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次回到老连队,在学习室一隅看到贴着“军报之家”标签的学习柜和里面存放的一摞摞整齐的军报,我便会感慨万千。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军报之家”的建立,有一个令我永远难忘的故事。5年前,我在连队当文书。由于喜欢写写画画,我对连队订的各种报刊很珍爱;尤其是军报,每一期我都要认真阅读,而且经常把看过的报纸用一个小柜子保存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资料。那时连队的军报比较少,每次我到各班发报纸时都要亲自交到班长手里,还要特意喊上一声“军报,这是今天的军报”,生怕大家不重视。但由于缺乏管理,一些战友看完报纸后随手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  相似文献   

2.
2006年1月,是解放军报创刊50周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无不感到兴奋,因为我从一个小学生,到军报工作了50年。50年来,我就是在军报的老领导、老编辑、老记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在首期《军事记者》出版前夕,记者走访了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邵主席曾在解放军报工作过21年,是军报的老领导,离开军报后,仍对军报的宣传和我们的军事新闻业务刊物十分关心。这次走访,记者当面聆听了他围绕办好《军事记者》和搞好军事新闻宣传问题,所谈的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  问:请问,您对《新闻与成才》改名为《军事记者》有什么看法?  答:《新闻与成才》改为《军事记者》,是件很好的事。《新闻与成才》从1985年由《解放军报通讯》改名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当时,我还在解放军报工作,…  相似文献   

4.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我与军报”征文活动结束了,6个月来,编辑部先后共收到460多篇来稿。作者当中有稚气未脱的新战士,也有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正在就读的大中学生,也有笔耕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其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覆盖面之广,都是本刊近年来所少见的。可以说这次征文活动是透过千千万万双普通读者的眼睛,对军报的形象进行了一次检阅!军报在读者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一、军报是我师在我们发表的征文中,许多是以“军报是我师”做为征文的标题的。这绝非偶然,因为1/3以上的来稿,都谈到了军报作为一位优秀老师…  相似文献   

5.
《解放军报》的老顾问、我的老领导王焰同志突发脑溢血于8月5日逝世了。  我是他的邻居,出事那天早上,还见他在窗前丝瓜架旁晨练,晚饭时便不行了,次日从医院传来噩耗。按说他年过八旬,算是高寿,但还是在认识他的人中引起少有的震动和长长的叹息。这恐怕不单是因为事出突然,更在于人们实在不愿接受这位半生坎坷却经常微笑的长者,从此在军报大院里永远消失。  从60年代王焰同志被迫离开彭德怀元帅身边,下到军报理论文化处当主编,我就在他领导下工作,生活也同在一个大院里。我一向认为还算了解他:“三八式”,早年在延安就办过…  相似文献   

6.
面授之页     
"我与军报"有奖征文活动启事为纪念于1956年1月创刊的《解放军报》诞生50周年,《军事记者》杂志拟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举办"我与军报"征文活动。如果您是一位曾在军报工作过的老报人,请您回忆一段在军报工作的难忘岁月,写一写那些曾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如果您是一位部队领导,可写一写您是如何利用军报指导工作的;如果您是一位基层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27日下午,军报通联部的领导和编辑们来到驻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警卫大队,与刚刚被武警总部授予“国宾卫士班”称号的警卫战士们进行座谈,虚心听取他们对办好军报和本刊的意见,畅谈学习军报和本刊的体会,下面刊登的是他们的发言摘要。我和军报一起成长肖德更;入伍10年来,在军旅生涯中与自己打交道最多的那就是军报了。它使我由一名社会青年成长为一名首都卫士,又由一名光荣首都卫士走上政治指导员的岗位。回顾这10年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与军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我的心目中,解放军报就好比军队大学校里一个无言的老…  相似文献   

8.
当兵近二十年,养成一种习惯:天天看军报。如果哪一天看不到军报,就像少了点什么。这个习惯不但使我长了知识,还使我学会了写稿。早在1984年,我在家休假。一天在县武装部看到军报发表了一条消息,是军委要求各级领导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通知,当时我便采访了我部老干部与五个直属连挂钩,开展“老干部为直属连讲传统,直属连为老干部送温暖”的活动,写了一篇《某军干休所与直属分队挂钩,两代人共建精神文明》的稿件,很快在军报头版发表,并配发了“编后”。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我都天天细读军报,结合工作实践学着给军报写稿,…  相似文献   

9.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0.
带血的军报     
我第一次见到军报,是在8年前。那时,我才12岁,还在上小学。我的家在山村,很少能见到报纸,乡下人也不注重看报。而唯独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能收到几份《解放军报》,那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他那时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收到大哥寄来的军报,我就美滋滋地读了起来。那时我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是比较注意报上的那些英模,还有部队上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每次看完报,我就把那些报纸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再等着大哥寄新的军报给我。有一次,有个同学要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换我的两张军报,我都没动心。上了初中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连…  相似文献   

