃,而能保存下来。于是庆子的弟子问庄子: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保存下来;这只鹅因为不会叫(按:也指没有用),而被杀了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办呢?庄子回答说: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这样好保存自己。这个故事说明事物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绝对的意义。在讨论文化问题上,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应有“墙”,还是应“无墙”。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用中国哲学的规点看,“有墙”与“无墙”好象是矛盾的,但在中国哲学中“有墙”和“无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遇时,它往往呈现出一种“在有墙与无墙之间”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