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津硕  李敏 《东南传播》2023,(9):131-134
乡村短视频使乡土获得可见的机会。乡村短视频充分发挥能动性,构造出喜剧-怪诞,传统-现代,身体-自然,温情-艰辛等多个维度的符号标记。乡村短视频对乡土文化资本的应用,一方面实现对乡土的积极呈现,达成对乡土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也造成基于小众文化与大众审美、情感认同与刻板印象的区隔。另外,在城乡文化资本双向流动的过程中,维持了乡村短视频中社会区隔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技术与影像的强力黏合,短视频成为时下大众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乡村短视频作为关照乡土社会的棱镜,其日常生活的演绎不仅凿通了大众的同情地带,而且也契合了资本对盈利的追逐,并藉由生活逻辑与交往逻辑以搭建商业平台。基于日常生活这一逻辑起点,乡村短视频的主题设置、拍摄技巧、叙事方式成为主要的表达质材;拟亲近性交往与媒介化交往承载着其生产动力的内核;视觉消费与身体消费满足大众对乡村日常生活想象的同时,也让其迈向“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郭攀梅铮 《视听》2023,(1):19-2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乡村多彩风貌,记录乡村生活,使乡村文化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批农民创作者以主动之姿参与乡村文化传播,促使短视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功能与价值进一步彰显,唤醒了村民主体性,建构了媒介文化场域,维系了共同的乡土价值。未来,需要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坚持内容优质化发展,拓展短视频服务功能,以此促进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全面融入农村生活,并与乡土文化表现出密切的关系。乡村生活和乡土环境在短视频中被“围观”和“展示”,短视频成为乡土文化呈现的重要平台,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社群关系网络中,短视频生产与乡土文化生产相互建构,地方性知识在互构实践中实现了扩散与重构,乡土认同嵌入媒介逻辑,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动乡土文化建构和认同,助力数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图像中心时代,具有视觉性的图像、视频正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从视觉符号入手探讨李子柒视频中的行动、演员、展示、资源、空间符号元素,归纳了归隐、陪伴、怀旧与审美的四种文化意象。这些意象建构了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浪漫化想象,具体内涵包括优美而宜居的乡村景观、简约而诗意的劳作过程、和谐的人与世界关系与留住乡愁的怀旧记忆的田园想象。李子柒视频是当下视觉化传播语境下构建的媒体景观,它超越了当地性,而使不同文化、不同符号系统的人在现代性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建构了相似的田园想象。  相似文献   

7.
杜积西  孙丹 《今传媒》2022,30(2):120-124
乡土记忆是一切关于乡村地域、生活、风俗习惯的记忆的总和,本质上来源于人们对于某一地域文化的记忆。媒介的出现为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递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不同媒介对乡土记忆的重塑和书写,形成了多元的媒介记忆。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为乡土记忆的书写与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以"滇西小哥"b站短视频为例,探究媒介如何构建起一个地方的乡土记忆。研究结果表明,从对乡土记忆文本的书写,再到对乡土记忆影像的传播,媒介对于地方乡土记忆的建构便得以完成,而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媒介技术支撑下也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8.
乡村短视频通过对人物符号、场景符号、道具符号的建构,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媒介记忆,完成对理想化田园的多维度刻画,勾勒出“乡音、乡情、乡土”交相辉映的理想图景,构建出独属于自己的叙事体系与话语指向,即远离工业化、逃离城市焦虑、回归质朴田园的生活面貌。观看者的乡土记忆在观看的过程中被唤询,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产生重合,并且在观看与阐释的行为缝隙之中,关于乡土的情感与幻想被延宕与传续。  相似文献   

9.
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乡土记忆类有声书层出不穷,为生于乡土却生活异乡的人们提供追忆场景。本研究通过漫游法深入有声书的田野,对有声书听众开展深度访谈,提出了有声书构建乡土记忆的三种路径:聆听乡土故事,储藏个体记忆;感受故乡风情,共享集体记忆;对比城乡生活,形成新型记忆。在此基础上,研究描绘了有声书建构乡土记忆的未来图景:建构扎根乡土的日常景观、打造具有共性的记忆标签、追寻时代特色的记忆景象、融合多重技术的沉浸场景。研究结果为留住乡愁和振兴乡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邵静怡 《视听》2022,(3):37-39
在乡村居民主观传播和乡村文化建设客观推动的双重因素影响下,短视频成为乡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形成了反映乡村振兴的媒介景观.乡村居民是短视频内容的重要创作主体,他们大多基于乡村景观、技能展现和情感传递三个方面,制作出极具乡村特色且风格多样的文化作品.乡土文化短视频的传播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内容浅层化、追逐流量而忽视质量等困...  相似文献   