11.
连续两年持之以恒地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心中早有目标,那就是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用手中的笔去打开《解放军报》和《火箭兵报》的大门,实现在两报上稿零的突破。98年入伍的我,就非常珍惜军旅生活,能有一种自豪的心情去阅读军报,并且养成军报每日必读的习惯,平时还爱阅读剪辑收藏,就连过了年头的老军报都爱掸去尘土拿来欣赏,从中感受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也萌发了学习新闻写作的想法。两年的义务兵生涯,军报新闻函授一直未能招生,无法参加学习,带着失望的心情只好以军报为师,《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的前身》为友,走自学…  相似文献   

12.
孔老夫子在回顾自己人生经历时说:“五十而知天命”,意在表明,五十,这是个成熟的年岁。我们的军报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已届“知天命”之年。我作为军内新闻战线一介老卒,自然回忆起军报对军区军兵种报纸的影响、引导和帮助。上世纪80年代末,本人曾在军报工作两年,既担任一定职务,当然应很认真负起责任,但在内心总感到是在军报实习,不论是值夜班,还是看稿,都是学习过程。1957年冬,本人,一个24岁的小青年调入海军报社,觉得办报高深莫测,内心有点怕。总编辑丁丕烈同我谈话,他说,办报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一个便捷的办法,就是看军报、学军报。两个小…  相似文献   

13.
每当翻阅那个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的刊稿剪贴本时,我就不由地心里一热,想起了我写作上的启蒙老师孙政委。孙政委名叫孙宗健,是我们医院领导干部中资格最老、最受医护人员尊敬的一位院领导。然而,自我干上爬格子这一行后,除非是严肃的公共场合,我都喊他为老师,时间一久,他对我这样称呼也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比叫政委更亲切。去年我当放映员那阵子,业余时间迷上了写作。不知熬了多少夜,用了多少本稿纸,一连发出120余篇稿件却无一个字变成铅字。这时的我思想动摇了:难道我不是搞写作的料?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我多么希望有…  相似文献   

14.
晏良 《军事记者》2005,(11):58-58
在军报读群中,我算得上幸福的:单位专门为我订份军报,每期都能读到。可以说,军报是我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5.
我对军报,对军报的编辑记,一直是心存敬畏、感激的。当兵11年,每天翻开军报,都保持着这样的情愫。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报光盘》出版发行快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军报光盘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称赞,受到军内外广大用户的好评。军报光盘被新闻出版署列入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规划项目,并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周新闻数据评比一等奖。继1956—1996年军报光盘发行后,军报又从 1997年开始,每年都制作发行单年版的光盘。 1998年军报光盘将于近期出版发行。两年来,不少用户通过使用军报光盘,切实感受到这一高科技成果的便利,纷纷来电来函来访,讲感受,谈体会。特别是一些新闻工作者使用了军报光盘后,更是异口同声地说好。为了让全军和武警官兵了解并共享军报光盘这一高科技成果,我们特选编这组‘“来自军报光盘用户的报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我以前是机要参谋,1993年有幸担当了军报评报员,承担起了向军报反馈读者信息的义务,1995年被解放军报社评为“读报评报先进个人”,同时被调往报道组改行做了新闻干事。几年来,逐渐由新闻方面的“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有近60篇评报稿件和百余篇报道见诸报端。实践证明,评报与报道相结合使我受益匪浅。我在实践中总结了结合评报搞报道的三个“招数”:一、瞄准靶心再放箭。几年来,每张军报我都一张不缺地收集,到年底装订在一起。每天认真阅读,对军报的每一个栏目都细细咀嚼其特点,并时刻注意搜集新增栏目。即使到基层采访或工…  相似文献   

18.
“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一句歌词,但却透露着真理的光辉。自从参加军报函授学习以来,领导和战友纷纷问我上报没有,这其中有期待,有关心,还有一些说不清的原因,可我的回答却只能是否定的,因为这是事实。而每每这时,领导们给予的多是鼓励,战友给予的常是安慰,从他们友善的目光里,我似乎找到了不竭的前进动力。于是我平时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抓紧新闻理论的学习,并常常深入基层采访。我相信在领导和战友的鼓励下,在军报教务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相信历经风雨之后终能见得彩虹…  相似文献   

19.
日记体新闻,即是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军报的《两会日记》是个老专栏,我上会10年,写日记5年。前年会上,一位总政领导曾亲自为我采写的"两会日记"出题目。今年我在组织上会记者采写稿件的同时,再次担纲"两会日记"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
军报通联部编辑王超志同志因病去世已经3个多月了。可每当想起我们朝夕相处、畅所欲言、切磋新闻业务的往事,我的心情就十分沉痛。他在疾病缠身十几年,身体素质极差的倩优下,仍为他所挚爱的新闻事业顽强工作,呕心沥血,表现了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可贵的人格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对于广大军报读者来说,王超志这个名字也许比较陌生。因为他在军报工作的十几年中,一直做着默默无闻的处理来信工作。据我所知,在这样漫长的时间中,他的名字在军报上出现总共不过10多次。然而,在这样平凡而又不容易出名的岗位上,超志从没有流露出无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