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仲达 《高中生》2011,(3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在北大,操一口潮汕普通话的陈平原,能把1927年说成"一九饿七年",却挡不住学生蹭课的热情。跨校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学生,常常坐满一屋子,小教室要换到大教室。正点来的,很可能只有莳  相似文献   

2.
姜钦峰  朱应臣 《高中生》2011,(10):58-59
陈平原:一九饿七年 陈平原: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大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出版有《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  相似文献   

3.
在很多人眼中,到北大蹭课,成了一件让人艳羡的事情。现在,从二十岁出头到年过花甲的旁听生遍布北大等著名高校。诚然,到著名高校旁听,属于个人行为,由此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以这种方式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程斯源  杨登明  亢小峰  宋亮  柳哲 《教育》2011,(14):17-18
大学的旁听生群体近来被各路媒体连续报道:一些急于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一箪食一壶浆,混在大学校园里,泡在大学课堂上,用青春"赌"明天……《教育》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聚居在北京香山脚下的旁听生族群,发现他  相似文献   

5.
柳哲 《课外阅读》2016,(5):38-39
<正>1989年高考落榜后,我当过代课教师、资料馆馆员。虽然我的工作能力受到大家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大学文凭,26岁时,我还只是浦江县图书馆的一名临时工。在图书馆工作时,我偶然认识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先生。当时我写信给他,表达了想到北大中文系深造的愿望,他很快回信给我,欢迎我到北大  相似文献   

6.
林格 《中国教师》2011,(19):7-7
<正>近六年来,一直承担单位的选人工作。曾经面试过无数的大学毕业生,当然是用我的方法和独特的面试题目,至少拒绝了接近百位北京大学毕业生的恳切申请,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录用过一名北大的学生。因为我发现,他们错枉了北大的未名湖。大多数我面试过的北大学生,一般都是:还没成气候,已经有了很  相似文献   

7.
程斯源  杨登明  亢小峰  宋亮  柳哲 《教育》2011,(14):25-27
看起来零零散散的旁听生,也有自发形成的社会结构。在旁听生的圈子里,话题主要是研究怎样选课、怎样获得学历以及怎样混饭吃——与在校生比起来,这些话题可能有些不同。  相似文献   

8.
薛涌 《教师博览》2010,(11):46-47
有个学生在北大上大一时就被交换到美国的一所学校读半年书。他来了后喜欢得不得了,于是不想回去,决定申请在这所大学当正式学生。为了这件事情,他托熟人找到我,电话聊了一小时。  相似文献   

9.
近日,各大媒体报道了一位52岁的浙江菜商范国梁"弃商从文",到北大当旁听生的新闻。我得知后不禁感慨万千,也不由得想起了已故北大资深教授季羡林在清华求学时,在北大旁听的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职业》2007,(34):108
至于旁听生会不会“影响课堂秩序”的问题,我们不难想象,旁听生既然不辞辛苦跑来听课,当然是想学到点东西的,因此维护“课堂秩序”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然,这是把旁听生是不是有可能成为大学的某种“麻烦”来讨论的,但如果我们意识到现代大学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和职业训练机构,还应该把培养一种有价值观、有责任感、有精神追求的现代公民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的话,那么旁听生就不再是什么“麻烦”,而是一种送上门来的财富了。  相似文献   

11.
北大的气质     
金铭 《教师博览》2012,(9):51-52
进入大学后,有不少片约找上门来,我对他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我只能给出寒暑假的档期。明星读大学,很多都是走个过场,大家各取所需。但我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够真正接触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学到一些真本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就太对不起自己之前的艰辛了。  相似文献   

12.
北大的气质     
金铭 《中学生博览》2012,(18):13-15
进入大学后,有不少片约找上门来,我对他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我只能给出寒暑假的档期。  相似文献   

13.
张鸣 《生活教育》2012,(19):13-13
中国的大学,校园都有围墙,而且一般都门禁森严,至少,教学楼和图书馆,没有证件是进不去的。尽管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却很少提出异议。进北大的大门,是要看证件的,连北大的许多资深教授,经过大门的时候,都老老实实把证件掏出来给门卫看。据我所知,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大学都是没有围墙,没有大门的。虽然哪块地属于学校,人们是知道的,但校内校外的界限,却不清楚,往往走着走着,就到大街,  相似文献   

14.
所有的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父亲,等父亲讲讲伟大首都北京,讲讲万里之外风光的我。父亲还未开口,已经泪眼婆婆。他喝了杯酒,说:“我们家的孩子在那里是最穷的一个,让他在那里受罪了。”  相似文献   

15.
最难得一见的:不是校长马寅初,而是班主任,开学时于班会上亮相,嘴上没毛,白面小书生也。四川口音颇重。自此以后,杳如黄鹤,待到毕业典礼,方得第二次相见,书生风度如故、面白如故,四川口音如故。最难忘的报告:系主任杨晦讲北大五四时期,本校正式学生无法入住北大宿舍,而外来旁听生却傲然占据。经多方  相似文献   

16.
新闻背景张非,1983年8月出生,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学生,复读仅三个月便在今年高考中以677分的成绩名列该市第二名,并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正式录取。今年是张非的第四次高考。2002年,张非第一次参加高考只考了619分,第一志愿报北大没有被录取,复读一年后,2003年以606分的成绩考上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既是大学的灵魂,又是其历久弥新的动力和源泉.而这种大学精神品格的养成与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从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对北大精神的影响的角度来探究该校传统、精神之养成,是对"北大精神"的另一种诠释方式.蔡先生身上所具备的宽容大度、锐意革新、爱国为民的人格特点深深影响到对北大的改革与发展,并养成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创新求进步"、"爱国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北大有多远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低,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城里去。  相似文献   

19.
北大,我来了     
今天虽然乌云密布,却挡不住我的好心情。因为我就要看到我梦寐以求的北大了。从北大西门进入,首先看到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高大的教学楼,而是绿树掩映下的一座三孔桥。它看起来很古老,桥下流水清澈见底,站在桥上甚至还可以看到水中活泼机灵的小鱼。走过三孔桥我忍不住回头看,竟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桥身上的孔和水中的倒影居然构成了一个圆,太可爱了!过了三孔桥就看到一个大  相似文献   

20.
写这组稿件的时候,距离2013年高考还有一个月。在中国,很多高三的学生正怀着对大学的畅想坚持最后一个阶段的努力。我的孩子身在其中,闹钟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道具,每天做题到凌晨,午休只能限定半小时,即使是清晨,出门的步子依然疲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