11.
乡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性的一个文化范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推进我国乡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基础。短视频深度嵌入乡村生活,成为乡土文化重要的展示平台,乡土文化在其发展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转向。本文旨在探析在乡土文化面临消解、异化危机的现代化进程中,短视频的出现和嵌入给乡土文化的嬗变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传播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渠道拓展,构建更多的推广平台,建筑庞大、坚固的推广阵营,以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以纪录片和短视频技术为核心的影视媒体也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完善、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乡土文化纪录片和短视频技术实现了乡土文化的多渠道传播.  相似文献   

13.
马梅 《现代传播》2023,(3):111-117+150
在数字媒介时代,涉农纪实影像的存在平台、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其生产主体也有了更多的农民和新农人,其内容也有了更多原生态的、直接反映朴质的乡村生活、劳动场景、乡村风物风俗的部分,这些涉农纪实影像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唤醒、对乡土朴质本色和自强精神的记忆书写中,通过对乡愁和怀旧的疗愈、对多维冲突的疗愈、对他者体验的供给,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弥合,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代际之间、古今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弥合作用。而这种记忆保存和文化弥合的实现,是因为涉农纪实影像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心理有所反映,对中和、平等、天人合一、生命真性的价值观与艺术观有其体现。  相似文献   

14.
林桃千 《传媒》2021,(15):94-96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展现"三农"场景、农村生活、乡村文化的主要窗口."三农"短视频的发展呈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变化,为此"三农"短视频的传播需定位清晰,助力乡村发展.当前"三农"短视频机理主要基于集体记忆的唤起、标签传播特色以及"后台前置"式传播,未来"三农"短视频还需注重内容和质量的表达,以此在乡村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短视频平台迅猛发展,成为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窗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短视频质量不断提高,乡村生活、农产品推介、农技介绍等“三农”题材短视频备受大众喜爱,间接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农业技术短视频中的内容生产和多渠道传播,提出短视频平台要聚力发展,开发以农业技术为短视频内容的新兴领域,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整合乡村经济产业链,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21,(9):44-57
聚焦农民工短视频社群建构与乡土记忆关系,探讨新媒介如何影响记忆生成与再现。以抖音"福建村"为个案,将其作为"网络中的田野"进行民族志考察,访谈代表性成员,并走进他们的线下生活,探寻短视频对"福建村"农民工乡土记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因技术赋能下的情感互需,抖音"福建村"以在线社群方式被建构。抖音"福建村"借用"地方",利用地方资源再生产创作短视频作品,使用仪式化直播进行展演,开展乡土记忆实践,依托地缘、血缘形成文化认同与共通交流内容,成员在互动与分享中让共有的乡土记忆得以生成。在城市文化、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博弈中,乡土记忆趋向融合与延续,并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行为再现。研究认为,新媒介的出现使得记忆场域不断拓宽,短视频平台独特的算法推送机制为拥有共同乡土记忆的网络社群形成助力,生成了介于绝对领导与人人平等间的记忆场域。相比于媒介产生的明显界线,记忆本身也具有排他性,对拥有共同记忆社群外的人设限,即使外人有类似经历也难以走进社群开展记忆活动。此外,记忆并非被动的,在媒介与人的双向交互下,它愈发具有反作用于现实活动的力量。同时,立足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文章在记忆研究主体性回归和对记忆理论中国化做出一定尝试。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短视频跳出传统长视频的桎梏,在兴起与求变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就美食短视频突破了印刷场景的局限后,在电子场景中体现的具象化、风格化、便捷化进行讨论,提出美食短视频的发展新趋势:乡土文化与新媒体的互相浸润。而乡村美食短视频场域的逐渐成熟,也让乡村景象得到合理呈现,乡村文化得到更好传播。  相似文献   

18.
宁晶  汤嘉艳 《视听》2024,(1):118-122
短视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来看,短视频这种数字新媒介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构传承空间、唤起集体记忆、推动文化自觉的作用,而政策、技术、媒介及资本构成短视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作为新媒体的表现方式之一,也被时代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抖音作为目前最大的短视频平台,在全国互联网助农的时代背景下,连续三年推出“新农人计划”活动扶持三农创作者,为我国乡村居民开通了媒介使用的入口,助力乡村文化的推广。抖音平台中来自福建南平的新农人“彭传明”的亲身实践,呈现出短视频赋能新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传播功能。在如今短视频赋能下乡村文化传播呈现主动融入、多方体验的特征下,探讨新时代的新农人形象,以及不断重塑乡村文化这一独特记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黄文文 《视听》2023,(9):106-109
在互联网技术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新农人群体以短视频为媒介,通过声音和视觉符号重构了地域美食、乡土住宅、乡间田野、乡土人情等碎片化乡村社会景观,并且从原始情境、营造情境、强化情境三个方面重构了公众对乡村景观的联想与认知,进一步强化了乡村生活情境,从而促进乡村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