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早期的欧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爱与美的原则指导下,出现了名家、名著、体裁、流派各现异彩、缤纷辉煌的文学景况。欧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特异表现、产生发展、归宿与典型意义,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对于中国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基督教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灵现,阐述了基督教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及意义,揭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基督教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稍稍有些文学知识的人,都会经常使用‘浪漫主义”这个词语。但人们在提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含义往往并不一致。浪漫主义文学潮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利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三者既有一定的联系,而又有若重要的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 (一) 浪漫主义文学潮流,指的是一种文学运动,它产生于欧洲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形成高潮,以后便逐渐衰落下去。任何文学潮流的发展都受到时代的制约,与当时的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产生也是如此。资产阶级在欧洲一些国家取得政权后,它的种种劣根性逐渐暴露。人们发现,启蒙主义作家所设想的“平等、自由、博爱”的蓝图,在实现中并不象幻想的那么美  相似文献   

4.
也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类型划分邓楠对产生于十八世纪未盛行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而五六十年代走向衰落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我国外国文学教材进行了不同的类型划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类型。第二种分反动浪漫主义和进步浪...  相似文献   

5.
北村透谷作为日本初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很容易发现基督教文化和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及印记。通过简要描述北村透谷身上基督教痕迹,以及其与拜伦、爱默生等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对比,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北村透谷浪漫主义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初,西方文学发展史中出现了一种以反对或反抗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创作为己任的新的文学运动。西方文学史家称之为“新浪漫主义运动”,并认为这一运动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复兴。其实并不尽然,它与后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浪漫主义者”虽然也象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对描写异国情调、独特奇异的事物、以及具有超人般能力的人物等感兴趣,但他们在作品中更多的是描述非理性的、虚幻梦魔般的世界,探寻人类潜意识中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以及现代文明对人类情感的侵蚀等。个别作家还单纯追求语言美,有的甚至干…  相似文献   

7.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  相似文献   

8.
诗歌艺术的抒情性决定了它与浪漫主义的密切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浪漫主义的误读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张扬,但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仍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强度、厚度和力度,这在政治热情激荡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学反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间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本文试从浪漫主义的精神与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与现实环境等方面入手,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变异、中国新文学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特点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家在气质上的本质性差异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黄菲飞 《海外英语》2013,(13):181-182
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每每提及,均让人心生胆怯。蛇从单纯的生物学领域僭越到文化领域,经历了由图腾到神话到宗教再到文学等几个过程。蛇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总体来讲,是负面多于正面。人们每每在生活中或者文本中碰到蛇,往往会联想到蛇的阴险与冷血,诚然,这是蛇的文化内涵的主旋律,但是,自从浪漫主义时期到来以后,文学中的一些意象诸如蛇开始呈现出了不同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蕴意。此篇论文将以浪漫主义时期作为时间切入点,并分析所选国家诗人的含有蛇意象的诗歌,旨在发现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在其自身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及其流变、创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1.
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每每提及,均让人心生胆怯。蛇从单纯的生物学领域僭越到文化领域,经历了由图腾到神话到宗教再到文学等几个过程。蛇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总体来讲,是负面多于正面。人们每每在生活中或者文本中碰到蛇,往往会联想到蛇的阴险与冷血,诚然,这是蛇的文化内涵的主旋律,但是,自从浪漫主义时期到来以后,文学中的一些意象诸如蛇开始呈现出了不同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蕴意。此篇论文将以浪漫主义时期作为时间切入点,并分析所选国家诗人的含有蛇意象的诗歌,旨在发现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在其自身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及其流变、创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 《现代语文》2006,(1):75-75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诸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在文学领域,贡献最大的是小说创作,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捞工》等。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歌颂了劳动者的光明磊落、诚实善良,谴责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教会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现了仁慈与爱情创造人间奇迹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紧张非凡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和无处不在的对比等浪漫主义表现方法。而其中,…  相似文献   

14.
[作者档案]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长达半个世纪,被誉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浪漫派代表作《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他所提倡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运用夸张和强化笔法将美与丑塑造到极致,使读者在悲剧中参悟善与恶、理解人性。代表作还有《悲惨世界》等。  相似文献   

15.
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流派,它的产生对日本近代文学有一定影响。从岛村抱月的理论著作《被囚禁的文艺》和岛崎藤村的长篇小说《破戒》问世之后,日本文学史上便出现了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潮。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主要限于小说。作家有岛崎藤村、田山花袋、德田秋声、岩野泡鸣、正宗白鸟等人。自然主义文学所提倡的科学实证精神,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部分描写得十分灰暗,充满了悲观与绝望的色彩的内容也给日本的近代社会文学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美国因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的浪漫主义精神,催生了丰硕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方浪漫主义促进了中国"五四"新文学,凸显为自由表现和表现自由。通过对同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典型的古典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8.
雨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轰动了19世纪欧洲文坛。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对照原则”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文章结合他的创作实践论述了“对照原则”——理论基础、创作方式、艺术与思想魅力等。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自然主义是受西方特别是左拉的自然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其生成是扎根在日本本国文化和文学的土壤上的。占据明治时期精神主导地位的国家主义的盛行,注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夭折,取而代之的是自然主义文学。承担起建立自我任务的自然主义文学,正是在与国家主义的抗争中,在对抗与妥协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由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分析入手,指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人道主义和经由人道主义而通达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自觉地融汇基督教精神于"人的文学"之中,与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对时代需求的体认不无关系。而且,周作人相信,从精神到形式,中国新文学必然可以从基督教和《圣经》中汲取力量、获得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