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曾读过很多图画书,可是很少审视这些图画书中所隐藏的内容,也许是读文字读多了,总觉得文字才是故事情节的推动主线,但看了这套经典的图画书指南,我初步了解了相关的图画书阅读技巧,才知道为什么一本薄薄的图画书能值得细细品味,当我在书中再次阅读曾经读过的图画书时,我真的发现了以前忽略的一些情节、细节……在童年也读过几本"小人书",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很清晰地记着那些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悖论     
读书有成本,这就是读书所占用的时间。如果一本书既不能带给你乐趣,也不能带给你启发,那不如把读书占用的时间用于打牌。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读物的选择可是带有悖论的难题。你没有读,怎么知道这本书怎样呢?你要读过以后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可是你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又凭什么去决定读或不读这本书呢?克服悖论的办法有多种。比如说,选经典名著。所谓“经典名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好多人已经读过,读过以后觉得很值。比如说,看书评。书评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有人…  相似文献   

3.
品读     
<正>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以上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其著作《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 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看过多次,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相似文献   

6.
童年的阅读     
上了中学,作业增加了那么多,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等着我们,课外阅读的时间明显比小学时少了吧?想在这最短的时间有最大的收获,读什么呢?这就是老师、家长为什么总让我们读经典的原因。其实经典并不都是那么遥远,那么难懂,作家梅子涵的这篇文章会让你对经典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哦!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  相似文献   

7.
对于我,一个初一学生,有趣的事莫过于上英语课了。记得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老师教我们一些“早上好”、“你叫什么名字”等日常用语。虽说我那一节课没怎么学会读,但我听着老师读,觉得很有意思。而且那些英文字母,写法也特  相似文献   

8.
刘定中 《湖南教育》2014,(12):62-62
姜贻斌比我年轻十几岁,但我们认识几十年了,也算是老朋友了。他写的小说很多,不过我读过的却很少,啊,不只是他的小说,坦白地说,二十几年来,那些闹得遍地花开的长篇小说我都没读,大概因为我只爱在业余时间读点写点散文诗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9.
<正>作家万方曾感慨:"阅读是真正的快乐。今天能让人快乐的东西又有多少?"我们的课本,几乎篇篇都是精品、经典,但许多学生却不愿意读,而那些被视为文学垃圾的网游文学、流氓文学的书却吸引了不少学生,原因何在?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我们还存在一些误区。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解课文时往往把经典"大卸八块",分析成高考的现代文阅读,用了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主题思想……阅读的趣味全无。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     
我可不知道你读没读过文学名著,或者读过多少文学名著。不过,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水浒》等你肯定听说过。多读文学名著最好,如果自己不喜欢读,大人们又非得让读怎么办,我给你出个主意,你就说,我小,我读一点点。其实呢,这一点点就是要了解一些名著的大概意思。大概意思由谁来告诉你,还用问吗?就是“名著·一点点”栏目呗!  相似文献   

11.
孙永庆:我在您的《书梦依旧》一文中读到:“一些不十分重要的外国作品在国内拥有众多读者,而一些真正的世界名著倒没引起广泛的兴趣,我觉得原因多半在译文上.”我们就从这个问题谈起吧. 潘小松:这个问题涉及汉语翻译文本的被接受程度,也涉及译者的文学表现力.通过母语接受外国文学,大抵会面临这个问题.有机会最好读原著.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翻译中失去的文本.  相似文献   

12.
开卷必有益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素养相对于文化素养更具有具体性,一般情况下是指在文学领域,如诗歌、小说、评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文学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作文水平,更关乎我们的个人素质、举止言谈、修养境界。阅读经典,是提高文学素养最好的途径之一。那么读什么样的经典、怎样读经典呢?  相似文献   

13.
习作两篇     
1.重读《祭十二郎文》 读过韩愈的许多诗文,却觉得只有这篇《祭十二郎文》最让我伤怀。我忍不住重新读一遍,那些由一个个字符组成的文段便像是浸透了泪水的灵魂,把读它的人拉进韩愈内心深处,那个韩愈与侄子韩老成所站立的地方。读到"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向形单影只。  相似文献   

14.
慢读法     
<正>你们看过"速读术"或"快读法"这类书的广告吧?我想这种书是那些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出于某种理由才不得不看的吧?成人之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有时为了要改变自己,会变成爱看书的人。但是这类人,更不应该运用"速读术",在某段时间里看很多的书,而是应该慢慢地、扎实地读书,在今后的人生里,作为真正的读  相似文献   

15.
读教育经典看多了教育方面的报纸和杂志,往往眼花缭乱,有时不知听谁的,这很正常。这时,需要我们读一些经典——那些经过了岁月冲刷和历史考验的教育著作。①《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一本永远百读不厌的、把教育当作生命的智慧之书;②《学会生存》,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真的,有的时候会觉得很颓废,近来的日子我很郁闷。不是失恋,没那么俗,这大概就是初中生吧。有个学长说初中生与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初中生会多些莫名的烦恼。的确。莫名的,难以名状。今天该怎么混,是出现在我大脑中最频繁的句子,注意,是混,不是过,这就代表我并不是乖宝宝,想的是如何躲过老师,然后继续颓废。上课嚼零食,听随身听是我生活中极正常也必不可少的事。因此他们说我有性格,我非常有性格。然后我开始写诗,把一些零碎的东西和肉麻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后者偶尔心血来潮写出经典,但是兴奋过了,那些龙飞凤舞的“手迹”全当草纸拿来擦擦桌…  相似文献   

17.
思想的张力     
经典是这样的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的时候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我们谈读书,谈经典,首先要追问的是,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读经典以及怎么样读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我加一条,经典——尤其是西方的人文经典,它向人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思想的张力,展现出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     
我读书.先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并特别注意系统地读原著.我认为还是那些经典原著能给人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也能让人在读书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品位.读古典经典原著必须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做笔记很费时间,但收益却很大.做笔记的同时。帮助了我们记忆和理解。正如钱钟书所说:“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是的,他那样一个大学问家,但家里藏书并不多.因为他读进去了.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没喝完的酒,变成了下一场灯火阑珊的宿醉;没许过的愿,变成了这辈子不奢望能圆满的夙愿;没读过的书,变成了"如果有时间再捡起来看看",却永远积灰的故事;没走过的路,变成了偶尔会回问"如果我当时做了那个选择,人生会不会重来一遍"的谜题。1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喜欢的人的名字和相貌。以前总在言情杂志上看到编辑姐姐说,人长大后会觉得第一次喜欢的那个人无足轻重,会忘掉她的名字忘掉她的样子,会前赴后继喜欢一个又一个别人。这句话让我很害怕,于是我拼命记住了那个人的  相似文献   

20.
究竟怎么学语文? 很多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自己其实也曾经是语文差生,到中文系时,感觉自己之前实在是在虚度人生,什么书都没读过.相比那些会背《老子》《红楼梦》,肚子里有几千首诗歌的人,我根本是读了"假语文",只有一头扎进图书馆去补习.如今我想写篇文章呼吁大家在母语的学习上不能急功近利,那是需要在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里抓住一切时间去积累才行,这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