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笔者对知识创新、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途径和方法,即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和知识创新的新观念;提高知识创新的认识,探索创新教育的途径和办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改革“大一统”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把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重视综合实践训练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考试制度和评分标准,重视第二课堂,建立和谐、“大爱”的教育环境,相互激励教学相长,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相似文献   

3.
工科院校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与实施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科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观念的转变在于应认识到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而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具有创新潜质和能力,同时必须有创新型教育体系来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实施方面,要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创造创新人才成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就必需转变观念,改变旧的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接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只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批判精神、怀疑精神、进取精神、开拓精神,这些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必须弘扬,传承!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我国的创新教育中存在着群体创新意识淡薄、传统教育影响和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实施创新教育, 必须转变目标观念,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变过程观念, 实现教和学的双向运作; 转变内容观念,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转变教法观念, 采用启发式教学; 转变评价指标观念, 实现知识评价和创新能力评价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6.
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相似文献   

7.
杨虹 《湖北教育》2003,(12):44-45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为了适应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摇篮的作用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等现代教育观念 ,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 ,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当今时代 ,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我…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开展创新教育正是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依据社会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创新呼唤人格教育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教育创新与人格教育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人格教育的现状和发达国家人格教育的经验,提出了我国人格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制度创新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教育制度亟需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什么”两个基本问题。当前亟需创新的是教育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制度创新就是创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制度的新价值和新规范.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职”教育观念与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就是特色 ,创新才有特色。“高职”教育只有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内容 ,才能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任何机构或领导而言,其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至少包括三方面:联结、发轫以及领导者的动员。在策略上,他首先需要将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联结:一是将与学习相关的价值观念整合到关键学习领域中;二是使教育改革成为公众关注的政治性议题;三是提供选择机会;四是发展援助性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采取政策性发轫行动。最后,他还必须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动员的策略,即选择合适的改革类型;巩固改革发动者;巩固改革支持者;中立改革反对者与克服制度性障碍。正是联结、发轫以及领导者的动员三方面的相互作用,才使教育改革成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许多新的课程观点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课程认知,进而引发了人们对诸多课程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从课程改革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到课程政策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从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问题到课程实施中的诸要素,覆盖了课程理论研究的完整领域,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许多新的课程观点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课程认知,进而引发了人们对诸多课程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从课程改革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到课程政策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从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问题到课程实施中的诸要素,覆盖了课程理论研究的完整领域,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论来源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的需要,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既需要借鉴新的理论,也需要建构新的概念。概念是新理论的细胞,既是理想实践的概括设想,也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关系的桥梁。建构概念是为了变革理论,变革理论是为了变革实践。新概念的系统化就是新的理论,新理论的行动化就是新的实践。教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教育哲学不仅是当代教育理论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也是当代教育实践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它对引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对沟通和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都有重要价值。古今中外重大教育变革的过程都是从教育学概念建构到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变革的过程,但不同时代的教育变革则有不同目的、内容和进程。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中的从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到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同样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进程和内容主要表现在:从教育合理性和教育存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论的创新,从教育本质和本体概念的建构、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本质理论的创新和教育本质建构实践、教育改革实践的变革,从教育需要概念的建构到教育价值和功能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主体间性概念建构到主体间师生关系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知识合理建构教学认识论概念建构到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理论创新和课程教学实践的变革,从一元多层德育概念的建构到德育理论的创新和德育实践的变革,从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公平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公平教育实践的变革等概念建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目前国内理论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一直存在争论,邓小平提出这一观念其实是有其思想前提和历史背景的。第一,他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相互隐含地提出来的;第二,针对我国长期忽视社会力发展而提出来;第三,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情况而提出来;第四,更主要的是针对我国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Alienation is a double‐edged concept adaptable to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or critical accounts of the individual, culture and society. It is also elastic enough to describe very different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effects, and thus it is a potential source of confusion and inconsistency. Alienation is characterised by a Janus‐faced adaptability to both neutral/positive and negative uses: the former may be considered as endemic, the latter as historical. In some respects alienation is neither avoidable in education nor wholly undesirable.  相似文献   

19.
教育券: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制度性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券是将公平与效率融为一体的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教育券是一种契约合同,明晰了基础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权(产权),降低了经费使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率;同时,把竞争机制巧妙地引入教育领域,深化了基础教育市场的内涵,是对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制度性创新,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在理论或实践上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20.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