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独特的复仇精神在国家法的纵与禁中不断地发展,并在文学故事中被集中地、艺术地反映了出来。本文则从古代经书与文人复仇论、复仇文学类型及复仇者精神共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独特的复仇精神在国家法的纵与禁中不断地发展,并在文学故事中被集中地、艺术地反映了出来。本文则从古代经书与文人复仇论、复仇文学类型及复  相似文献   

3.
复仇是人类许多民族长期盛行的习俗,也是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往往要涉及到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复仇者)行使复仇行为的动机、他(她)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4.
同情与宽纵复仇乃是古代中国礼教文化,人治社会的必然表现,首先,古代具有权威性的正史载录基本上是同情复仇和宽纵复仇,并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参照;其次,法礼悖左的焦点体现在复仇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它增大了复仇主题的反正统倾向,赞扬了个体以暴抗暴、伸张正义的精神;其三,中国古代的系列文学作品从人性的高度,揭示了传统社会中一些正直官吏的深层心理,反映了他们在不健全的法律下如何不违忤天理人情的努力及两难处境;其四,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古代复仇意识的浓烈与执着,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学正是基于深广的心理与民俗背景,其主题才会如此绵延广远。  相似文献   

5.
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由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法律伦理等诸般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文学的复仇主题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掘并阐释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从而发现一条中西复仇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古代帝王们要求臣下向自己个人负责 ,而不是向法律负责。于是复仇者们也就不需要“公民意识” ,而只要有适应人治社会的“臣民意识” ,犯了事也能保证减刑宽释。复仇文化与复仇文学作品 ,形成了自身系统的行为模式与表现技巧特征 ,而这些又启发了后者复仇者自觉不自觉地照此行事 ,援翰操觚者有选择地参照着描述铺张。礼法矛盾带给古代执法者困惑的机智解决 ,“人治”的特点还在于既顺情合理地违法 ,又自圆其说 ,使上下通气 ,对复仇默契认可。法、执法与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的形成及其诸多特点倾向 ,有直接的不可或缺的关系 ,如此对于复仇现象的一元化评定及复仇主题的精彩描述 ,使复仇事件及该文学主题生生不已。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运动复仇母题,屡屡展露着动物知恩图报,它们能机智地向恶人或其他恶的对象报仇雪恨,作为现实社会里浓烈的恩仇意绪一个别致的泛化折映,复仇与恩报所展示的人性之光和正义气概,在某产见的动物身上得到奇特体现,这是以肯定的形式来强调人与动物亲和给人带来了益处,母题既是对远古集体无意识情结的重温回归,又是其印证升华,作为人类的亲族,灵畜报主故事深化了文学对人的反思批判,拓展了复仇恩报模式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后,复仇文学主题展示的复仇逻辑对法的僭越,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此种与扩大化复仇相联系的是复仇失当与错位。也说明在复仇作品的整体流向上,更多地吸收了六朝时代社会事件中的有关雪怨伸冤正义动机、激愤情绪导致的报复扩大化影响。族刑连坐,既反映了古代血族复仇的残余观念和野蛮习性,又延续扩展了这种观念习俗,其于复仇文学母题构成了一种"正反馈"关系。古人对此曾有反思和批评。  相似文献   

9.
复仇这一题材内容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如此广泛、持久的表现,必定有其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苏力教授在《复仇与法律》一文中阐述了复仇制度的历史变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独到的思维方式。用文学文本揭示制度变迁是苏力教授独特的方法论,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章探讨了鲁迅复仇情结的根源和复仇思想的现实性,并对复仇情结所产生的学形象,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哈姆雷特》中复仇情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复仇提起整个故事;通过复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露主题思想;在复仇情节中,不同的人物构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复仇情节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丰富性格和个性特色。对这些的了解,有利于阅读者加深对《哈姆雷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但“复仇”并非《复仇(其二)》中的先行观念,而是在对前文本进行改写后,创造性生成的结果。在原型故事中“爱与牺牲”的主题同鲁迅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相悖反的背后,隐藏着鲁迅对具有摩罗精神的拜伦式文学资源与文学传统的批判继承;鲁迅通过形式上的诗化与内容上的主体性投射,达到了对前文本的浪漫新编;文本中复仇主题的生成有着内在逻辑,是一个由外部世界向内部自我进行回收的动态过程。无论了解鲁迅的个人创作风格,还是剖析时代的转换,《复仇(其二)》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察角度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裘利斯·凯撒》、《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中都有关于复仇的内容,通过对这些作品中复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作品中所暗含的道德价值观:或弘扬道德正义的高尚,或提倡法律原则的公平,或批评私人复仇的残忍。文章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有关作品,从法律的角度彰显其作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复仇是古今中外文学的一个恒常主题,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自所代表的文学、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其中《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方表现复仇主题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都是写复仇故事,但二者在复仇动因、复仇者心理及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复仇主题存在很多差异,二者在复仇主题方面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伍子胥复仇是中国古代众多的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的复仇故事之一。就目前可见到的材料看,记录其事的典籍很多,而且基本上都对其矢志复仇之事进行了歌咏或演绎,使得这一故事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其中,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在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梳理清楚了,更在情节增删中体现了赞美复仇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其实现复仇过程的描写中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复仇是人类社会实践历程中盛行过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发生,既英勇悲壮,又充满血腥屠戮的生命悲歌,也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恒话题。发掘和阐释复仇母题,显然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哲学意义。根据复仇主体的不同,复仇母题可归纳为"鬼灵复仇"、"血亲复仇"和"侠义复仇"3种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的现代变革得益于“写实”的兴起,文学进化观、“忠于地”等都是文学姿态调整的反映。文学向日常生活迁移。作为现代思想的结果,人的文学的生成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引领文学在回归自身的同时也走进了现代生活的深处。日常生活向度扩大了文学空间,提升了现代启蒙品格。同是表现复仇题材,不同作家的处理显然参与了因思想歧异而形成的文学方案和启蒙方式的并立。复仇凝聚了强烈的生命诉求。复仇成了消解焦虑的文化革命想象。鲁迅不失痛快和洒脱,巴金呈现了复仇的现代困境,汪曾祺现代主义手法的运用只是人类和世界的思想投影。围绕着“晦涩”的“看不懂的新文艺”的争论是思想和文学协商的又一范例。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6,(3):45-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铸剑》有着相同的主题——复仇。从对两部著作的复仇情节的对比、复仇主题的深层透视、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两位文学巨匠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演绎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复仇主题本身在两个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