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则演示实验的改进秭归县香溪中学郑坤(443600)一、增大压强使气体液化的演示用增大压强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凭空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笔者在教学中,先向学生指出在低温下才能液化的气体,当压强足够大时气体也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再出示透明塑料的液化气...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液化”一节教材讲述了气体在常压下降低气体的温度和在常温下增大气体压强等方式使气体产生液化。在讲述降低气体温度使气体液化时,教材安排了让高温水蒸汽喷到冷铁片上降温液化的实验,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而在讲述增大气体压强使气体液化时,只作了简单的分析说明,学生对这种液化方式普遍感到难以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以下实验。先准备好一个大试管、与试管配套的橡皮塞、酒精灯、弹簧夹、两用气筒、乙醚、橡胶管等物品。在教学中先往试管中滴几滴乙醚;盖好橡皮塞,夹好弹簧夹,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殷作模 《中学物理》2012,(12):26-28
1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在谈到气体压强时,用“大量雨点的撞击使雨伞受到持续的作用”这一生活经验和“向电子秤上倒小钢球”的实验,形象地演示了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同时对气体压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微观解释.但学生遇到有关气体压强的具体问题却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4.
在初二物理的“液体内部压强”教学中,使用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做好演示实验,对引入液体内部压强的概念,揭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进而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测量液体的内部压强实验,也是初二学生分组实验之一。笔者认为,目前尚在使用的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存在以下不足:1.整体性差(操作时须一边持 U 型压强计,一边持测压操作机构);2.不能或很难同时观察测压盒潜入液体内的深度和与之相对应的压强值,即操作与读数不便。针对该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的上述不足,笔者通过研究和数次试验,研制了一款“新型液体内部压强演示器”。  相似文献   

5.
巧用投影仪     
投影仪除能增大投影片的可见度外,也能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在物理教学中得到巧用.巧用之一:人教版物理第一册第45页有个“压缩体积使气体液体”的演示实验,实验过程:取一支大的注射器,拉动活塞让注射器吸进少许液态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小孔堵住后,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全部变为乙醚蒸气,然后推动活塞压缩乙醚蒸气体积,观察到器壁上有液滴出现.  相似文献   

6.
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技巧。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显得重要。为此,我在课堂演示时,比较重视演示的显明性,尽量让学生观察清楚、准确。我的做法如下: 1、突出演示实验的本质因素。在讲气体体积与压强关系时,一般是采用打气筒或抽气机来演示分析说明的,但是,这些演示不但不明显,而且对气体的“一定量”的问题也是很难说明。我采用小孩玩的竹哨子上的吹气小球,充好气,扎紧口,使其具有一定的体积。然后,放入钟罩式抽气机,抽  相似文献   

7.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演示清晰、准确、生动,那就能形象地揭示物理概念的本质,直观地揭示物理现象的规律,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一、演示实验的探索性众所周知,演示实验是在课堂的特定环境中再现物理现象,提供感性认识,师生通过共同分析,在步步深入的讨论过程中,让学生逐渐认识掌握物理规律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能力,使实验演示具有一定的探索功能。例如:讨论液体沸点跟压强的关系,演示水在低压下沸腾实验。有位教师演示了“冷水烧开水”及“喷泉”实验。在演示前他先口述由于冷水浇到烧瓶上使瓶中水面上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就要再次沸腾。然后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接着又述说了当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液化”一节关于压缩体积 ,可以使气体液化的实验中 ,教材采用的物质是乙醚 .笔者以为 ,乙醚无色 ,液化、汽化现象不明显 ,不易观察 ,而且容易挥发 ,有特殊气味 ,对人体有不良反应 .据此 ,笔者采用了将少量碘溶于乙醚液体中的方法来完成该实验 ,液化、汽化现象明显 ,效果较好 .一是碘溶于乙醚液体后 ,其气味大大减轻 ,降低了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二是乙醚的碘代物为桔红色 ,作为演示实验 ,学生极易观察 ;三是碘与乙醚混合后 ,所得的乙醚碘代物仍可随压强的变化而汽化、液化 ,且汽化时不会留下未汽化的液体 ,能很好地达到该节实验的目…  相似文献   

9.
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降到足够低或水蒸气遇冷才能液化。关于这一实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是这样做的:在烧杯里加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面出现大量的水滴,水蒸气液化现象十分明显。但该实验只能让学生观察到液化现象,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水蒸气(气体)液化条件这一难点,因而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体液化现象时较为困难。若将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既能直观地观察到液化现象,又能深刻理解气体液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实验。按教材上在两支放有铜片的试管中 ,分别加入少量浓、稀硝酸后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 ,由于前者反应剧烈 ,有大量的红棕色有毒气体NO2 产生 ,污染了环境 ,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后者由于反应中所用稀硝酸的浓度比较小 ,反应较缓慢 ,难于使学生观察到铜片表面的气泡 ,以及反应中产生的无色气体NO。总之该试管实验 ,由于反应容器太小 ,要让全班学生观察到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铜片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产生气体的颜色等现象 ,是十分困难的 ,而实验…  相似文献   

