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古镇旅游不断升温.旅游业在给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矛盾.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运用田野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价了古镇旅游社区参与的现状,分析了社区参与与古镇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及问题缘由,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古镇旅游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旅游购物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磁器口的实际特点,对其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市场管理以及旅游购物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并在查阅大量文献和案例的基础上,对磁器口旅游购物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对磁器口进行了商业现状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磁器口进行了古镇旅游心理商业容量研究,探讨了古镇旅游心理商业容量的指标体系,计算出了磁器口古镇旅游心理商业容量为6.09hm^2。认为磁器口古镇商业化并未过热.并对结果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旅游购物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而旅游购物却始终停滞不前,发展情况与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在总结前人研究旅游购物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磁器口的实际特点,对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商品市场管理以及旅游购物发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并在查阅大量文献和案例的基础上,对磁器口旅游购物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性需求成为引领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潮流,旅游景区可以通过体验营销活动来满足游客的新需求.文章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运用ASEB栅格分析,总结磁器口古镇现存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进一步分析古镇体验旅游中游客的消费需求,并提出相应有效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6.
古镇的文化旅游特性,使得它成为体验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庆人生息繁衍的空间,重庆古镇的格局最能体现原始的巴渝风情,其建设内涵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心生乏味和压力,人们渴望过一种回归自然、贴近传统的朴实轻松的简单生活,寻求与现实生活相悖的补偿。通过利用旅游者的怀旧心理,在发展重庆古镇时突出“古”、“旧”,既符合古镇特点又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不失为一条促进重庆古镇旅游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伴随着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西南各个古镇发展的重要动力。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但当前国内对古镇的研究几乎很少与旅游形象塑造等方面相结合。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利用IPA分析方法,对磁器口现有的旅游形象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践、量化的角度分析磁器口古镇旅游形象的优劣势所在,给予磁器口今后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天水市麦积区街亭古镇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古老、人文景观奇特而著称于世。天水街亭古镇在旅游发展初期即定位为以三国文化为主,使其在旅游业之初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这种单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形象定位在促进其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高质量的发展。因此,深入解读街亭古镇文化特色,将其置于更大的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从而对其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定位,是确保街亭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的重大惠民政策,对古镇旅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对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产生作用力。本文将江西富田古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精准扶贫政策对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的作用。在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基础上,对富田古镇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实行SWOT分析,了解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中,精准扶贫政策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深化富田古镇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精准扶贫政策在文化旅游古镇品牌建设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造血"式扶贫,即通过发展富田古镇旅游产业为贫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发展农业和手工副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打造文化旅游古镇品牌。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古镇"开发热"旅游热"申遗热"日渐升温,古镇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古镇的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促进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支点。但是在对古镇的开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和居民的态度,致使当地社区居民没有机会参与到旅游服务等活动中,从而在心理上抵触当地旅游的发展。以黄姚古镇作为对象,研究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建立旅游影响监测机制等相应对策,旨在促进古镇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旧州屯堡古镇地处安顺屯堡村落群的中心区,其保留了活态的文化事项和特有的文化符号.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不仅限于资源本身,还受到区位条件、发展时期、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政策措施以及周边开发情况等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旧州古镇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认为旧州古镇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意义,能使安顺旅游空间布局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能全面提升安顺旅游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注重文化创意是当代旅游发展的特点之一。许多文化遗产正凭借着"文化创意""生活化艺术品"等方式进行着"文化重构",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龙潭古镇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镇",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创意化"旅游开发方面后进力不足,面临着缺乏人才、旅游文创产品单一、宣传方式有待创新等困境,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古镇所在的社区参与方式、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万延 《时代教育》2012,(13):63-64
如今,古镇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和类型,并受到众多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古镇以它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地域风情的差异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与研究价值。本文以大邑县新场古镇为例,着重在对古镇修复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有意识的对古镇已有的人文风俗与建筑特点进行保护性开发,在提升古镇的旅游价值外,注重和大力宣传其古老的历史文化。防止对古镇的过度开发,使古镇失去独特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4.
赊店古镇于2007年6月11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价值较高.但目前在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赊店古镇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赊店古镇旅游资源情况、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赊店古镇旅游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历史文化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既能守住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又能促进古镇经济的发展,发展旅游业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基于对扬美古镇的旅游开发价值、现存问题和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的分析,提出以扬美古镇为龙头,发展南宁市江南区红色旅游的建议,为作为历史文化古城与革命老区的南宁打造成广西红色精品旅游地添砖加瓦,有利于提升南宁"文化软实力"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镇旅游经历了起始、发展到成熟的三个阶段,国内古镇旅游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古镇历史文化、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上。古镇旅游开发主体的不同,开发模式也不同,文章通过比较国内外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分析了古镇旅游同质化明显、古镇的旅游超越了环境承载量、古镇的文化和原真性受到破坏、商业气息过于浓厚以及产品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古镇、创造性地开发古镇,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突出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避免同质化,充分考虑游客旅游需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古镇旅游始于80年代的周庄,其后迅速带动了江南以及其他地方古镇旅游的发展。然而古镇旅游在带给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出现了大量破坏当地文化生态的现象,使众多古镇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古韵"。绵阳作为四川第二大城市,古镇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至今尚未进行商业开发,本文以绵阳古镇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绵阳古镇旅游资源及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文化生态角度提出了绵阳古镇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湘西古镇旅游开发研究入手,以龙山里耶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国内外古镇旅游开发研究现状、相关理论作了概述;其次,对湘西古镇的演变、地域空间特征以及旅游文化资源进行评价。再以,湘西古镇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特征、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偏好分析与资源评价进行调研,对于湘西古镇的客源市场以及游客偏好进行一个大致的分析,为湘西古镇旅游开发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古镇旅游热的兴起,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也逐渐发展起来。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古镇的旅游现状,然后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古镇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发展旅游的优劣势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镇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与此同时,它们多数坐落于乡村地区。因此,本文立足于古镇古村旅游对其所在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积极,探讨古镇古村遗产旅游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且认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将古镇古村旅游发展与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旅游区环境改造整治与周边乡村村容整治结合,并通过社区居民参与当地古镇古村旅游开发活动,于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