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有光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项脊轩志》叙的是平淡琐事、但事细而情深;笔墨简洁、言近却意深;情绪悲愁,情深而意长。从《项脊轩志》看归有光其人其文可谓:情到深处归平淡平淡之中见至情。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历来对梅尧臣诗歌风格的评价,大都离不了“平淡”一语。最早用“淡”来形容梅诗的是欧阳修。他在《六一诗话》里说:“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又说:“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之后有严羽《沧浪诗话》:“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等等。可见“平淡”几乎已成历来诗论家对梅诗风格的共识。梅本人也提出作诗应“平淡”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本期《钟山》比起上一期来略显平淡。平淡自然也有平淡的好处,可以多些世俗温暖的情味:只要并非一味尘世的烟火气。  相似文献   

4.
蜩在《庄子》一书中多次出现,但只充当一个平淡的角色.然而其平淡却蕴含着生活的真意.这种哲学中的平淡往往是一种难以触及的深邃境界.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散文素以平淡、清新、自然、悠扬、缜密为特点,被誉为现代汉语的楷模。文章认为《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给亡妇》等为代表的经典散文,或是平淡朴素或是华丽绚烂,总是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格外扣人心弦。这种“淡淡的哀愁”美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也与作者的个性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已亥杂诗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相似文献   

7.
认识张齐华老师,首先是从2003年听他的《圆的认识》开始,今年又听了张老师的《认识分数》——获得2005年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第二名之后,我觉得张老师的课有了质的飞越。他的课有一种无比的震撼力,每个人都没想到枯燥无味抽象严谨的数学课竟能如此的“美”。张老师说课时引用了一句话“:朴素中追求深刻。”是的,但这种朴素不是最原始的朴素,是如文章的三境界中的“平淡——华丽——平淡”的最后境界,这种平淡不是开始的懵懂无知的轻飘如纸的平淡,是有了前面青涩的平淡、耀眼的华丽作了铺垫作了底蕴的平淡。这种平淡是有厚度的,是有重量的,是…  相似文献   

8.
5、6月出版的《山花》《作家》《天涯》小说总体较为平淡,尽管不乏新异之作,却依然让人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有感平淡     
《上海教育》2003年1月B刊关注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通过采访专家,全面解读“促进法”,帮助读者理清“促进法”如何成为民办教育未来的一大“利好”。而《民办高校闯三关》的一文,又让读者对民办教育的前途充满信心。这一组文章从两个角度,借给读者一双“慧眼”,让我们以更加专业的目光来看问题,更加理性的视角来思考问题。正如1月B刊“开篇”的标题,《上海教育》在读者心中已经从改版之初的绚烂归于如今的平淡。而这平淡是真实的、理性的、专业的,这平淡已经成为读者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王成 《集宁师专学报》2011,33(1):7-10,16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1.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七分,下语三分",是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又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语言,一些看似平淡的家常絮语,却于平淡之中见神奇。特别是《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能够使读者从作品中听出声音,看到人物的活动,进而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思想、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七分,下语三分",是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又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语言,一些看似平淡的家常絮语,却于平淡之中见神奇。特别是《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能够使读者从作品中听出声音,看到人物的活动,进而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思想、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之节选),是一篇独具审美意蕴的优秀散文,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七分,下语三分”,是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又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语言,一些看似平淡的家常絮语,却于平淡之中见神奇.特别是《红楼梦》的人物语言,能够使读者从作品中听出声音,看到人物的活动,进而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思想、性格特点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6.
苏轼以"平淡"为诗歌艺术的最高理想。其"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内蕴,在老庄辨证思想的基础上把万物的自然之形貌与体气之神理,"平淡"之形式与远韵之内涵结合起来。苏轼以老庄道家清静空明的胸怀观照万物,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老庄道家思想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的"绚烂之极"的"平淡"。  相似文献   

17.
吴伯萧《灯笼》一文的语言风格体现在三个方面:注重抒情语言的使用,特别是间接抒情,将自身情感寄托在景物、事件、道理及事物上;追求绝美的诗意,既体现文言的典雅,又体现现代白话文的通俗特点;朴质、自然,用平淡的语言叙述平常的事物,平淡地抒情。研究这些语言风格对《灯笼》一文的解读和教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词坛盟主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又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创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显示出"中和"之美。他的词《定风波》和《水调歌头》体现的平淡、超旷的境界,也与"中和"之美相融通。本文从作者的创作心境、情感和两首词的意境以及审美意义等方面来领悟苏轼词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20.
沈裕 《文教资料》2013,(35):47-49
《海上花列传》诞生于清末上海十里洋场,几度被埋没,却依旧掩埋不了众多知音的赏识与青睐.与同时期的狭邪小说及白话小说相比,其“平淡而近自然”的风格使它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分别从《海上花列传》的语言描写、人物刻画、叙事技巧等方面出发,试图细致呈现其“平淡而近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