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当前哲学教育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必须强调坚持哲学的客观性原则和实践精神,让每个人在创造中寻找人类发展的新价值,从中实现个体自身价值;以研究社会和人生重大现实问题为主,并与人的日常实践行为和生活意义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凸现哲学的概括、批判和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以科学哲学为基础,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代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高级,活动类型越来越繁多,人们似乎终日忙于介入实践活动中,却忘记运用马克思哲学实践价值观审视自身的实践活动,导致一些实践活动过于盲目,阻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价值的当代阐释,是用当代理念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哲学实践观及其对当下社会人全面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是继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存在着“领域哲学”丛生和“体系哲学”多样化的两个基本方向。发展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精神动力论、知识决定论、实践哲学等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哲学、类哲学、大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体系,都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价值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特性,价值哲学应体现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统一。价值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到逐步全面、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两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是达到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高度统一的理论成果。实践导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导向性功能既表现为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上,又通过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导向,成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现实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价值哲学的研究,不能离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问题是马克思价值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实践思维方式理解的人的价值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价值的本性。在此基础上的人的价值表现在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但主要是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人的价值的本质,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缺失",使得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断遭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的质疑而陷入严重的价值危机.剖析"缺失"产生的根源,重估就显得格外重要.重估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目的,就是要重新阐述教育哲学对教育者的理性发展和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教育哲学应当深入到教育实践和广泛的社会与生活实践中,追问、反思和批判,澄清教育的价值,从而使教育实践和人的生活方式趋向于完善.  相似文献   

7.
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缺失”,使得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断遭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的质疑而陷入严重的价值危机。剖析“缺失”产生的根源,重估就显得格外重要。重估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目的,就是要重新阐述教育哲学对教育者的理性发展和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教育哲学应当深入到教育实践和广泛的社会与生活实践中,追问、反思和批判,澄清教育的价值。从而使教育实践和人的生活方式趋向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颠倒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西方政治哲学,这种颠倒基于政治实践的价值批判,始终指向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与传统西方政治哲学以人性假设为思辨起点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得益于哲学-人学变革,以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为契机,通过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哲学批判、共产主义理论的确立及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将政治哲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汲取西方政治哲学的精华,生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批判与反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在诞生之初就与实践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后的教育学因遗忘了实践哲学而走入了迷惘之境,同时也因实践哲学的复兴而走向新生。面对西方实践哲学的复兴,当下的我们该如何让教育学说中国话?为此,本文在阐述中国哲学和“教育学”的实践特质的基础上,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对中国的教育学进行了批判反思,以为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0.
“类哲学”是从人们的价值存在、类生命本性入手 ,探讨人的社会历史存在本质的理论成果 ,它要求人们只有从价值层面上去关注人、理解人 ,才可能真正在哲学中把握住“人”。所以它是提示了现实的人的价值及其未来解放的“真正的哲学”,也是在现代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类哲学”的提出对我们重新理解“哲学”、“人”的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实践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刑法典中确认罪刑法定原则首先应该从法哲学中找理论根据。我们通过对法的形式要素以及罪刑法定原则理论渊源的分析,将法的形式合理性作为法哲学的一项原则加以提出,从而使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的苦乐观。明代理学虽然是对宋代程朱理学的继承,但是在对“乐”的看法上又有所差异。与宋代程朱苦乐观相同,明代理学家们如曹端、薛瑄和胡居仁等也用“天理”来诠释“乐,”也认为“乐”是心中“纯粹天理”境界,但是由于他们比较注重人生实践,对于宋代理学家们要求“格”那无穷无尽的“天理”感到既不切实,又有脱离人生的感觉,于是明代的理学家们大都把“理”诠释为“当然”之则。故而他们心中之“乐”主要是与所当然之“理”合而为一境界中所体会到的无忧与心安。  相似文献   

13.
新都市小说通过对当代都市生活的聚焦,直接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嘈杂纷乱的文化经验和欲望体验,确立起欲望化的叙事法则,从而使日常生活的经验成为了新都市小说写作的一个基点。新都市小说所要探讨的是有诗意有价值的日常生活,这种价值和意义是在哲学存在意义上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把握和创作,新都市小说显示出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向度。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通过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他"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创办,曾活跃于山东、江苏一带,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创始人周太谷及各代传人在前人基础上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阐发,自知生、养生、全生三个层面上形成了本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丰富了传统格物致知说的内涵。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不仅在内涵上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在理论上也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提到了生命哲学的更高层次。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拉康的他者理论产生过很大影响,它促使我们将目光从主体需要转变到主体的行动或欲望上来。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一种消极性,因为任由主体欲望的释放,只会使得我们之间的交流距离越来越大,从而容易割裂我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最终走向他者的反面或瓦解他者。哲学践行这一新的哲学范式,可以弥补他者理论的这种不足。我们可以通过一种逻辑分析,给出他者介入我们实际生活的哲学践行式的可能路径,从而使得哲学研究回归到人的实践本性上来。  相似文献   

18.
《慢》是昆德拉小说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作品,因此技巧的运用显得更为重要。他的作品一贯带有很强的哲理内涵,《慢》也不例外。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运用梦幻叙述、反差对比、游戏讽刺等艺术手法,其目的是对人类的存在处境进行思考,以发现此前从未发现的存在图景,从而引起人们对现代生活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人民大众的一种口头创伤,是人民大众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经验,教训,知识和生活的总结,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哲理和科学性的语言艺术形式。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谚语。作为语言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英汉谚语在起源,类别及语言特色上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反映了操两种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在语言艺术的创造中有很多共性。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the pedagogical value of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for helping make an ‘event’ of thought, with a view towards fostering deep learning in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theory and criticism in a second langua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ative role of bodies, humour and creativity alongside an expanded trans-personal concept of ‘educational life forms’ that stretches out to include an affective assemblage of inhuman elements (such as art and technology), I explore how 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ical models provide a ethical alternative to corporate, Confucian and Cartesian models otherwise inhibit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modern Sino-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