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本文探讨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口号的形成,进而论述了在这一基本口号的指引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战略方针的确定以及“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伟大构想的创立。这一伟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为之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时下 ,被冠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革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予以实施 .新课程在理念、教材和评价上 ,不妨换一个视角——从新课程评价理念窥视新高考数学试题 ,我们会理智地发现 ,作为选拔性考试 ,“甄别”仍是其基本功能 ,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已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本文试着对其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一、突出体现思想和智慧的“知识与技能”在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心理变量中 ,“知识与技能”是智慧因素 .新课程评价突出了体现数学思想和智慧的“基础知识与基…  相似文献   

4.
王祖林  黄义武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1):102-103,111
张伯苓“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是爱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本质体现。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痛矫时弊,育才救国”的教育目的;“五项训练”的“公能”人才培养目标;“土货化”的实用主义办学方针。这一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是:立足国情,结合社会需要办学;与时俱进,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人才;勇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理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欣赏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6.
段风华 《神州学人》2005,(11):14-15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点评处于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时,曾引用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开头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如果狄更斯见证了当今中国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他或许还会加上一句更令人兴奋的话:“这是一个加速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善治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治理现代化形成了一种复合式的动力结构。中国治理现代化采取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改革经历了三个重心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治理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其根源在于始终坚持人民民主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8.
黄厚江老师在“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了《黔之驴》一课.在之后的讲座中,黄老师阐述了他的“本色语文”观点,提出了“朴实的课堂”这一理念.他认为“朴”就是简单,而“简”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一些片段来欣赏黄老师本色语文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9.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圆满成功,充分彰显了教育战“疫”的中国智慧,研究认为教育战“疫”之中国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制度智慧,即以教育制度优势为照明弹,点亮教育战“疫”主阵地;二是中国政策智慧,即以政策为指挥棒,为教育战“疫”整体规划提供指导;三是中国方案智慧,即以实施方案为冲锋号,指挥教育战“疫”由规划冲向实践。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智慧的传承接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有效筑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和理念根基;二是用实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势能;三是聚焦师生数字素养培育问题,科学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配套政策;四是关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分层设计教育数字化的整体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对落实“两基”和“两全”起到巨大作用。但是,这一课程体系与课程现代化的标准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还很大,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课程类型等方面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和改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次改革是建国以来理念最新、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2.
汉传佛教僧团作为一个善于管理的宗教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融古通今的管理智慧,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戒为师”的管理制度,“六和敬”的管理原则以及“弘法利生”的价值诉求等.其中,“同体共生”的管理理念贯穿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发展的始终,“以心为本”的管理模式彰显了佛教强调修心的管理特色,“以戒为师”的制度保障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前提,“六和敬”的管理原则是汉传佛教僧团管理的关键,“弘法利生”的价值目标是汉传佛教僧团组织管理的灵魂,这五个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在汉传佛教僧团管理中的生动体现,对当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畅 《华章》2012,(24)
改革开放,已阔步走过三十多个春秋,相对于几千年的苍茫人类历史,这看似短暂的一瞬,却奠定了中华前行的永久基调.面对曾经的质疑,如潮的阻力,改革开放用无可争议的事实向国人,向世界表明唯有改革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唯有开放才是完善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开辟者,在这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方向,速度等方面,邓小平用他的卓越智慧和果敢魄力,带领中国勇敢前进.  相似文献   

14.
“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概念,是师生双方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与交流,意味着教学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时刻挑战着教师智慧的充满随意性的课堂里,合理“生成”的关键在于精心“预设”,重点在于把握住“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预设”、“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以及“对教学情境的预设”这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其思想解放和改革意识可追溯到上世纪 60年代初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提出的“好猫”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子,这位轴心时代的轴心人物,对于中国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对于后世中国文化之影响,最突出的要体现在“中和”的智慧了。中国文明在其发轫处,便体现了浓厚的“中”与“和”的智慧。比如《尚书》、《周易》等先孔子时代的元典,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而到了春秋末期的孔子,全面继承并进一步阐发了这一“中和”思想,从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这些思想都在《论语》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如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和而不同的修身理念、述而不作的文化观和时中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7.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描绘了振兴中华的宏图,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听,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向十亿炎黄子孙发出了暮鼓晨钟般的断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适应改革开放各条战线人才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历史教材改革频繁而幅度较大。尤其是进入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改革用广大师生的话来说,是“面目一新”。而这“新”就“新”在立足于素质教育,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上。立足于素质教育,就使历史教材的改革出现了质的...  相似文献   

19.
恽秋霞 《中学科技》2022,(3):18-19+15
<正>飞龙实验小学是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设计和建造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我校引申出“绿色智慧”课程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启迪智慧”。基于学校“绿色智慧”课程的顶层设计理念,数学学科主要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两个层面来建构绿色智慧课程。通过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程度与阶层嵌入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社会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改革开放初期,当“制度”先行变化,高等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呈现出一种双向驱动。知青返城与高等教育改革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返城知青”是切入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性历史客体。教育的“拨乱反正”给了返城知青重塑文化资本的机会,教育考试制度的恢复使得其“再知识化”有了体制化确认的渠道。返城知青“再知识化”的自为建构过程可分为纵向教育系统的“高考”和继续教育系统的“成教”两部分。将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教改革与返城知青的文化资本重塑联系起来,对于理解当代中国“制度—教育—社会”三者间的张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