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经把以前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修订为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为什么新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也列人数学教学目标中呢?其实这样安排与提法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我们的数学...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情感与态度”并列起来,不再单独设置“应用题”教学,这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与原大纲下的最大不同。“解决问题”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解决问题”目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数据分析观念(这里看作一项能力)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4.
自从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把“问题解决模型化”作为学校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以来,问题解决就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2001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电明确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之一.作为四部分内容之一的“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标准中有着明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5.
田奇述 《云南教育》2005,(32):16-17
把“数学思考”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在我国还是首次,足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数学思考”的重视。那么,为何把“数学思考”作为教学目标,“数学思考”包含哪些内容,又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呢?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的见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具体目标。其中“数学思考”这个目标对指导数学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把“数学思考”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还是首次,足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数学思考”的重视。那么,为什么要把“数学思考”作为教学目标,“数学思考”又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的见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标准》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这里的“过程性目标”是《标准》区别于建国以来前几个教学大纲的一大亮点,是数学课程的崭新理念。虽然1992年、2000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都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9.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数学建模是一种运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数学教育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于2001年颁布施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把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作为实施义务阶段课程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继承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核心观点,即发展“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大核心词”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六核”(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基础上,明晰数学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体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核心素养培养“一以贯之”、整体化设计数学课程的特点;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凸显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活动,并将“三会”与“四基”“四能”融入课程、教学和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解决问题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的一种趋势,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把数学视为一门“问题解决”的课程.并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数学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12.
李淑惠 《四川教育》2001,(10):30-30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忻现实社会。去解决曰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胡惠明 《教师》2013,(1):105-10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王花 《青海教育》2005,(4):48-4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周思波 《四川教育》2001,(10):29-29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也逐步得到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教学目标(即《标准》所说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1992年国家教委人事司、华东高师培训中心举办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提出了“中国公民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数学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目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安排了“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标(2011年版)》要求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苏科版《数学》每册教材在末尾编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大多数章节均设计了“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