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功 《出版广角》2013,(Z1):35-36
因得职业之便利,出版人为他人著述作序跋,堪称一种现象。在现当代出版史上,如张元济、鲁迅、叶圣陶等即有古籍整理与出版序跋集问世。只是,在今天的文坛学界,我们常见作者有攀附名人、借虎皮作大旗之俗念;作序者来者不拒、随意应付,更甚者则是廉价吹捧。甚至有作者代笔名人签字序文即出炉之事。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各得其便之意。两相呼应,序跋自然流于下品、面目可憎。这种时风,亦不免影响了编著之间"合则双美"的良性  相似文献   

2.
序文四篇     
浪得浮名,便引来不少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为书索序。不相识的,大多婉拒,因为对人不了解,只看文章,有可能弄出一篇评论,却难写出一篇序(即便做评论,也有必要尽多知道作者其人)。相识的,或缘于友情,或碍于面子,大都应承。(有人指出,一个作家如果到了一再为他人作序的份上,他自己也就气数将尽。我或许已经濒临此境?)虽属应酬文字,也不敢率尔操觚。我写序,只写我对所识之人、所读之文的若干印象,尽量不评论作品;作品的优劣,让读者去判断。这或许不是作序的正道,但我只能如此。选出几篇,读者看看,如觉还有点儿意思,我就…  相似文献   

3.
我不习惯给自己写的书作序。已经出版的,除了个别有前言作必要的交代,大抵没有序言。我愿意让它们像婴儿一样,光着身子来到人间,让世人直接看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回有点不同了。感谢张小影同志和李世凯同志,他们从我的各类作品中选取了这样一部分,汇编成文集。由于选编的  相似文献   

4.
我特别喜欢读书、藏书,但图书出版上的一些小事,却往往影响读书和藏书兴趣,这小事有三: 一、序言过长。时下有的书序言越拉越长,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许多书根本没必要加序言,  相似文献   

5.
“嫁衣”的分量孔章圣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其职业道德的崇高或卑劣,却直接关系到"嫁衣"的质量,甚至左右"他人"的前程与生命。"嫁衣"的原材料--作者的创作,是他们的心血、有的甚至是一生心血的结晶,成衣当然隐匿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嫁衣"的"工...  相似文献   

6.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做新闻工作二十多年了,可如今对业务上的一些事情却越来越不明白。试举几例:头条问题不知何时开始,报头下的那一块位置显得格外的金贵,不只作者关注,不少部队的领导也十分关注。按说,头条登什么,应由编辑部根据宣传需要、根据稿件质量来确定;作者可对自己的稿件提出处理的建议,也可对报纸头条进行评议。可如今却不是这样。一些同志稿子写得不怎么样,要头条的劲头却很足。或三天两头催,或多种途径“压”,有的甚至把自己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干扰编辑部的正常工作。有些报人也没出息,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把一些不够头条的稿子放…  相似文献   

8.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在基层常遇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本来不是该稿件的作者,却硬要在稿件标题下面也挂上自己的名字,作为真正的作者,是让他也署上名字呢,还是不让?请谢顾问给我拿个主意。84806部队战士辛宗友辛宗友同志:关于稿件的署名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困扰在通讯员心头的事儿。其实,这本来是件最简单不过的事,是谁写的稿子、谁拍的照片,就署谁的名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未来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却要挂上自己的名字;本来不是自己拍的照片,却要把自己的大名在真正拍摄者的名字之后(甚至署在首位)。有的稿…  相似文献   

10.
许多同行经常感慨:做了多年记者,写的稿子不少,但较高层次的获奖作品却没有。有的人甚至有过这样的遗憾:某某事当时自己也知道,但觉着没啥意思就没当回事,可某人写了却获了大奖。做记者能不能写出好新闻,其中的因素很多,全面认识自己所报道的领域,准确把握全省、全国乃至于全球的经济社会大局和发展趋势,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做了四十年文学图书编辑,应该说是有不少值得回忆、值得叙说的经历的。有的书稿,原是从自由来稿中发现的不到两万字的小说,我帮助作者重新构思,两度改写,历时半年,扩充成八九万字的小长篇;有的书稿,不仅是提出详尽修改意见,让作者改写数遍,而且还在定稿前由我亲自动手作了较大规模的删削、补写;有的书稿,由于文字太粗糙,我加工润色后,已不易辨认,只好让作者请人誊清后再稍作整理……然而所有这些我花费了巨大心血帮助编成的书,因为原稿的基础和作者的素质(至少在当时)较差,出版后没有引起多大反应,甚至连自己也懒得再翻看一遍。它们都没有给我带来荣誉,最多不过表明我还具有凡编辑均应具有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而已。真正为我平凡的编辑生涯带来一大亮色的  相似文献   

