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着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不断发生重大变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发展的网络联系不断增强,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同时,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城市作为重要的经济单元,在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推动着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3.
翟志龙  王晓燕  李岁有 《学会》2001,(10):15-17
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提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为西部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柴达木的开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柴达木是海西州的主体,是青海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国家和全省未来的规划思路中,将会处在更为有利的位置,这无疑为柴达木的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4.
5.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统计资料 ,运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来评价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实力 ;在此基础上 ,对各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是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发展是意在满足人类需求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一系列广泛的活动 ,是以福利需求为目标 ,通过实践引导特定自然、社会系统向更加均衡、和谐和互补状态的定向的动态过程。可持续发展是 2 0世纪人类全面认真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行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 ,开始得到世界各国共同认可 ,并作为一个基本准则运用到各种经济计划、发展规划以及区域治理、全球合作领域之中 ,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西部大开发就…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乐章中,不断增强的社会活力是其中灵动的旋律。为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怎样的画面,依靠什么来激发活力,在激发活力的过程中如何调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10.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不同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实质是加快西部地区人民求富发展的大开发,通过对土地、荒山、矿物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西部地区人民尽快地增收求富,与东部、中部地区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要顺利进行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其目的,必须从西部地区的实情出发,要处理好开发求富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求富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在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韩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雪明 《科学学研究》2004,22(3):284-289
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造船工业的兴起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韩国造船工业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零点起步,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年造船产量超过欧美传统造船强国,并在90年代几次取代日本而居世界第一位。本文着重分析韩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状况,探讨韩国造船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若干促进因素,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寻找国外借鉴。  相似文献   

13.
持续创新与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惯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认为各类创新角色在认知上的心理障碍是形成企业惯性的深层次原因。借助马斯洛的标签化理论,文章从注意中的标签化、感知中的标签化、学习中的标签化、思维中的标签化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而认清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分析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有助于企业克服企业惯性的影响进而实现持续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匡辉 《大众科技》2013,(1):96-97
文章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技术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以创新作为驱动力,提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政府机构应该加强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陈彬  赵晶 《科技与管理》2005,7(3):12-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去寻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规约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技术创新成为一种“惟经济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这也使技术创新活动陷入了空前的价值困境。要走出价值误区,技术创新就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摄下进行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17.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67, the estimates of the US Panel o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Charpie” Panel) on the cost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been widely quoted and almost universally accepted. However, two later studies, by Edwin Mansfield and by Statistics Canada, have found that R&D accounts for a far greater proportion of total innovation costs than that suggested by the Charpie Panel. The Canadian study may be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for medium-sized industrial nations since it is likely that the costs of commercializing the results of R&D are affected by the size of the potential market or field of util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 The results of Mansfield and Statistics Canada imply that governments, in their encouragement of innovation by supporting R&D, have been following a better strategy than perhaps they knew.  相似文献   

18.
金融发展的内涵包括金融规模、银行业结构、金融生态环境3个主要方面,从这3个角度剖析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衡量各省份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不同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基于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全国范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静态面板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且发展水平为东部中部西部;(2)发展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技术创新;(3)股票市场的发展相比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技术创新;(4)银行业竞争程度越低越不利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5)信用环境的改善能够显著推动技术创新;(6)外资投入带来的技术外溢未能被当地企业"消化吸收",且这种作用在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孙铭 《学会》2003,(7):8-9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总结十三年的基本经验时强调指出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结合工作的实际 ,我认为 ,改革也是学会的强会之路 ,是学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学会发展中的问题。在学会改革中 ,要注意“三个坚持”和“两个原则”。一、“三个坚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与落实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科普性社会团体 ,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全国…  相似文献   

20.
从生成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实现是以社会作为基础的,它存在着一个社会生成过程。技术创新的社会生成包括创新价值的社会认同、创新资源的社会整合、创新风险的社会分摊三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