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出阐释,认为,其中"人"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万物"是指作为客体的存在物;"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不仅指本体尺度,同时还是认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它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首次确立.  相似文献   

2.
弧独的鹰     
鹰作为天空的主宰者,本应翱翔于万里长空向万物证明自己的才能,却为何独立在岩石上?是在看这千山万水,是在傲视万物,还是在回味那毫无止境的屠杀……  相似文献   

3.
“道”与“德”的阐发在老子那里得到了诠释,他把形而上的“道”从神秘的领域引入形而下的万物之中,乃是一种质的飞跃。在老子的视域下,“道”不仅作为万物的总根源,而且亦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基于此,在“道”产生万物之后并内在于其身者谓之“德”,德既是道的外在显现,又是万物的内在属性,从而引发了道与德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一方面对自然图景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一方面又对万物提出皆动、皆变、皆生、皆灭的辩证认识。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利斯,第一个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万物来自水,又复归于水。这已经是一种最原始的自发的变化观。他的继承者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分别用“无限者”和气作为万物的本原,并对事物的变化过程作了进一步具体的描述。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变化是由于“无限者”本身包含着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物,由于它们的分离,因而产生出一切事物。阿那克西米尼把事物的变化过程说得更详细些,他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气,借稀薄和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张世英"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哲学-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作为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基于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强调要把道德意识建立在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倡导哲学家应按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提出要以希望哲学来代替猫头鹰哲学,是一种综合了中西哲学史的积极成果,并对时代的挑战做出了创造性回应的哲学-伦理观。  相似文献   

8.
自由意志问题,即人是否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等能力的问题。《道德经》文本中的“自然”,蕴含着万物都依其各自本性,自主存在和自由发展的思想,这为行动主体的人拥有自由意志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无为”即是作为宇宙万物总根源和总依据的“道”,在顺任万物“自然”发展的同时,对万物进行间接地、柔弱地约束和规范。这种弱性约束和规范既是无目的、无意志的“道”对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弱性决定,也是对万物自由性和自主性的保障。把这种弱性决定,称为“道的弱决定论”或“自然弱决定论”,是对“道者弱之用”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前人以此作为老子抑或是道家对于世间万物生成论的一种解释。然而对于这两句的具体指意,却是众说纷纭。昔人有言,中国文化的正统是儒家,然而中国人的思想的根基更多地却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此处,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略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理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它好比种子,是存在的本体。它具体为性。万物不仅出生于理,而且来源于气。气是万物的具体的、形式的存在,是现象。尽管理气似乎都是万物的发源地,但是朱熹认为,从逻辑上来说,理先于气,因此,只有理才是万物的真正发源地。气是万物的现实形式。尽管这种现实的存在者,在朱熹看来,有善有恶,但是,朱熹并未因此而否定了它的存在合法性。理气合成便是道。道是体用的综合。体表现在道有理、性。用表现在道是物、气。作为本体的理、性和作为现象的气、物合作构成道。性来源于心。心包含着两个内涵,即性和知(意等)。这两个内涵使心具有了双重性:性的内涵使心是善的,知(意等)的内涵使心有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元道”一词来表示中国古代宇宙本体范畴。元道作为宇宙终极本体,既是万象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万象万物存在的基础;既是万象万物皈依的根本,又是人类道德生命的归宿。元道有三大特征:一是“虚无”,二是“动静”,三是“至善”,以上观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本文也作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情立世界     
汤显祖将“情”、“势”、“理”三者并列,确立三者为“乘天下之吉凶,决万物之成毁”的不可或缺的先在元素,这极大地提高了情感作为感性自然世界本根、始基的本体地位。情立世界是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为以审美情感生灭万物,以自然灵气幻化万物,以意趣神色通变破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在实业救国的紧迫形势下,中国画学界仓促地认“实”为“真”,以西方写实绘画为衡量标准,遮蔽了中国画独特的求真意志。实际上,中国画在气论哲学的影响下,将气作为生成万物的本体概念,超越了形似标准。它从万物起源的根基处,进一步追问万物的生成机制,即“生机”。作为生成万物的场域,气化流行的宇宙充满生机,处于其中的万物,又以其内在的生机推动形貌不断变化,任何具体的形貌都只是万物的某个时空片断。相比于西方写实绘画的视觉之实,中国画更强调完整的生命现象之真。就画面而言,中国画超越形似,以造化全像为背景,以虚实相生为内在机制,呈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这是一种更具本体论倾向、更加追求整体性的写真观念。它不是根据“形”,而是根据“气”,来图画万物的面貌,借用刘勰的表述,即“写气图貌”。“写气”并非复制视网膜映像的“写实”,也非20世纪所谓一任性情的“写意”,但它与“写实”一样,具有强烈的探索自然之理的求真意志。  相似文献   

14.
春之色     
春之色为暖暖的绿,如花草,如碧波,说明了万物的苏醒。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物萌芽。春姑娘吹着笛子走来了,在她走来的一瞬间万物醒了,都睁大眼睛望着她,她们在跳舞,在唱  相似文献   

15.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之一,虽然推重法术和追求刑德并用的一面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德则无德”等形上的道德问题,至今仍然缺乏应有的正视。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和是非的纲纪,而且是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本质所在,而它本身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存在;“德”是万物在“道”的轨道上运作实践的价值积淀,是万物德性的外在化;外在化必须在自然无为的轨道上因循万物本性来进行和完成;这样的道德是无名称的,是真正的道德。从这些思想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而且可以明了与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结,这些对正确认识法家思想的内在本质以及历史的遭遇,无疑将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客体"理事情" 在<原诗>中,叶燮认为,作为美的本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天地自然万物,并且认为天地、自然万物是变化无穷、多种多样的.以此为出发点,叶燮又对美的本质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规定,即用"理"、"事"、"情"这组范畴来概括和规范客观的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8.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协调平衡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证。医学是人的医学,不是病的医学。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而以“致中和”为精髓的传统中医文化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时代的前台。  相似文献   

19.
安徽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柔容万物,开放通达”的豆腐文化与淮南市的城市精神十分契合,淮南人民从中凝练出百煎不碎、坚忍不拔的魂灵,海纳百川、柔客万物的襟怀,穷则思变、变则通达的品格.以豆腐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精神象征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中的“道”玄奥难懂,历来是学界头痛的难题。本文作者另起炉灶,从主体性角度,即将“道”作为人的主体,按《道德经》注我进行重新解读,使对“道”的理解有助于指导人的行动。作者的解读是:第一,“道”是主观能动性,是软知识;第二,“道”生万物即“道”激活万物;第三,对“道”的认知是非理性的;第四,“道”的运行方式是不离开万物又不拘泥于万物;第五,“道”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第六,“道法自然”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