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写“片”修饰视觉域具体名词的用法,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这些用法进行了解释。除做个体量词外,“片”修饰的成分多具有无界性或个体间的同质性,“片”做个体量词时的非典型特征对促成这一功能有重要作用。是否用“片”还与事物在认知上形成的意象有关。  相似文献   

2.
临时名量词大多都具有显著的修辞效果,所以从语用效果角度研究的文章举不胜举,专著也有,但从总体上看,不管是文章还是专著,大都认为临时名量词具有修辞的生动、形象、幽默等效果,研究的范式大多是先对名量词临时活用形成的辞格进行分类,接着举例,最后简单分析这些辞格的修辞效果。至于对产生这样的语用效果的深层原因则不加解释分析,其中有何认知机制也不做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的难点。从认知角度看,词义延伸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基于经验主义,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的模式。文章以形容词“hot”为例,分析了隐喻认知在其词义延伸时的方式与作用,并说明利用人类认知的共通性来研究词汇的多义现象,不仅能给词汇学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平台,而且在外语教学方面可以有效地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以帮助学生突破词汇大关。  相似文献   

4.
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为识解视角,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英汉两种语言中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机制和搭配原则,探讨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功能;对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解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是元素凸显或相似性联想的结果。依据量名搭配之间的隐喻关系,物量词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方式:映射型量名搭配和错位型量名搭配。  相似文献   

5.
量词“条”的语义认知研究会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量词“条”是什么,以及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语义、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对量词“条”的语义认知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先秦至明清时期具体的语言事实为基础,从语义方面对名词临时作量词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考察,发现名词作量词的语义演变具有规律性:1.名词临时作物量词的优先顺序为:[+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可容性][+人体器官]名词>[+可附性][+人体器官]名词>[+可附性][-人体器官]名词(“>”表示“优先”);2.名词临时作动量词的优先顺序为:[+工具]名词>[+人体器官]名词。这种规律背后的动因是人类的认知观。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本丈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邵晨 《文教资料》2010,(8):29-30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动趋式结构“V起来”进行了语义考察.详细描述了其语义分化的轨迹和各语义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tal是维吾尔语中适用范围较广的个体量词,它的语义经历了由实渐虚的过程,逐渐发展个体性日益凸显,形象性日趋弱化的方向,这是维吾尔族认知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白琳琳 《考试周刊》2010,(47):30-31
本文以LakoiT提出的体验哲学观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身体隐喻,揭示了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和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验证了语言现象与人的身体经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从量词角度看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量词构成的名量式合成名词通常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汉语从古至今,领属语、修饰语以及关系小句一律前置于名词中心语,但名量式合成词在词汇结构方面相对较为特殊:中心语(N)+修饰语(M)。对名量式合成词的认识也分歧较大,名量式合成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量词。因此,很有必要从量词角度来对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问题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本文以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为研宄对象,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旨在探索和验证转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存在程度,并探求由此反映出的人类认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以英汉face为语料,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两词在认知上均以隐喻为主,转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选择倾向性;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印证了人类认知基本根植于身体经验,但也受制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赵华杰 《语文知识》2013,(2):114-115
量词"片"的语义基础是面平体薄的物体,符合这些条件的NP都处在中心范畴。由于边界的模糊性和凸显原则以及语用上的借用造成"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修饰不具备面平体薄的NP。  相似文献   

15.
宋建勇 《现代语文》2006,(12):20-21,26
一、引言 汉语量词是汉藏语系中颇具特色的词类.在近百年的汉语语法学史上,量词一直是语法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他们主要研究的是量词的分类、量词与相关成分的关系、量词的重叠和修辞色彩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其字源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是"传递".近二三十年来,隐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莱可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为标志,隐喻被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被看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转喻的修辞功能研究逐渐淡化,认知属性的探究日益深入。转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基于邻近性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下,转喻的研究经历了转喻视角化,言语行为转喻理论,转喻的矩阵域观,内涵外延传承说,以及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和事件域认知模型的阐释。这一研究趋势也促进了隐、转喻的关系探索的深化,从最初的包含关系、两极观,到连续统,继而发展到转喻基础观,即隐喻的生成、建构或理解依赖转喻。  相似文献   

18.
"颗"是现代汉语常用量词,量词"颗"对名词的选择呈现多样化。本文对量词"颗"范畴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颗"范畴的中心成员,再根据家族相似性和范畴化扩展,将一些相近、相似的名词也纳入"颗"范畴。  相似文献   

19.
"拿"是一个常用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隐喻、框架等理论,分析了"拿"的一词多义现象,厘清了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由于英汉两种背景的不同,使得隐喻翻译过程中折射出了不同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特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中国古诗的隐喻翻译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分析中国古诗的翻译策略,体现英汉两种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