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问题提出《狐狸和乌鸦》一课中 ,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 ,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 ,给狐狸戴上“狡猾”的帽子 ,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预设框架 ,学生畅所欲言 :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 ,最后使乌鸦“动心” ,受骗上当 ;有的说狐狸很“聪明” ,而且很有“坚持性” ,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 ,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 ,由向乌鸦问好到…  相似文献   

2.
[案例]:《狐狸和乌鸦》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师:嗯,狐狸的确很狡猾!生:我认为乌鸦太爱听好话了,如果乌鸦不那么虚荣,再狡猾的狐狸又能怎样呢?所以不能怪狐狸。师:有道理!是呀,狐狸狡猾是出了名的,谁叫你不提防着点呢?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因为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从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师:(无限欣喜)太好了,真是与众不同呀,很有创意。…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狐狸和乌鸦》的公开课,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三处值得商榷,有待修正。一、导入不当这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屏幕显示课文中的插图,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狐狸和乌鸦是两个怎样的动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说“狐狸是一个狡猾的动物,乌鸦是一个爱虚荣的动物”。教师作了肯定后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很显然,这样导入不当。因为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就给文本中的狐狸和乌鸦分别戴上了“狡猾”和“爱虚荣”的帽子,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体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不应…  相似文献   

4.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课文已初步学完了,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读后的感受。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使乌鸦受骗上当。生: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它小动物。师:是啊,狐狸的确很狡猾!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我为了上公开课,在两个班试教二年级课“狐狸和乌鸦”,课程按照老师设计的流程进行,学生通过读课、思考、表演,都认为乌鸦爱听好话,上了狐狸的当,狐狸很狡猾,是一个坏蛋,课已接近尾声。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师教《狐狸和乌鸦》一文时,讲解根生动提问有启发性,学生学得有兴趣发言踊跃。如教到“他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时,老师问;“这时乌鸦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学生有的说;“这块肉是乌鸦飞了好多地方,费了好大的力气找来的,所以他很高兴。”有的说;“有了这块肉,他的孩子就有吃的了,所以他心里很高兴。”可是当教到“(狐狸)抬起  相似文献   

7.
例一: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课文第二节是这样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她的孩子们找吃的。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学生自主学习后有的说:“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为啥不到窝里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她?”  相似文献   

8.
一天,狐狸出去找食物,看见乌鸦站在高高的大树上,嘴里又衔着一块肉,狐狸很想吃肉,馋得流下了口水。这次,狐狸更狡猾了,他知道“骗乌鸦唱歌”已经不管用了,他又想出用给乌鸦讲笑话的办法骗肉吃。于是他对乌鸦说:“乌鸦小姐,乌鸦小姐,我给你讲个笑话吧,你一定会很开心哟!”乌鸦斜眼瞧瞧狐狸,没有睬他,狐狸讲起了笑话,刚讲完,乌鸦就笑了起来。肉掉下来,被狐狸叼走了。 乌鸦非常气愤,她紧紧跟着狐狸,一边飞,一边对狐狸说:“狐狸先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有位年轻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当引导学生理解中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问学生:“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谁的更漂亮?”好几位学生都说:“当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可这时却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乌鸦的更漂亮,因为我喜欢黑色。”老师先是一愣,随即迫不及待地挂出课前准备的乌鸦和麻雀图,引导对比:“你们看,麻雀羽毛呈淡褐色,  相似文献   

10.
倪红琴 《教育》2014,(9):48
正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不应缺少道德判断续写《狐狸和乌鸦》是小学作文中的老题目,从二年级学习课文《狐狸和乌鸦》开始,这篇作文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小学中高段的写话、小练笔、习作等训练形式中。从笔者执教的情况来看,学生笔下的狐狸越来越狡猾,狐狸讨好乌鸦的话越来越肉麻。有的狐狸说:"乌鸦女王,您的歌声甜美动人,您是森林里当之无愧的歌后,百灵鸟都望尘莫及。"有的狐狸说:"亲爱的乌鸦,黑色是永远的流行色,您  相似文献   

11.
保卫童心     
正这是小学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师正在讲《狐狸和乌鸦》的文章,课堂进行得很顺利。狐狸用自己的甜言蜜语骗到了乌鸦,乌鸦一张口,小曲还没有唱起来,嘴里的肉就掉了。狡猾的狐狸衔起大肉,高高兴兴地走了。孩子们说,千万不能做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否则很可能会失去一切,可怜的愚蠢的乌鸦就是例证。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让孩子们设想,假如乌鸦再次见到狐狸。乌鸦依然在树上,乌鸦的嘴里又有了一块肉,故事会怎么发展。  相似文献   

