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占明 《甘肃教育》2014,(19):118-118
正所谓特殊公式,就是运用基本公式经过变形和推导得出的公式,恰当地运用特殊公式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也能解决一定按常规思路和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便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但要注意的是巧用特殊公式时,一定要注意特殊公式的使用条件,不能一概而论.下面以n(n-1)/2这个特殊公式举例说明在解个数问题方面的一些妙用.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数学竞赛题中,经常出现运用“拆项公式”来解决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中学数学杂志》2010年第6期刊登的《奇妙的1+2+3与1×2×3》一文(以下简称文[1])给出了如下两条结论:(1)任何三个连续的正整数,如果它们的和等于它们的积,则必为1、2、3.(2)任何三个不同的正整数,如果其和等于其积,则必为1、2、3.如果将数的允许范围从"三个不同的正整数"扩展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不等式(1/(n+1)+1/(n+2)+…+1/2n)2<1/2的六种不同证法。  相似文献   

5.
徐研[1]给出性质:任何三个不同的正整数,如果其和等于其积,则必为1、2、3.汪嫣嫣等[2]对于上述性质进行了拓展:任何三个不同的整数,如果其和等于其积,则这三个数为1、2、3或者-1、-2、-3或者一数为0、另外两数为非零相反数.对于该性质及其拓展,原文中给出的证明方法比较繁琐,不容易为初中学生所理解.笔者现基于课程标准中的  相似文献   

6.
正讨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与它的前n项和Sn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而把两者沟通、或由一个去讨论另一个是考试命题的一个兴奋中心,因而,数列公式an=S1,n=1,Sn-Sn-1,n{2在日常教学中受到重视是非常普遍的,加强训练是十分流行的,而对公式的认识却有深浅不同,使用中出现漏错更是防不胜防(特别是在的地方).为了达成共识,我们愿首先就公式的导出、理解和应用提出看法,抛砖以引玉.  相似文献   

7.
8.
本文通过对第二个重要极限公式特征的分析,得到了一个新的推广形式并加以证明.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推广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各类资料都有如下一类二元极值:题目1已知x,y∈R~+,且1/x+4/y=1,求4x+9y的最小值;题目2已知x,y∈R~+,且2x+9y=5,求2/x+1/y的最小值.此类最值,我们老师采用如下方法,以题目  相似文献   

10.
对与定积分integral from n=0 to (π/2)sin~n xdx有关的一些积分进行了讨论,介绍瓦里斯公式及其证明,给出了瓦里斯公式在级数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讲的是如何用在高中阶段所学过的知识来推出公式T=2π(l/g)~(1/(l/g))中所蕴含的物理关系,即单摆的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开方成反比,与单摆的摆长的开方成正比,与摆球的质量无关。通常此种关系是在大学物理中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在高中阶段仅通过实验得出有这样的关系,并没有给出理论上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an+1=an+d是同学们熟知的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思考与拓宽,即将式中an+1,an的系数及d进行改变,就会变换出多种利用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的热门题型,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都知道,形如a1/2(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可是在遇到有关a1/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烟"题型时,大家常不知从何入手。于是,笔者根据二次根式的有关性质或运算法则,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索求p-级数S(p)=(sum from n=1 to ∞)(1/n~p)及交错级数J(p)=(sum from n=1 to ∞)((-1)~n/(2n-1)~p)的和的一般方法和策略,获得一些重要的结论:证明了p-级数与交错级数的和所满足的两个公式,并给出了求p-级数(sum from n=1 to ∞)(1/n~p)的和的近似公式及误差估计式。  相似文献   

15.
笔者一直从事小学数学算术基础理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经常深入到小学听课或带学生到小学开展实习指导工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材上或寒暑假作业经常看到最简单的幻方问题,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也在研究关于幻方的填数问题,但是他们都感到无从下手或者伤透脑筋。  相似文献   

16.
函数的最值是函数这一章节中的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性不仅在题型多样、方法灵活上,更主要的是其在实际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高考应用题几乎都与最值问题有关,一元二次函数是函数应用求最值的常用方法,而基本不等式是解决  相似文献   

17.
<正>基本不等式在高考中是热点内容,在已有研究中,对基本不等式的剖析多是从变形的角度进行,实际上学生掌握起来还是颇为困难.本文尝试从元的角度去分析,以求能重新认识基本不等式的运用.一、正确理解基本不等式中a、b所适用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题串”,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忠于教材而不囿于教材,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让教学更有效,确保学生“既懂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