12.
郝连祥 《记者摇篮》2005,(10):13-13
《三人行漫笔》得以结集出版,受到了新闻界许多朋友关注和帮助,特别是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谢正谦主席欣然作序,此提掖后进精神令我们三位作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尤其是谢主席在序言中提出的“文章写给他人,但首先是写给自己”的观点,将成为我们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座佑铭。《三人行漫笔》专栏又在今年辽宁省新闻奖评比中被评委们评为专栏一等奖,更使我们受到鞭策。受《记者摇篮》编辑之邀,特将《三人行漫笔》从开栏到结集间的感受絮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上海各刊物的印数都很可观,不少外国朋友听到我们的印数甚至不敢相信他们的耳朵了。当时,有不少读者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刊物,甚至到处托人。笔者就曾在某大学新华书店用原价买了几本别人已用过的旧刊,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各刊的印数却明显地下降了,有的半年之中跌了五万,有的跌十万二十万。虽说印数并非衡量刊物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印数下降总不是一件好事。对于刊物印数的沉浮,在此发表一点想法。一、刊物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金眉 《现代出版》2001,(3):31-32
近来看到一则消息,讲的是季羡林等15位学者、作家状告中国物价出版社在其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系》中收录了他们的译作,却没有和他们打招呼,也没有经过任何授权,甚至还将译者的署名删除①。这起纠纷因涉及著名学者而显得突出。事实上,类似的事例在出版界并不少,只是因为有的图书作者未能看到或者不予计较而未起纠纷。将各类报刊或图书中的若干文章、文章片段或图片结集汇成书这一作品形式在法律上被视为编辑作品的一类②。这类作品的特点是:1.原作已经在图书或杂志上发表过;2.是多人作品的汇集;3.具有独特的编辑思路、编排体例和…  相似文献   

15.
不少读者尖锐地指出过,许多迫切需要的书籍在书店里买不到,而不少书却成年放在书店的货架上无人问津,甚至刚出版不久就从书店送到旧书店或者以折扣优待出售了。这种现象需要分析研究。读者买不到自己需要的书,有的是出版社的选题工作没有做好,或者由于出版周期太长等各种原因,还没有出版。有的是虽然出版了,由于订数太少,印数不能满足读者需要,或者由于分配不适当,造成此缺彼丰,需要书店内部进行调剂。自然,也有不少确是属于正常的供不应求。这里,调查工作不  相似文献   

16.
在通常的情况下,作者寄到编辑部的稿件,总是希望能够发表,当然也希望读的人越多越好。但是,编辑部收到的稿件往往是大部分不能发表,除了版面有限,无法登载那么多之外,主要是因为那些稿件没有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以文学作品为例,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等,大量的是一般化的平平之作。编辑看稿时,感到没有新意,不被这些作品所感动,如果发表出去,也不会感染读者。因而,这样的作品便不能和读者见面。我常常这样想,作者在创作这样的作品时,自己是否首先被感动了呢?自己在写这样的作品时,是否也象有的作家那样,被一种炽烈的感情所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作呢?可能不是这样。当然,有的作品内容很动人,作者感触颇深,只是文学功力不足而没有成功。但更多的并不是这样,而是对自己所写的事件和人物没有那么深的感触和理解。有些是硬‘憋’出来的作品,甚至是瞎编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为幕后无名英雄争名的文章似乎多起来了。就办报而言,版面上出现的是一批记者和作者的名字,而幕后为之修改、编辑、校对、检查,以至提供资料的人,常常是默默无闻。于是便有人提议在版面上署上责任编辑的名字。就作文而言,亦有不少文章系他人代笔,为此,笔者也曾撰文呼吁,应署代笔者、整理者之名,以尊重其劳动成果。这就好象许多年前,电影配音演员并不为人所知,而近些年来经过介绍宣传,他们的业绩也为人津津乐道了。让无名英雄从幕后转到幕前,这是无可非议的。近来有人撰文呼吁要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  相似文献   

18.
台港澳之窗     
在50~60年代,台湾的武侠书曾盛极一时,但没有多久,武侠小说热潮渐退,80年代跌至最低点。 为什么武侠小说冷落了呢?人们认为,不外乎是由于歌厅、游戏机等各种娱乐行业的兴起,武侠小说已不再具有绝对的娱乐功能优势;除了一些有名的老作者以外,过去没有重视培养写作人才,致使现在后继无人。后来有的作者力图改写成新派小说,而在思想内涵上却失去讲究忠孝节义的风范,文字上又损害了武侠小说令人陶醉的语言之美。个别作者甚至在书  相似文献   

19.
古书的书名     
今天,人们写作,一般的情况是先立一名,然后再动笔。而过去古人著书却不是这样,不管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往往不是先立一名,再写作。古书中有的没有书名,有的是书成之后才有书名的,有的是后人命名的,有的书  相似文献   

20.
“雕虫小技”辨沈昆朋时下出版的书刊,有不少粗制滥造,马马虎虎,而且习焉成风,读者讥之为“无错不成书”。打开书,只见文不对题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睦,甚至有的十来万字的书错误竟达100多处,连作者姓名都搞错了。读后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