12.
骗人的后果     
自从上次狐狸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后,很是得意洋洋,一直盼着再有这样的机会。有一天,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在一棵大树上休息时,正好又被狡猾的狐狸看见了。狐狸跑到那棵大树下,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大哥,你怎么有空来这里玩呀?”乌鸦看了一眼狐狸,没有吱声。可狐狸并没有放弃,假装高兴地说道“:乌鸦大哥,你以为我会吃你的肉吗?我再也不会的啦!自从上次吃了你那块肉以后,我每天都追悔不已啊!”乌鸦拍了拍翅膀仍没有作声。忽然,狐狸大声说“:乌鸦大哥啊!我爷爷奶奶都卧病在床,这一次我是为他们才出来寻找食物的,如果没有食物给他们吃,他们会饿…  相似文献   

13.
寓言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是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常常先入为主,一开始授课就给故事中的角色贴上感情标签,或被同情、被赞扬,或被批判、被憎恶,几乎是强制性地将学生的思维囿于同一模式内.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九义”第三册).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说,“狐狸是个狡猾的家伙,专干坏事.”“乌鸦长着黑黑的羽毛,不漂亮,叫声难听死了.”接下来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得出结论:“乌鸦不自量力,爱听奉承话,上了狐狸这个坏东西的当.”这样教学从解决教学难点来看似乎无可厚非,但从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看,这样教学寓言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一节县级公开课上,聆听了一位教师对《乌鸦和狐狸》(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一课的教学。该教师运用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狐狸的狡猾,深刻领悟了“听信别人的奉承话就会上当受骗”的道理。整堂课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都处在对狐狸的谴责和憎恨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想象极富于现实性。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体裁的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在近几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也经常在探讨:如何根据童话作品的特点来进行童话教学.呢?根据童话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必须教法因文而异。我在童话作品的教学中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就童话作品的特点及教学方法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故事幻想性童话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幻想性。童话虽然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但其本身是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虚构出来的。因此,学生在学童话时,他们的思维活动必然会很自然地被作品内容带入一个幻想世界中。如《狐狸和乌鸦》讲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学生在学时一定会醉心于一连串的想象中:真有那么狡猾的狐狸吗?真有那么爱听奉承的乌鸦吗?……教学时,教师可让小朋友想想:狐狸为什么要对乌鸦说那么多好听的话  相似文献   

16.
赵挚 《湖南教育》2005,(18):19-19,22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光是一种时尚口号.它已内化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出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可喜景象,但在前进中。我们也有困惑:学生的独特感受真是无奇不有:教《雷锋日记》一课.有的学生说“我不想当雷锋那样的‘傻子’”;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有的学生说“这只弧狸真会想办法.我想向它学一招”,面对学生的这些感受,教师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7.
提示:乌鸦找到了一块肉,狐狸想从它嘴里把肉骗出来。想想看,狐狸会用什么办法让乌鸦张嘴呢?自从狐狸上次骗走了乌鸦(yā)的一块肉,一直良心不安;而乌鸦也很后悔听了狐狸的花言巧语。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香喷喷的肉,正喜滋滋地准备叼(diāo)回家喂给宝宝们吃,可不幸的是,途中又碰上了狡猾的狐狸。乌鸦连忙停在了树上,躲在了树叶下,想躲过这场“灾难”,可是,这一切哪里能躲过狐狸那机灵的眼睛呢?狐狸看了,心想:上一次,我骗走了乌鸦的一块肉,一直很不安,所以,这一次,我绝对不能再骗了,可是嘛———看着这么香,这么好吃的肉,得不到手……唉!就…  相似文献   

18.
孟继高 《湖北教育》2000,(12):28-28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我喜欢乌鸦,乌鸦很好玩。” “狐狸很聪明,我很喜欢它。”  相似文献   

19.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 ,有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 ,当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 ,问学生 :“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 ,谁的更漂亮 ?”好几位学生都说 :“当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这时却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 :“我觉得乌鸦的羽毛更漂亮 ,因为我喜欢黑色。”老师先是一愣 ,随即迫不及待地挂出课前准备的乌鸦和麻雀图 ,引导对比 :“你们看 ,麻雀的羽毛呈淡褐色 ,而且有花纹、有斑点 ,乌鸦全身黑乎乎 ,谁漂亮呀 ?”经老师这样一强调 ,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包括刚才那位觉得乌鸦羽毛更漂亮的小男孩也撅着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