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业余写稿的爱好。在这不大起眼的业余生活中多留心、多观察、多发现,渐渐有了写不完的素材。多学习,勤动脑,才能抓住新问题业余写稿和专职记者、通讯员比起来,新闻敏感差,对报道意图了解不透,加上采访活动范围受限,常常是有写作题材的机会少。因此,我注意在多学习,勤动脑上下些功夫:工作再忙,每天的报纸都要认真看,从中挖掘出有普遍性、针对性、值得写的新问题;上级下发的文件,无论长短,都认真学习阅读,及时了解上级的精神,给合实际,从中可以发现好的报道角度;一些有价值的书刊,经常翻阅,边看边琢磨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
写稿数量的多少虽说不能跟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但从数量中去要质量,是有其道理的.首先,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搞文字工作是个“苦差”,有勤可练笔,功夫渐入佳境,方能出好作品.其次,写文章需要百改  相似文献   

3.
我从1957年开始写稿,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回顾这三十年所走过的路程,既经受过那种顶风冒雨,耕耘播种的辛苦滋味,也饱尝了收获季节摘下丰收果的喜悦。 1957年,我因摔交,跌断左腿,不幸致残,拄着双拐,从江苏省盐城中学回到家乡盐城县大冈镇抬头村。那时我才十六  相似文献   

4.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先后做过工会、教育、党务和安全等工作,工作变了多次,但我的业余爱好——采写新闻,却从没间断。近年来,我更把它看作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编辑的指导下,我的新闻采写能力由门外汉逐步上了轨道。作为业余通讯员,我的新闻线索来源是:从身边人中找、耳闻  相似文献   

6.
40多岁的徐英甫,是河南油田钻井卫生所的医生。他的业余爱好是写稿。三年来,除了他个人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被河南石油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外,还给卫生所抱回了“新闻报道优胜单位”的镜  相似文献   

7.
读了《新疆新闻界》今年第2期上刊登的《编采人员业余写稿为何受非议?》一文后,我想谈点粗浅的看法。我认为:编采人员业余写稿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应当提倡。这是因为,在今天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信息量越多,越能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社会需要新闻界提供更多更好的稿件。而从编采人员的角度来说,人活着就应当有所追求,应当力求多作贡献。编采人员在完成岗位任务之外,利用业余时间写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  相似文献   

8.
自1993年初入“新闻圈”以来,业余写稿成了我的第二职业,近些年来,稿件命中率和被各种媒体采用稿件的数量、质量,都在持续上升;连年被当地多家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在多家媒体举办的征竞赛活动中屡次莸奖,业杂写稿有了收获,有了小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业余通迅员,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年起,就开始为报刊、广播写稿了。37年来,他一面工作,一面坚持写稿,从不间断。我们作了个小统计,他每年写稿120篇以上。这对一位做乡党委  相似文献   

10.
从一九六三年起,我业余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县、市、省和中央的电台和报刊采用了,有的还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并配发了评论。我的本职工作和通讯报道,都受到领导上的奖励。我搞业余新闻报道的体会是: “干”中写“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专业新闻工作者,接触的面广,了解的情况多,是写新闻的有利条件,同样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对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很熟悉,也是能搞好新闻报道的有利条件。过去我片面的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好象就没啥可写,不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成绩不大。一九六三年四  相似文献   

11.
我坚持业余时间为党报、电台写稿,已整整十个年头了。目前写稿已成为我业余的最大乐趣。然而知道我根底的人,无不有些惊叹。是的,我不但文化低,只上过半年初中,而且是个车间主任,八小时工作制是一定要恪守的,还必须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所以,我写稿完全靠业余时间。有人问我业余写稿有什么经验,我说谈不上完整的经验,体会倒有几条: 要有新闻敏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鲜事可以说无处不有,但不一定都成稿上报。作为业余通讯员,又没有时间天天去采访,因此,就要留神听,多观祭,这样就会有东西可写。1984年5月的一天中午,我骑自  相似文献   

12.
写稿五要     
我觉得给刊物写稿件,要想刊用率高,除了基本功要练好之外,应特别注意以下五个问题:一、观察问题立足点要高一些。“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问题更准确、更明白。所谓站得高,就是站到党和国家的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的高度,去认识问题。1990年档案部门依法抓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形成高潮,这是一项推动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我抓住题目,自己动手并组织大家写了《以升级为动力,全面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档案利用是档案之魂》、《依法治档,全面发展》等文章,都被《北京档案》刊用了。  相似文献   

13.
写稿要慎重     
新闻要确保其时效性,但必须慎之又慎,倘若稍有草率和疏忽,就很容易出现差错。本人学习新闻采写之初就曾有过深刻的教训。那是在一个乡级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小运动员苗永刚奋力拼搏,夺得百米赛之冠,我就地写了篇“特写”送往郊区广播站。途中,我曾提醒自己:是否将誊清的稿子再审视一眼。但一转念,原稿已交有关方面审核过,估计不会  相似文献   

14.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5.
在通讯员、记者写的稿件中,经常发现人名、地名、时间、数字、职务、引语、行话、术语等差错,丢字、错别字甚多,其原因是在采、写、编、校的过程中有的同志缺乏各种知识和工作不认真、不严谨造成的。有的通讯员、记者、编辑、校对员不以出现丢字、错别字等差错而感到内疚;反而认为是“小事一桩,在所难免”,“谁吃饭不掉饭米粒?”殊不知,如果碰巧了,真为一字之差,出大笑话、误大事。大家还记得历史上“一笔之误伤亡十余万将士”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吧。那是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派混战中原,冯、阎预定在河南与山西…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五十五岁了,从一九七七年掂笔写稿到现在,已经九个年头了。我的体会是,要做好通讯工作,非下苦功夫不可。前几年,农村靠抓工分吃饭写稿与参加集体劳动经常发生矛盾,我就白天边听边看,收集材料,晚上动手写稿,平常更是把工休时间全部用在读书看报写稿上。在县通讯组的帮助下,我慢慢掌握了一些业务技能,每年都在省以上  相似文献   

17.
写稿三要     
面对一个新闻事实该怎样观察,怎样认识,怎样把握其本质。通过自己写稿18年的经历,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多方位观察事实。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常因观察角度不同得到不同的感受。比如,去年我采  相似文献   

18.
当名优秀通讯员,不仅要有热心肠,还要善于扬长避短。常有些基层通讯员“诉苦”说“没什么好写的”。果真“没什么好写”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有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比如,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虽然视野较窄,但却有直接联系群众、紧贴生活  相似文献   

19.
收听新闻广播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厂……”、“这个队……”、“这个县……”、“这个……”的说法,使人有时听起来不大明白。从开头听这则新闻的人,知道这是说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但也不见得一遍就听得很清楚、就记住;没听到新闻开头的人,就无法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很多人往往是一边手里干活,一边听广播,只在新闻的开头交代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农工,业余嗜好就是每天爱翻看新到的报刊和写稿。提起写稿还有段来历。 1984年7月,我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暂时没有分配工作。待业期间,感到无聊,每天拿起书本翻看,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于是提笔写了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投寄《塔城军垦》报社。没多久,这篇习作印成了铅字,心里很高兴。可是许多冷嘲热讽跟着来了。有的说:“你这个黄毛丫头就会吹牛,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的说:“连里没一个写稿的,就你爱出风头!”这些话好似一盆凉水,泼到我的头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