11.
大气的压强,当然也是气体的压强,初中物理是这样说的:“由于空气有重量,所以像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要产生压强一样,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要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关于气体的压强,高中物理又是这样说的:“由于大量气体分子不断碰撞器壁,对器壁就产生一个持续的宏观的力,单位面积器壁上所受的压力就叫做气体的压强。它决定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分子的平均速率。”关于气体压强这两种说法显然是不同的,我们不妨简称为“重量说”和“碰撞说”,两者究竟区别何在?有没有内在联系?能否予以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 改进实验特点:变观察体系的颜色变化为观察体系的压强或体积的变化。 改进实验装置:借用物理2257—A型气体定规演示器(见右图)。该仪器可将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直接读出。 一、观察压强变化的方法: (一)实验步骤:  相似文献   

13.
吴克  毛振生 《物理教师》2002,23(6):30-31
多年来的教材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都是以“雨滴打在雨伞上”为例直接阐述的 ,目前使用较广的人教版试验修订本一改常规 ,设计了两种模拟演示 ,分别用“砂粒碰撞小圆盘”(必修本第二册图 11- 19)和“小滚珠撞击秤盘”(必修加选修本第二册图 13- 17)来模拟“气体分子碰撞器壁产生压强”的机理 .这确实是一个首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笔者发现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其一是砂粒和小滚珠的释放量不易控制 ;其二是显示压力的器材较难配置和使用 .受波轮洗衣机的启发 ,笔者设计了另一种方案 ,较好地用演示实验模拟了“气体分子撞器壁产生压强”的…  相似文献   

14.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利用投影手段更能提高其效果。不同的实验,其投影方式、投影器具和操作不尽相同。实践证明:投影方式是可根据观察物的特点来确定。1观察气体投影这种类型的授影实验,是把主要观察物为气体的演示实验投影到银幕上,从而间接地看到产生的气体(或气泡)及其颜色变化。根据反应物状态,这类投影又可分为:固~液式、液~液式和气~气式几种方式。1)固~液式:这种方式是把有气体(主要观察物)产生的固~液反应体系投影到银幕上。例如,我们在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时,为了证明钠、镁…  相似文献   

15.
原教材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演示实验是在注射器内充入NO2和N2O4混合气,然后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来说明.教学中经反复实验,混合气颜色变化不明显,压强也难以达到适宜程度和易于控制,而且NO2有毒性,污染环境.而现行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取消了此演示实验.这使得“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教学中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为此,对原课本“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作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初二物理第十一章第四节———气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引入了这样的演示实验 :采用改变封闭在注射器里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 ,根据手指的感觉判断压强的大小。由于做这个实验 ,压强的变化不是很大 ,人的感觉也不是十分灵敏 ,很难比较出压强的大小。为此作了如下的改进 :1 改进部分将“手指的感觉如何 ?”改为“松开右手 ,观察活塞如何运动 ?”2 实验观察以压缩气体的情况为例 ,教师实验 ,学生观察。3 现象活塞向外运动。4 分析向筒内压活塞使筒内空气体积缩小 ,松手前 ,活塞不动时的受力情况 :F内 + f =F外 +F压 松手后 ,活塞向外…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课本对连通器原理是这样讲述的:设想在连通器下部正中有一个小液片。如果液体不流动,两边液柱对液片的压强相等。因而连通器内盛同种液体时,各容器液面相平。然而学生对“液片”总感到难以理解。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演示“液片”模型,使学生理解连通器原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取一U形玻璃管作连通  相似文献   

18.
气体的压强是宏观量,是描述气体平衡态参量之一。理想气体的压强P,一般是通过计算被视作弹性质点的大量分子碰撞器壁时在单位时间内作用于单位面积器壁上的冲量而求得,其表达式为  相似文献   

19.
对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p.79“水在低压下沸腾”的演示实验装置,笔者认为,它至少有两个不可忽视的缺点:第一,它只可演示“压强减小,沸点降低”,至于课本上说“相反,如果增加压强,液体的沸点就要升高”是无法直接明确演示的;第二,它易让学生产生“沸腾不需要吸热”的错误认识(因演示中没有对水加热,水也确实未从外界吸热)。笔者对这个实验作了改进,装置如图所示,现将演示方法简述如下。先不接上抽气筒,在瓶中装上适量的冷水,对水加热,当加热到80℃左右时,水并未沸腾,再接上抽气筒,抽出瓶中的部分气体,减小压强,可以立即看到瓶中的水沸腾起来,而且从温度计上可直接读出沸腾时的温度只有80℃左右,甚至更低。并能定性演示出,抽出的气体越多(这可以抽气的次数、速度上体现),即压强越小,水就能在更低的温度下沸腾。这便说明“压强减小,沸点  相似文献   

20.
用﹃丁烷﹄做气体液化实验湖北省宜昌县龙泉中学︵︶吕家汉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热现象﹄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让学生知道液化现象这里介绍的液化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二是加大压强或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常用的实验药品是乙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