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同伴教学作为一种以同伴为学习中介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并利用"教中学"的原理使学生多方面受益.本文对国内外同伴教学研究的历史、研究领域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介性综述.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技术》2017,(5):67-73
文章基于同伴互评与网络同伴互评学习活动的相关分析,从"理解"的角度探讨了网络同伴互评学习活动的内涵。基于此,文章围绕衍生性主题、理解性目标、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等四个核心要素,构建了理解视域下网络同伴互评学习活动的设计框架。依托此框架,文章以"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课程的相关学习内容为例,从理论层面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文章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同伴互评研究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设计案例与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90):57-58
小组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是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同伴的活动方式。本文以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数学课上四种"小组活动形式":"同伴互助"、"角色扮演"、"实践探知"、"金点创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抓住合作学习契机,把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及个别辅导三者有机结合,使之优势互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同伴学习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文章简要介绍了教师同伴学习的内涵以及Web2.0技术的特征,重点提出了Web2.0技术环境下"以课题为纽带构建跨区域教师同伴学习共同体"的模型,并结合模型对网络环境下教师同伴学习的运行机制、实施条件、实施方式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呈现出三种主要样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以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习除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作方式三条道路推进外,其自身形式的拓展以及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将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对同伴互助学习所展开的元研究则可望发展为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开放式的系统思维为特征的整体化趋势研究。  相似文献   

6.
《考试研究》2020,(5):17-21
作为认知发展和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同伴互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同伴互动的理论基础,从"同伴互动效果""同伴互动模式""同伴互动效果影响因素""同伴互动评测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同伴互动研究与实践领域进行归类与分析,提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课堂上进行有效同伴合作交流,适当的教师引导和合理的教学设计相当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王莉 《中学生物学》2013,29(3):22-23
近年来,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何谓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英国的托平教授和美国的尔利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学习》一书中提出:"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其实质是在教师(合作者)的组织指导下,通过同伴示范、教育、监督、互动互评等方式进行的互助合作式的学习形式.  相似文献   

8.
"Peer-Instruction"译为同伴互助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次新尝试。同伴互助模式多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本研究以大学二年级的两个英语教学班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同伴互助"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尚未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原因可能在于"同伴互助"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法仍有待完善,并且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才能凸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57):9-10
"同伴互助学习"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其自身的优势为广大教育者所接受并实践。笔者将其运用于九年级的作文教学,结合实践探讨三种不同同伴关系(指导型、评价型、互补型)下互助学习的策略运用。挖掘并发挥同伴互助学习优势,有效解决作文教学的材料积累、材料运用和评改作文等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慕课同伴互评模型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以来,慕课热潮席卷全球,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力量。随着慕课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流行和深入发展,如何对慕课学习者进行学习测评成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活动环境下教师、研究人员和慕课学习者关注重点之一。同伴互评作为学习测评的一种方式被认为能够有效应对慕课环境下大规模学习者学习测评需求。基于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详述了同伴互评的研究发展,并结合本人在美国访学期间参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慕课教学实践分析了其优点和不足,从教学法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慕课学习环境下五种不同的同伴互评模型,即同伴评分模型、专家扮演同伴互评模型、社交网络同伴互评模型、跨文化同伴互评模型和批判性同伴互评模型,指出慕课环境下进行同伴互评模型设计应关注的设计原则、标准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方式在对计算机应用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与“学”不能同步进行的“脱节、错位”情况,这些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备受困扰,多媒体教学网平台的出现从根本上克服了“教”与“学”脱节的情况,它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应用,是教学方式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2.
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已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关理论。但忽视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的现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这是造成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分析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重视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行成性评估是近几年来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考察的一种主要教学评价体系,是英语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估注重学生的各种真实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本文简单论述了形成性评价研究域、必要性以及形成性评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习领域课程从开发到教学实施都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它以工作过程为逻辑进行开发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与传统学科逻辑课程相比更适合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文章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设计及其教学实施的内在逻辑,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及其教学实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实施系统,并提出"职业活动-学习活动-职业活动"所包含的两次转换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学习领域是一种基于工作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兴起于德国,对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结合实际条件,以薪酬设计与管理课程为例,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力求提高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衔接水平。课程改革设计摒弃单纯复制,着力体现学习领域理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学习领域:德国职教改革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习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根据新时期行业和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所进行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它强调以职业行为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制订教育计划。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主张以突出实践性为特征的整体性学习代替传统的学科学习。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史—探索”教学模式的“重演”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探究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科学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能否让学生亲历或"重演"人类科学发展史过程中关键性、突破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人类探究经典物理学的进程与人类物理概念的学习进程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即学习者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重演"着人类探索物理的过程,从而提出基于"重演"论的"科学史一探索"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思维是大脑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神经语言学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的平台,语言学的多种心理分析和命题假设都可以通过对大脑的神经活动的观察和测试得出明确的结论。面对以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脑科学、生物学多种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把握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所涉及的要素和重点,将会对从事外语教学等相关研究的人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神经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中所共同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阐述和分析,同时探求神经语言学研究对外语教与学过程中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支撑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构性教学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形式,是以帮助学生积极自主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在建构性教学中落实,因此,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认识和分析建构性教学的特点,取得新课程实施的良好效果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赛促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优化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从协同学习理论的场域视角出发,分析传统竞赛模式中影响促学效率的多维要素。结合场域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参考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模型,从认知、动作、情感层次方面对以赛促学模式进行系统优化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开展“以赛促学”。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式强化了深层知识构建,有利于全面提升师生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