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是注重历史的时代,也是“历史学的世纪。在这个史家辈出的时代,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闻名当世,享誉后代,一些西方学者称颂他为“编写客观历史的最伟大的巨匠”、“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第一人”、“近代史学之父”等等,蜚声史坛的“兰克学派”就是由他首创而得名的,英国著名学者阿克顿勋爵,对兰克也曾作过这样的评价:“我们每走一步都要碰到他,兰克对我们的贡献比任何人都来得大”。这些评论虽属溢美之词,但可看出他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今年是兰克逝世一百周年,探究他的治史理论及治史方法,以说明他对历史学的贡献及其在历史观上的根本缺陷,对于我们批判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遗产,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张广智教授长期关注兰克史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关于兰克的传略及论文。近年来又格外注重兰克史学的“影响研究”,在每届博士生的西方史学史专题研讨班中,“兰克史学及其影响”都是重点探讨的命题。本文所录,从一个方面可以体现西方史学史专题研讨班及张广智教授的教学风貌。张广智教授:兰克(LeopoldvonRanke,1795———1886)是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在西方史学史上,他是一位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历史学家。西方史家称赞他为“近代时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近代以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大师”,“…  相似文献   

3.
刘岩伟 《成才之路》2010,(33):26-27
在西方史学史上,列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无疑是最令人难以忘却的人物。这位史学大师一生笔耕不辍,留给后世极其丰富的史学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史学遗训。他被后人誉为“科学历史学之父”,其开创的客观主义史学与兰克学派独步史坛,代表着19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下面笔者就其客观主义史学进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4.
法国年鉴学派在20世纪的崛起与发展是现代国际史学的重要篇章。如果我们把19世纪的兰克史学称作为上一世纪史学发展主流的话,那么由年鉴派所奠立的史学新范型,无疑应是本世纪西方史学乃至世界史学发展的一种主流。一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克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简称年鉴)。在它创业的初期,年鉴学派还只是孤零零的几个人,在传统史学的汪洋大海中,就像人们所形容的那样,只不过是“一只小小的玩具船,然而它却使世界历史学改变了方向”。年鉴学派真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当代…  相似文献   

5.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思想的演变曹明倩,舒小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决定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斯.并称他们是“新经济史学领域的主要人物”。所谓的新经济史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产生于本世纪五十...  相似文献   

6.
程群 《历史教学问题》2004,(6):50-53,25
自古代迄近代 ,文史不分 ,文学兴也 ,史学兴焉。近代以降 ,乘启蒙之风 ,浴理性之光 ,追科学为楷模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分立 ,历史学打着真实、考究、实证、客观的旗号闹出许多巨大的声势来。声势之威猛 ,足以在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诞生近 2 0个世纪之后 ,又催生了一位西方近代史学之父———兰克。因此 ,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二十世纪业已终了。在这个不曾冠名为“历史学的世纪”的世纪 ,兰克史学不仅遭到了新史学的挑战 ,而且与新史学一起遭遇了“新新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挑战。何以有“科学”的兰克史学 ,却遭到…  相似文献   

7.
斯傅年(1896—195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提出的“史学便是史料学”观点,既以中国传统朴学(训诂考据学)为祖武,又以西方兰克派客观主义史学为大(?).特别是他领导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史料的整理方面确有重大贡献,因而影响中国史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今天,在台  相似文献   

8.
文艺复兴的历史学家汉斯·巴伦及其“公民人文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复兴是西方史学研究年久不哀的论题。雅各布·布克哈特“人和世界的发现”的提出奠定了直至 2 0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史学的基础。继承和发展布克哈特的是美裔德国史学家汉斯·巴伦。他提“公民人文主义”新概念 ,实现了史学的突破。“公民人文主义”强调积极参政投身社会 ,激发爱国激情 ,捍卫祖国独立自由。巴伦通过从彼得拉克到布鲁尼 ,到马基雅维里 ,直至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发展轨迹的探究 ,揭示西方近代文明积极价值观的渊源。在布克哈特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文主义中增添表达爱国热情 ,体现集体精神的新的内容和价值观念。这个‘新的’“公民人文主义”也不愧是人类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9.
《新史学》是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哈威·鲁滨孙(James Harvey Robinson,1863—1936)的史学名著,1912年出版(1922年重版)。全书凡八章。作者主要是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保守派史学的流弊,就史学研究的范围、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的新看法。后来形成“新史学派”,在美国史学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历史学成为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国史学的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19世全己前半期诞生了斯巴克士和乔冶·班克罗夫特等著名史学家,但当时文史不分。十九世纪下半期,以赫伯特·亚当斯为首的一批美国人前往德国接受史学训练。1876年,亚当斯回国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教授。他不仅创办史学训练班,而且主编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政治学学报》。此后,各大学纷纷创建历史专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相继设立研究院,培养高级史学人才。1884年,美国历史协会成立。这样,历史学成为美国高等院校中的一门正规课程。美国的历史教学在本世纪初获得极大发展。随着特纳·比尔德和贝克尔的“新史学”的兴起,历史学引起相当多的人的兴  相似文献   

