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和理论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其原因虽非常复杂,但教师始终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笔者曾对8所学校的27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11%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完全不了解,40%的教师表示知之甚少。若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不了解,何谈实践呢甲而影响教师进行整合的外在限制条件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硬件和软件等设备的获得、课程本身的性质、学校的制度和时间等。Ertmer(1999)认为,即使消除了所有的外在障碍,教师也不一定会主动地使用技术来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因为许多教师不相信技术能在实现教学目标时起促进作用,或不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缺乏探索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仍然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传授信息时代的知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兴趣、信心,改变其态度,已成为当前整合中的一个热点和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提出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整合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呼唤教师具备教学的新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和技能,创造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从我们面向全省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中了解到,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质已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存在诸多误区。1.注重硬件技术,轻视教育理念为提高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各级学校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训教师,购置设备,甚至在选示范课、观摩课时,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标准,出现为使…  相似文献   

4.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其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整合的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中选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信息素养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的要求深入分析了整合中的教师信息素养的要素;然后,基于这些要素对当前整合中的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且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立足于有针对性地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可供参照的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为有效提高整合中的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建议。本研究从理论、现状和提高三个角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信息素养进行了考察,为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以期凸显当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的提高和整合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目前的一个热点。广大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各种课程整合的模式,理论工作者也从思辨的角度对课程整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及其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研究尚处于研究、探索、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6.
柏桦 《中学教育》2006,(7):52-54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1998年立项启动,到现在已有数年。我们国家和世界各国一样都在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良性发展做着政策上、硬件上、理论上的种种准备,并开辟了实验学校和实验区。但综观其发展历程和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进入学科领域后未能发生我们预期估计的作用,即我们一方面还拿不出太多的成功实现整合的教学案例能对其他教师、学校和地区起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还无法令人信服地证明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课型切实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并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物理教师也都积极投入到实现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来.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注意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对现行教材内容的突破,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学校与个人的课题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新课改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后,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不少研究人员也从不同的层面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做出一些解释。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准确地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笔者以为有必要遵循新课改的精神,重新学习和研究一下教育技术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课程与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当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以改革的姿态迎接挑战,在胆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做出简要的分析。一、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  相似文献   

14.
一、加大投入,完善适应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自2001年建标准化学校以来,我校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学校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园教育网络软硬件系统,充分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服务,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平台和理想的教学环境。本分析和讨论英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并提出我国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课程整合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师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尧英 《教育信息化》2003,(12):48-48,56
本文以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为出发点,提出应用校本培训模式,分阶段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中应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重视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训练,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十分重视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强调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目前,许多聋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乏正确和清晰的认识。认为这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因而产生畏难情绪。也有的教师迫于要求,往往以简单的电教手段机械地套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目前,大多数地区和学校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我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是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发展中也并存着种种问题。科学发展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科学发展观会对问题的解决和下一步深层次整合带来什么样的指导和启示呢?整合如何才能实现教师、学生、学校和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