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兴起于甲午战争后的清末改造国民体质思潮,经过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清末新政时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思想的启蒙加上实践活动的展开,将改造国民体质思潮推向高潮。该思潮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妇女解放及人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严复从国家富强的角度出发,以西学理论为基础,以西方的实际发展为依据,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学说,并将其作为改造国民劣根性,实现人的近代化的具体途径,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但将变法维新运动推向更深层次,而且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再造国民性思潮,对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股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6.
晚清经世思潮兴起于晚清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重要时期,经世思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为民族的生存危机所决定,该思潮具有启蒙性、实用功利性和批判性;在近代中国转型历程中,开创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河,启动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出中世纪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是中国近代社会走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产物.他的国民改造理论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国方案不断深化的结果,具有超前的预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明显的爱国色彩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重塑国民灵魂的伟大工程也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秋瑾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提出了一系列的妇女解放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试就秋瑾的妇女解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进行分析,从民族危机、西学东渐、创办学校、解放思潮、报刊宣传等方面分析其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因其关注"人"的价值,特别是对人的意志、自由、欲望等非理性精神的关注,具有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浓厚的时代气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哲学理解有着深刻的批判精神,这使得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视界,但又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危机。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人的价值理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指出其可取之处,也要坦诚其理论的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年“兴女学”思潮是晚清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当时先进分子从强国强种、男女平权、造就新国民等角度申论兴办女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建立各类女校、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各项主张,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兴女学”思潮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吴永 《天中学刊》2009,24(6):116-119
"国民"话语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源于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诉求.作为近代知识精英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和陈独秀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参照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建构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自由观念的"国民"意象."国民"话语本身内在地涵盖了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刻画和标识了民众的政治维度,促进了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化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伊斯兰教复兴思潮和运动的先驱,瓦哈比派思想在伊斯兰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而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瓦哈比主义更是成为国家实现统一、维护王权的精神武器。瓦哈比主义思想深入到沙特国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刻地影响着沙特国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蔡锷感愤于近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败,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国国民缺乏日本、欧美等国的军国民精神,并从教育、思想学派、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体育锻炼、武器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弱不堪战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在中国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国民主义,其核心就是陶铸"国魂",以新的"国魂"振奋全民族的军国民精神。蔡锷以军国民主义为基础,在近代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近现代革命军事思想与国防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与一大批杰出将帅的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明的勃兴源起十四世纪开始的理性自觉其表征,即哲学的人文化.理性化.然而近代西文哲学的实证化、非理性化使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走向空前的危机,道德世界的失落,科学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等各种思潮泛滥又导致社会危机的日趋严重,因而"疗救西方文明"成为时代的口号,胡塞尔现象学正是应时代之需的疗救哲学之一.  相似文献   

18.
声势浩大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的历史机制究竟有哪些?该思潮的终极关怀是"国民"还是"国家"?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取舍态度如何?对他们的不同关照或立场又能做出怎样的流派划分?本文将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如上这些方面,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藉此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陈天华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是近代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宣传的急先锋.不仅如此,他在教育理论上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思想,倡导学习外国的长处,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主张全体国民的教育,尚武教育,女子教育,开办半工半读学堂等,都成为中国近代国民教育思潮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教育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