11.
盖·朱里·凯撒(Gaius Julius Gacsar,公元前100年—前44年)是罗马共和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凯撒不仅在罗马名垂青史,而且还是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他留下的不朽历史名著《高卢战记》与《内战记》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历史学家,凯撒与罗马大史学家李维、塔西佗和萨拉斯特齐名,而著称于世。本文拟就凯撒的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热切欢迎专家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2.
托·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西方现代著名诗人和重要批评家,在这两方面,他都是地道的“现代派” (依他自称则是“古典主义者”)。但他也曾著文评论英国十九世纪的侦探小说,这是令人感兴趣的事情。我说的是艾略特为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1824—1899)所著侦探小说《月亮宝石》(The Moonstone)所作的序。这篇序言称此书是作者小说中之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将十九世纪称为“历史的世纪”,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史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最终摆脱哲学婢女的地位,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领导和代表十九世纪史学独立思潮的是当时德意志最优秀的历史学家、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中世纪,西方文化黯淡无光,而同时期的阿拉伯文化却颇具异彩,令人瞩目。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史学上。阿拉伯史家伊本、卡尔敦曾被人赞为“一个空前绝后的人物”(见第博雅:《回教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3年中译本,第287页),虽嫌言之过甚,但所有评论家较一致的意见是:伊本·卡尔敦不愧为中世纪阿拉伯最杰出的一位史学家。伊本·卡尔敦(Ibn-Khaldun)1332年5月27日出生于北非突尼斯,早年受到严格、正规的教  相似文献   

15.
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崇拜永恒的美和不朽的真理,其作品中有着一定的唯美倾向.长期以来,西方评论家把济慈看作唯美主义的先驱.本文结合济慈的诗歌作品,分析其内容和审美思想,最终得出济慈不同于唯美主义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万军 《历史教学问题》2007,(2):82-85,47
坪井九马三,生于1858,卒于1936年。早年留学德国,深受当时兰克学派观点的影响。后归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的东京大学“史学科”执教,并著有《史学研究法》一书。他是近代日本著名史学家,被有关学者誉为“日本近代史学理论的奠基者。”[1](p.244)本文主要就坪氏《史学研究法》中关于史学分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轨迹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佛朗西斯·韦特(1795年9月6日-1852年12月13日)佛朗西斯·韦特(Frances Wright),美国历史上首个公开反对奴隶制并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伟大女性。1795年9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杜文迪(Dundee),1852年12月13日逝世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Cincinnati)。  相似文献   

18.
兰克史学与如实直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克史学曾经在故乡之外被认作客观史学的象征,即使近来对兰克历史哲学一面的介绍也仍然屈从于先见,本文力图说明,兰克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其时代“历史科学”观念的独特性质,这与其历史哲学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察历史的。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相似文献   

20.
说起爱德华·吉本 ( 1 73 7— 1 794) ,人们便立刻与世界级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联系起来。的确 ,作为 1 8世纪的西方史学大家 ,皇皇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曾化去他二十年的岁月 ,实际上耗尽了作者毕生的心血。这篇小文 ,从他写作此书过程中摭拾若干“历史的细节” ,略记原委 ,洞察其书其人 ,以增加对史学真谛的认识。灵感的魅力“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一读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篇名作 ,就顿时想起了吉本 ,想起了那日落余辉、夕照满霞的场景 ,正是这一情景 ,触发了这位天才历史学家的灵感 ,从而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