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公元688年-742年),唐代诗人。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人,后迁居绛(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县主簿、文安县尉。他性情豪放,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和戎马生活。气势雄浑,意境阔大,语言凝炼优美,音韵谐和,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凉州词”,本为唐朝乐府《凉州歌》的唱词,后成为乐府诗题。宋代郭茂倩收此类诗入《乐府诗集》时,将其归入“横吹曲辞”类。该类歌词一般都是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激昂慷慨,雄浑悲壮,颇能感人。王之涣此诗也正是具备这个特点。王之涣《凉州词》原题二首,这是第一首,郭茂  相似文献   

2.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少时好围猎纵酒,击剑悲歌。开元初,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后被人诬陷去官,闲居十五年,漫游黄河南北,后补文安县尉,死在文安,年五十五岁。他是盛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与高适、王昌龄等诗人友善,常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描写西北边塞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靳能在他的《墓志铭》里,说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诗名之盛。惜作品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六首。《登鹳雀楼》是他影响极大的一首诗,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小传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解县人(今山西永济)。公元773年出生于小官僚家庭,793年中进士,798年考取博学宏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当时为封建王朝编纂校订图书的一种职务)。因为他是河东人,后人称他柳河东。又因他在柳州做过刺史,也称他为柳柳州。他是唐代有名的政治革新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尊法反儒倾向。他一生写了大量宣传革新,反对儒家学说的战斗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封建论》、《天对》、《天说》等。他死后,作品被收集在一起,编成了《柳河东集》。  相似文献   

4.
贾思勰是我国北魏末期人。他曾在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做过太守,他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最后回到家乡山东益都,经营农牧业。他于公元533年(北魏永熙二年)到公元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写成了《齐民要术》。  相似文献   

5.
在唐代传奇作家中,甘肃籍的皇甫枚,要算留下作品最多的一位了。皇甫枚,字遵美(一作尊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生卒年不详。约于唐武宗至五代初年在世,享年近七十岁的样子①。唐懿宗咸通(八六○——八七四)末年,曾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令。壬辰(八七二)冬,住洛阳敦化里。癸巳(八七三)冬,由汝入秦。僖宗光启(八八五——八八八)初,他寓居郑(今陕西省华县)地,不久,被在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南郑县)的唐僖宗,调赴行在。后来著籍三水(今陕西省邠县),但他在汝坟温泉那里,还有一处别墅。天祐(九○四——九○七)庚午(九一○)②,他旅食汾晋(今山西),“追纪咸通时事”,写成《三水小牍》三卷。  相似文献   

6.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而其《观猎》诗,一向被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对《观猎》诗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河东”,他自己也说:“河东,古吾土也。”(《柳河东集》)卷三十二《送独孤申叔序》。以下引(《柳河东集》只注卷数和篇名)《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河东人”,《新唐书·柳宗元传》说“其先盖河东人也”。他的文稿在其临终前交好友刘禹锡整编,名《河东先生集》(中国书店1991年版,名《柳河东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名《柳宗元集》,收录文同《柳河东集》)。可“河东”很大,唐有河东道,是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河东道道治,在贞观时治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原镇),开元时治蒲州(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最大时有今山西全省及河北东北部内外长城间之地。可这里所谓“河东”,不是指唐河东道,而是指秦汉以来的“河东郡”。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由于元蒙统治者对杂剧作家和民间艺人的歧视,致使这位“一时之冠”的著名作家名不见经传,生卒年月无从查考,所遗生平事迹也很少。我们只能根据《录鬼簿》等书予以推测,知道他大约生于金未(公元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79-1307年)。有人说他祖籍解州(今山西解县),是三国名将关羽的后裔。  相似文献   

9.
闵萃祥,字颐生,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是晚清颇有名气的古文家,著有《式古训斋文集》。作品中反映了不少爱国思想,他还曾参加过《华亭县志》、《松江府志》的编纂工作。郑振铎编选的“晚清文选”中  相似文献   

10.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他的《永州八记》被视为唐古文运动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后随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诗人少时就以文才出名,会写诗,会作画,又精通音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这首《杂诗》,语言通俗,意境优美,抒写了作者怀念故乡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13.
一范晔(391-4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山阴(今河南淅川)人。他出身于儒学世家:祖父范宁,官至太守,长于经学;父范太,曾任侍中,有文集行世;伯父范弘之,做过太学博士,以儒术知名。这些对他的思想有很大影响。他曾任参军、太守等职。后因密谋拥戴宋文帝(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兄弟刘义康(他做过刘义康的参军),被判处死刑,死时年仅四十八岁。范晔博学能文,也相当自负。他仿效班彪的《史记后传》和班固的《汉书》而作《后汉书》。在他之前,作后汉书的还有许多家,但  相似文献   

14.
正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40卷。他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此幅楷书楹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是一幅具有颜字风神的六言楷书力作。从作品来看,作者将颜字的  相似文献   

15.
王勃(650——676),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十四岁应举及第。做过朝散郎、号州参军。后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六岁。他存诗不多。《关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王勃当时在长安当朝散郎。他的朋友杜少府(名字不详)到蜀州去做官(蜀州,今四川崇庆县),王勃就写了这首赠别诗。离愁别恨,自古以来是诗人骚客喜爱的主题。但表达这种主题的诗歌多落入俗套:即离不开一个愁字。梁代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就这洋形容:“是以别力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  相似文献   

16.
声律译注     
<正> 说明《声律》是《文心雕龙》一书的第三十三篇。著者刘勰,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465—521年。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丹徒县)。他经历了宋、齐、梁三代,在梁代做过东宫通事舍人等官。晚年出家,法名叫慧地。《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完成于齐末(501年前后),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巨著。  相似文献   

17.
《辞海》“杨贵妃”条下说:“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小字玉环。……”(见新《辞海》1260面)关于杨氏籍贯,我认为《辞海》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杨贵妃确系山西芮城县西部,即唐时永乐县人。据清乾隆时编修的《蒲州府志·古迹》载:“杨妃村:在雷首山下(雷首山在今永济县南,芮城县西部,即中条山西端)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无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正唐村也。”唐永乐县,即今芮城县西部。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0年)撤永乐县,并入河东县(见《宋书·地理志》)即今永济县。永乐县并入河东县后,为河东  相似文献   

18.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大中初(850年左右)应进士,不第。黜为方城(今属河南)尉,改隋县(今属湖北)尉,后为国子助教。卒于咸通八年左右。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  相似文献   

19.
王通(584——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人)。隋朝末年哲学家。他幼年随父王隆学习《春秋》,十岁即能谈吐不凡,惊闻四座。“后又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王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有余。”十八岁时,西游长安,面见隋文帝,献所著《太平十二策》,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因不被采纳,他于是放吟《东征之歌》,归居河汾故里。  相似文献   

20.
[作家简介]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务过农、教过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