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1939年月9月前的欧洲,纳粹德国在吞并奥、捷后,新的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而在此紧要关头,8月23日,社会主义苏联断然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1939年欧战全面爆发前的一件对欧洲国际局势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大事.但是,随着欧战的全面爆发,签订条约后的苏德关系真的就相安无事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呢?苏德战争又是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1941-1945年在广袤的苏联平原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场战争——苏德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可以说都是以倾国之力,动用了几乎当时世界上所有能够动用的战争手段,其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但是在这场战争之前战争双方却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亲密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苏芬冬季战争与苏德战争之间的关系,指出:苏芬冬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从而加快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由局部战争走向全球战争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通过阐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的表现,分析了苏联采取由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政策各方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主要从苏联长期形成的传统安全观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苏联战前兵器工业所取得的成就,是斯大林时代国家对其源源不绝地倾注人力、对力、物力和科研力量的结晶。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对苏联兵器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下,苏联战前的兵器工业为其赢得二战的胜利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1939年3月15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局势极为紧张。为了制止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苏联和英法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外交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谈判没有取得成功。同时,苏联和希特勒德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安全需要,抓住时机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给世界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在凶险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与纳粹德国签订的。这次苏德谈判之所以取得突破,主要在于慕尼黑会议后欧洲政治局势演变中双方的战略考虑。这个条约暂时有利于苏联,但更有利德国,不利于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对世界和平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8.
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在外交、战略、物质上作了相当的准备.但当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居然不堪一击,在短短的数月里遭受重大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失利?本文依据具体的史实和资料,从苏联最高决策层对当时政治军事的错误判断、苏军方面落后的军事战略思想、苏军战略部署以及战役指挥上的失误、苏德双方力量对比、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对军队的冲击等五个方面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9.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对苏联实施了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闪电战,苏联的领导阶层和部队对此几乎毫无准备。由于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对内外态势判断失误,加之军事思想陈旧失灵,并且军事战略明显失策,因此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受苏联中心论观点的束缚,一直认为英法政府的绥靖政策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从而忽视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二战爆发所起作用的探析,事实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苏芬冬季战争与苏德战争之间的关系,指出苏芬冬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从而加快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由局部战争走向全球战争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二交世界大战初期,由于美、苏两国暂置身于战争之外,罗期福和斯大林都只能静观事态的演变,不能也不会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有所作为。而法国已经败降,戴高乐虽高举“自由法国”旗帜,但缺乏号召力。特殊的历史条件将丘吉尔推到了时代的潮头,使他将建立“聪盟”的历史重任在几乎绝望的状况下率先担负起来,成为“联盟”建立的奠基者和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13.
14.
可爱的骨头     
《阳光搜索》2005,(6):62-62
被誉为“80后”代表女作家的苏德的长篇小说《钢轨上的爱情》得到了马原、虹影两位重量级作家极高的评价。在为这部青春小说所写的序中,大师级作家马原说:“终卷那一刻,我能给苏德的只有两个字:佩服。”诗人出身、具有全球影响的作家虹影则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评价这本书:“整部小说充满美感、青春的气息,那种种挣扎彷徨,犹如火车在引领我们穿越一个与现实相关又是虚构的世界,让我不得不惊叹一个22岁作家的才华。”  相似文献   

15.
斯摩凌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初期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会战.斯摩凌斯克会战后,苏德两军在战场态势、战略目标、战术使用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德军在战略目标上产生摇摆,战术目标被迫缩小,士气逐渐低落:而苏军则吸取了开战以后的教训,转变战略、战术思想,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二战前苏联地欧洲始终存在双重外交,以慕尼黑会议为界,苏联对欧洲外交重点发生了变化--从维护集体安全转变为安全自保。  相似文献   

17.
苏联为建立东方阵线向芬兰索要领土,其中焦点问题之一是汉科半岛问题。芬兰以中立国地位拒绝,这是苏芬战争爆发的真正起因。芬兰战败后被迫签订了苏芬和约,苏联取得军事上和外交上的胜利,但同时,也把芬兰推入德国的怀抱,致使芬兰成为苏德战争中德国进攻苏联的基地。二战结束后,芬兰的对外政策取向奉行置身于大国利益冲突之外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侯紫娟 《文教资料》2006,(7):105-106
1939—1941年的苏德关系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考察了苏德从全面合作到分歧冲突最后到兵戎相见的发展历程。如何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如何理解两国从合作到战争的过程,本文从战略需要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这一时期苏德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苏德战争初期 ,由于战前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原因 ,苏军在兵力兵器大于德军的情况下遭到重大失利。苏联没有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而把苏军的重大失利归结为双方兵力悬殊。这种观点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掩盖了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真正内在原因。如果以分析苏军的编成和部署为研究视角 ,就可以探讨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真正原因 ,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初,在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以后,苏联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第一次重大调整,把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制止世界大战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立足点。由于英法两国政府对苏联的偏见和敌视,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不仅没能成功,反而日渐被孤立。慕尼黑会议后,苏联被迫对其外交战略进行第二次重大调整,把防止反苏战争、维护自身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并最终实现苏德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